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中国七十年代城市图片大全(中国最美城市图片大全)

1正在上课的正则学校学生。


甘博的这张照片使我们有机会走进杭州教会学校的教室,去看一下当时的小学生是怎么上课的。六位男孩子围坐在用两张书桌拼起来的方桌周围,一个高年级的女生正在辅导他们朗读课文和写字。桌子的中央放着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学生面前摆放着几本翻烂了的课本和几块用滑石笔来练习写字的石板。当甘博拍照的时候,站在女孩对面的那位小男孩正背课文和做听写练习。这显然是一堂早自习课。



2一群代人念经超度的杭州老太太。


佛教说法认为,任何人去世之后,都必须超度,否则就会有下地狱的危险。有一些专门讲超度的佛经,如《救拔饿鬼陀罗尼经》和《地藏经》等,反复强调了超度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大户人家死了人之后,要专门花钱邀请和尚来家念经为死者超度;没钱做水陆道场的人家也得请一些信佛的老太太们来家里,代替自己念经。因此如这张照片所示,专门代人念经超度便成了这些老太太的职业。



3吴山顶上主日学校的三个小男孩。所谓主日学校,就是基督教会在星期天为信奉基督教的家庭的儿童们和其他平时上不起学的贫苦儿童所组织的非正规学校。照片上的三个小男孩,左面那个穿着白色的长棉袍;中间那个在深色棉长袍外面加了一件挽袖马褂,上面还缝了五颗闪亮的新式纽扣;右面那个则穿着典型的长袍坎肩,头戴瓜皮帽。他们的手上都提着一个铜火,这是一种颇有地方特色的杭州地区早年取暖用具。



4西湖小瀛洲上的树木在放生池里的倒影。小瀛洲的中间部分是放生池,池内又有一个小岛。围绕小瀛洲的环堤自东西走向有一条堤与中心小岛相接,自南北走向则有弯弯曲曲的九曲桥与小岛相连。从空中俯瞰,整个小岛就像是一个"田"字。这就形成了一个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异景观。照片所表现的是生长在环堤上的各种树木在放生池水面上的倒影。远处群山的影子忽隐忽现,就像是一张水墨画。



5杭州通江桥的九和染坊


杭州的染炼业主要是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在民国之前,杭州的染炼作坊仅寥寥数家而已,如通江桥的九和染坊、仙桥的大章源、登云桥的恒瑞昌和石牌楼的公益染坊。民国之后,染炼作坊的数量迅速增加,1930年时便达到了214家。城里的运河沿岸随处可见染后晾晒的布料。开始杭州染坊里使用的主要是姜黄、苏木、花果、水靛等国产的颜料,自从外国颜料被引入中国之后,国产的颜料便逐渐被淘汰。照片中所表现的正是杭州的老字号九和染坊,背景中的石拱桥就是通江桥。正如店铺门口挂着的一块牌子所示,1919年时,九和染坊已经采用了西法洗染。



6运河杭州段有不少村民世代以船为家,这是一个船民的小男孩,面对甘博的镜头,没有丝毫惊慌。



7牛车将盐卤桶运到岸上。四轮牛车启动之后,水牛、牛车和装盐卤的大木桶实际上大部分还都沉没在水中。但随着车夫的大声吆喝,那两头水牛缓慢而坚定地将运载着盐卤桶的四轮牛车顺利地从浅水中拉到了江边的滩涂上。



8运往松木场的木材和毛竹。民国初年的杭州城与现在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除了延龄路等个别新建的街道之外,大多数的城市街道都很狭窄,但是城里水道纵横,运河水系比较发达,因此当时市内运河是一个重要的运输途径。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水路运输是多么的热闹和拥挤。这张照片拍摄于杭州松木场附近,照片中那么多的木材和毛竹都是运往松木场去的,因为那儿是杭州一个主要的木材交易市场。



9杭州人用绞盘把船拉上翻坝。这张照片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民国初年人们是如何通过翻坝两边的木制绞盘将船从京杭大运河河道拉上来的。这个镜头非常难得,因为此前尽管在英国传教士慕雅德的回忆录中有反映19世纪末杭州人用牛把船从翻坝拉上来的照片,但是迄今为止,除了费佩德的一张老照片之外,笔者还没有看到过其他表现杭州人用绞盘把船拉上翻坝的老照片。



10杭州人家养孩子所用的婴儿立桶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早年杭州一个非常令人熟悉的场景。一个带着棉帽、穿着棉袄的婴儿站在一个位于住家门前的木制婴儿立桶里,正在晒太阳。这种特制的木桶在旧时的杭州颇为常见。由于它本身有一定重量,底盘较稳,所以将婴儿放在里面很安全,一方面可以让母亲腾出手来做其他家务,另一方面,让婴儿站立也算是一种锻炼。



11杭州城里的一位算命先生


民国初年的杭州城里,算命先生们已经趋于专业化了。例如我们前面已经见过的那位老年算命先生在店铺门口挂出的招牌是“课命”,也就是以占卦的方式来预测顾客的命运。这张照片中的另一位算命老人则挂出了合婚择吉的招牌。显然,他的专长是测算待婚新人的生辰八字,以及选择适合于结婚的黄道吉日。他面前的那个箱子里装满了供人抽取的签,这既是用来算命的工具,也是向顾客宣布算命结果的一个凭证。



12杭州御街的街景


清末民初的杭州御街路面非常狭窄,最狭窄处就连两辆黄包车交会都有点困难。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创始人鲍乃德(Eugene Epperson Barnett)的女儿鲍金美(Eugenia Barnett Schultheis)回忆1920年前后在御街上坐黄包车的经历时写道:“当然,这是杭州市中心最长和最宽的一条街道,但仅有六至八英尺宽的路面并不能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更使这条街道显得狭窄。除了要躲避所有的人群之外,我们的黄包车还被从对面来的另一辆黄包车挡住了去路——那是我们在路上所看到的唯一一辆带轮子的车……”现在马路虽然拓宽了,但原有的韵味也随之尽失



13杭州御街上一家专织马带的店铺


马带的编织技术创始于湖北,从1894年起开始输入杭州,到了宣统年间达到鼎盛。当时杭州城里的马带店共有四十多家,主要集中在御街的众安桥至官巷口这一带。这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在民国初年的一家马带店铺内,人们是如何在织机上编织马带的。手工织机看上去比较简陋:织机不大,其框架是用木头做的,织工可以坐在上面。制作马带的原料是较粗的洋纱线,经过染色、浆洗、摇纱、牵经和上机等工艺程序,最后织成六寸、五寸和三寸等三种型号的马带。每个织工平均每天能织九条。从20世纪20年代起,因皮带、皮夹盛行,马带业逐渐衰落,销售对象也转向了金华、衢州、严州(建德)和杭嘉湖平原的农村地区



14杭州马路边的“门儿饭”


上了年纪的老杭州也许会对这张照片中的场景感到熟悉和亲切。在过去,杭州有不少沿街的小吃店常常因陋就简,用拆下来的店铺门板在街上支起一张桌子,招徕路人到小店里来用餐。在杭州方言中,到这样的小食铺来用餐被称作吃“门儿饭”。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见一位路人在街上吃“门儿饭”。他就餐的桌子就是用门板搭在凳子上支起来的



15杭州路边卖荸荠的小贩


90后的杭州年轻人可能认不出来这张老照片中的小贩在卖什么水果。但是上了年纪的老杭州们对此应该十分熟悉。它不是别的,正是江南水乡的一种特产,名叫荸荠。它有各种吃法,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由于荸荠里常常附有寄生虫,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是要煮熟后才吃的。照片中的这位小贩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独特的吃法,即将荸荠削皮之后用细棍串起来吃,就像北京人吃糖葫芦那样。



16家庭木作坊


木匠这个行当有粗细之分。细木工匠,一般是指专门制作家具,尤其是能在木头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的老师傅。浙江的东阳木雕闻名遐迩,杭州的木作坊也有其深厚的渊源和传统。这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细木工匠的三种基本手艺:左边那位年纪较轻的师傅直接用刻刀在木头上雕刻花纹;中间那位年纪最大的老木匠在用凿子和锤子将较大块的木头凿下来;右边这位中年师傅用钢丝锯在木板上直接拒出纹饰。这显然是一个家庭作坊,三位木匠很可能是一家祖孙三代。



17新开张的张小泉店铺


1919年10月,甘博再次来到杭州时,正好碰上鼓楼的张小泉近记店开张。民国初年时,张小泉剪刀店店铺有炳记、近记、荣记之分。近记店铺的老板是张小泉的第八代孙子张祖盈,他发明了抛光镀镍的工艺,使得近记店铺生产的张小泉剪刀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18愉快的棕绷师傅


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两位面带笑容的棕绷师傅一边劳作,一边享受着灿烂阳光。棕绷床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宋代,据考证它的发源地就是临安(即杭州)。棕绷的制作工艺独特,用木头制成框架,然后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睡卧舒服,又防潮通气,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


这种老式棕绷今天仍然可以见到,一些厂家甚至把它做在了席梦思床垫的反面,在濡湿的江南,夏季可以把席梦思反转来用,棕绷的通风凉爽远胜于新型席梦思,由此也可见床垫的转型。这门杭城千年老字号的民间手艺,完全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19现场表演做鼓


鼓之所以能够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主要是因为敲击鼓皮所产生的空气振动,以及后者以声波形式扩散而造成的。而鼓的声响和音质则主要由鼓皮的大小和松紧,以及鼓桶本身共鸣的效果而决定的。所以蒙鼓皮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工匠须具有丰富的经验,足够的技巧和体力。


照片中一位工匠正在现场表演做鼓,用八根粗大的麻绳,把鼓皮绷紧在一根木桩上,并用钉子固定住,然后通过调节麻绳缩紧的方法来消除鼓皮上的皱褶和其他不够平滑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鼓皮跟鼓桶本身严丝密缝,从而确保有较好的音质。当经过处理变得光滑平整的鼓皮,被安装到鼓桶上后,还需要将它晾几天,再进行一些微调,然后才将鼓皮的松紧状态确定下来。蒙鼓皮一事,貌似简单,但里面的学问确实不小。



20做伞是杭州一门古老的传统行业,西湖绸伞至今仍是杭州城市的金字招牌,笔者有幸在原杭州西湖伞厂当过几年工人,所以对于杭州的伞,有特殊感情。清代的杭州人已经使用桐油纸做成的雨伞。都锦生从日本引入阳伞,制作出西湖绸伞。民国时期出现的油布伞,因其坚固耐用,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然常销不衰。不过现在的80、90后已经难以想象使用油布伞的情形了。


这张照片展示了制作雨伞的工艺流程,先要制作伞骨,然后把伞的边缘缝住,再把伞面一块一块粘贴上去。当时的雨伞制作大多是家庭作坊,图中的父亲正在制作雨伞,儿子在一边观看,仰或是在做学徒打下手



21脚踏车床


除了十字形钻机之外,木作坊里还有其他各种简单而巧妙的机械装置,例如这个脚踏车床。图中的小学徒用左脚不断地上下踩踏一根木棍,使得一个通过一根绳索与踏棍连接的圆形夹头飞速旋转,夹头上夹着一个小木件,这位学徒正在用锉刀在这个飞速旋转的小木件上刻出各种形状的环形花纹。注意到他脚下的那根踏棍了吗,已经被工人踩出了深深的凹印



22钻孔的小学徒


这张照片对于40岁以上的人而言,大概不会陌生,在电动和机械的打孔设备出现之前,人们就是用这样的工具来钻孔的。照片中,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十字形钻具。一位学徒正用这种古老的十字形工具在一块木头上钻孔,当他的手往下压的时候,横杠两端的绳索就会带动竖杆飞速旋转,于是钻头便可以在不同的材料上钻出一个洞来。过去人们甚至可以用它在破碗上钻孔,然后用金属钉子把碗补好



23制作灯笼


“大街”上有一家专门做灯笼的店铺。1909年来到来到杭州的美国旅行家盖洛对它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令我称羡的是用羊角来制作灯笼(的那家店铺),做这种灯笼需要五六个,工人,每人月薪在15到16元之间,再加上老板的米饭。工匠们从上海买来山羊角,加工磨光之后,用烧红的夹子把它们焊接成一体,整个制作过程中工匠表现了高超的技艺,令人目不暇接。”


盖洛在赞叹之余还专门拍了一张照片,附在他的书中作为插图。八年后甘博在同一个店铺拍下了这张照片。尽管照片中的主角已经换了一位工匠,但是制作灯笼的工艺和工匠干活儿的姿势依旧。



24白铁师傅


“洋白铁”(白铁皮)大致是在20世纪初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用它做成的桶、碗、瓢、盆等日常生活用品很快就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白铁师傅也成了一种常见和受欢迎的手工行业。这张照片中的白铁师傅正在将一张洋铁皮敲成圆形的桶状。工作场所似乎就是他家的客堂间,揭开几块地板,放上模具,就成了他的工作坊,收工之后,把几块地板放回去,就可以摆放一家老小吃饭的桌子了



25茶馆里的大水壶


这是一把茶馆里烧开水用的大水壶。照片中这把大水壶被置于一口大缸和一口小缸之间,大缸里盛着尚未烧开的生水,小缸是用来接大茶壶满溢出的开水,壶顶那个烟囱般的装置,看上去像是安全阀,即开水沸腾之后出汽用的,有点类似于高压锅盖子上的安全阀门。不过用这样大的水壶来倒开水,的确需要有过人的臂力和高超的技巧。



26杭州的一位算命先生



27吴山顶上包府的虎头铡。杭州吴山顶上有一个比较集中的寺庙群。除了供奉城隍爷的城隍庙之外,周围还有一些纪念其他名人的祠堂和寺庙。上面这张照片中间那个灯笼上写有“包府”二字,神龛右面的对联中也有“铁面无私”等字样,说明这个地方就是专门纪念包公的包公祠。院子里放着包公用以审铡美案的虎头铡。右面有一位留山羊胡子的老人悠闲地坐在条凳上,他显然就是包府的看门人。



28杭州灵隐寺的和尚们。跟费佩德一样,甘博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寺和道观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杭州访问期间,拍摄了一组表现灵隐寺、天竺寺和玉皇山顶福星观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他拍摄到了灵隐寺三位服饰各异的和尚正匆匆赶往大殿。这三位和尚都身穿袈裟,第一个和尚带着一顶平天冠,第二个和尚带着风帽,第三个和尚光着头。



29杭州灵隐寺领诵佛经的和尚之一。灵隐寺的和尚在念经或做水陆道场的时候,通常有住持或资深的僧人做领诵者。甘博拍摄的灵隐寺的照片中就有两张是专门表现领诵者的。这两位领诵者分别坐在大雄宝殿“三世如来”像左右两端搭起来的一个木制台上,他们的桌前有用绸缎装饰起来的一个门面,上面饰有龙凤、蝙蝠等表示吉祥的图案。这张照片所表现的是坐在右端的那位领诵者,他身穿袈裟,光着头,面前摆有已经展开的经卷,似乎正在念经。他的前面点着一支香,两边的玻璃灯罩里点着蜡烛,旁边有一只倒扣着的茶碗。



30杭州灵隐寺领诵佛经的和尚之二。这张照片所表现的是坐在“三世如来”左端的那位领诵者。他也身穿袈裟,但是跟前面那位领诵者不同的是,他头上戴着风帽,捂得严严实实的,脸上还架着一副老式眼镜,似乎是近视眼。他的前面也点着一支香,左右分别点着一根蜡烛,桌上也倒扣着一只茶碗。



31杭州福星观的道士。福星观的道士们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每天清晨的卯时(5—7点),道士要诵读《功课经》的早课,此时正值东方日出,阳气上升,在玉皇山顶可以吸入清新的空气;傍晚的酉时(17—19点)还要念《功课经》的晚课,此时呼出浊气,既可消灾解厄,又有益于健康。道士们还要每天练习气功和太极拳,以修身养性。另外,琴棋书画也是道士们业余时间最常见的陶冶情操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