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本金保障计划
"本金保障计划"是指在平台每笔借款成交时,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额放入"风险备用金账户"。当理财人投资的借款毁前出现严重逾期时(即逾期超过30天)巧余运,平台将根据"风险备用金账户使用规则"通过"风险备用金"向理财人垫付此笔借款的剩余出借本金或本息(具体情况视投资标的类型以及客户是否为VIP身份而定)。"本金保孝梁障计划"为理财人提供了有效的风险共担机制,分散了理财人投资行为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投资环境,保障了理财人的权益。像e元贷的本息保障计划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和收益安全。
财富管理行业生死转折:上千理财师被抓 几十万人离职
从去年开始,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深陷暴雷潮,P2P的暴雷,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这是2004年财富管理行业诞生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在这波浪潮中,上千 理财 师被抓,近一半理财师离职,
从去年开始,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深陷暴雷潮,P2P的暴雷,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这是2004年财富管理行镇握业诞生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
在这波浪潮中,上千理财师被抓,近一半的理财师离开行业。
动荡时期,“革新者”崛起。
行业开始化零为整,市面上出现了近3万家小理财工作室。
理财师开始出来单干,他们意识到,客户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陆铅的动荡,也意味着机会丛生……
01金童陨落
早在两月前,行业就传出消息,称钜派前创始人、钜登投资法定代表人胡天翔消失。
这位财富管理界大佬级人物的突然失联,让整个行业的恐慌达到了顶点。
知情人士向一本财经透露:“胡天翔是被警方带走调查的,目前关押在看守所,案件正处在取证阶段。”
“他被抓,不是因为理财产品,而是因为 催收 。”知情人士透露,钜登的业务板块中,除了理财投资,其实还有 贷款 产品。
“一个借款人借了几千块。催收的时候可能过激,导致对方报警。”知情人士透露。
胡天翔消失之后,整个公司基本停摆,工资也发不出来。
“员御悉庆工都解散了,去找新的工作。”钜登前员工黄季称,公司只留下了几位运营人员善后。
而胡天翔公司的一部分理财产品逾期兑付,一代财富管理的大佬,就此跌下神坛。
曾经的胡天翔,确实创造了很多奇迹。
他曾用五年时间,创立 上市公司 钜派,并让后者成为头部的第三方理财公司。
才三十多岁就有此业绩,胡天翔因此被业内誉为“财管金童”。
2017年8月,他被证实从钜派出走。
“资方越来越多,胡天翔的权力被稀释了,被迫离职。”黄季称,“而走的时候,胡天翔也带走了他的心腹”。
如此出走,胡天翔自然很不甘心。这也埋下了后期的隐患。
后来,胡天翔成立了钜登,并正式成为钜登的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
“他走了之后,钜派的高层就将公司出现的一些问题推给胡天翔。”黄季称,这一度让双方的关系剑拔弩张。
“他太想证明自己了。”黄季称,胡天翔大量招人,“钜登公司共有上千员工,而且给初期员工的底薪都高于业内大部分公司。”
他们的办公室,就在东三环的一个高级写字楼里,出入的都是西装革履的白领。
而各个省的分公司,都在当地最繁华区域的写字楼里。
终于重立门户的胡天翔,急于大展拳脚,一雪前耻。
开场如此拉风,却没有人会想到,危机正在步步逼近。
黄季隐隐感到了不安。
去年8月,胡天翔旗下其他公司的P2P产品“钜宝盆”开始出现兑付困难。
今年3月份,办公室的绿植鲜花,居然被撤走了,“办公室显得空空落落”。
紧接着,公司开始无法给全员发工资。
有业绩的员工可以拿到工资,没有业绩的员工,底薪开始被拖欠。
动荡开始了,每周都会有几个人离职。
业务也越来越不好做,行业“暴雷”的消息越来越多,客户投资很谨慎。
6月底,上千员工的公司,只剩下几十人。
“钜登东三环的办公司被退掉,北京的两个办公点也被合并了。”黄季称。
到7月,胡天翔“失联”的消息传了出来。
曾经创造了财富管理圈神话的“金童”,就此陨落。
02牢狱之灾
钜登集团的陨落,只是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崩塌中的小插曲。
自2018年起,财富公司就开始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倒闭。
去年一年,旌逸、善林、中融民信等百亿级别的财富公司接连暴雷。
外界所谓的“京城四大线下理财公司”中,有媒体称,冠群、信和已被立案,银谷、恒昌也被行业质疑已久。
2018年冬季,媒体曝出 宜信 地震式裁员,约上万人被砍掉,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今年,问题更是加剧。
3月,“中国版黑石”中信资本34亿私募产品深陷兑付危机。
4月,媒体曝出恒天财富“岁兰千里资管计划”延期兑付。
7月初,诺亚旗下歌斐资产踩雷34亿元。
7月中旬,先锋系旗下“网信理财”产品逾期,涉及资金120亿元。
仅仅7月一个月内,就新增38家“暴雷”机构、5个“暴雷”产品。
“这是2004年成立以来,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遭遇的最大一次打击。”一家财富管理公司的创始人柳甘称。
在这次暴雷潮中,大量理财师和金融精英被抓。
“而且越精英、越专业的理财师,越被抓。”柳甘称。
这是因为,越厉害的理财师,卖的理财产品越多,涉案金额越高。
多位行业从业者预估,起码有上千理财师和从业者被带走调查。
理财师张宁禹亲眼看到了他的同行、朋友被抓走。
他的一位多年好友经手暴雷产品,虽赚了200万,却被判了7年。
他的另一位朋友已转行一年多,却突然被警方带走。
这是因为他三年前卖的一款产品逾期了,“警方要求他退回当时的50万提成佣金,否则就要坐牢”。
柳甘原来有一个财管圈子,里面都是财富管理公司的高管。
他们每个月都会聚一次,以前到场的有十几人,现在只有几个人。
“其他人,抓的抓,逃的逃。”行业凋零至此,柳甘经常唏嘘。
他们是离钱最近的人,可以轻易聚拢财富;他们也是离牢狱最近的人,稍有不慎就跌落深渊。
“刀尖上跳舞。”柳甘如此总结自己的职业。
很多人选择了离开。
整个理财师行业一半以上的理财师,仓皇退出。整个理财师行业有上百万从业者,这意味着,几十万的从业人员流走。
他们要么重新回到信托或者银行的私行部门,要么完全离开行业。
经历着生死洗礼的财富管理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蜕变。
而这个蜕变的过程,充满割去腐肉的痛苦,却也蕴含着萌芽新生的机会……
03化零为整
对比国外这个行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才刚刚起步十几年。
在过去,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畸形儿”。
理财师就职在一家财富管理公司,并和公司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公司给他们派发理财产品,分佣金。
理财师通常不会管理财产品好不好,只看佣金高不高——这就导致他们经常会为了高佣金而忽悠客户,站到客户的对立面。
而他们的学历通常也不高,“一大半的从业者都只是专科生”,张宁禹称。
而在美国,情况完全不一样。
在美国,理财师和律师一样,是一个专业而高端的职业,需要考取相关的准业资格证。
这些执业理财师们,和客户才是利益共同体。
他们不从理财公司分佣金,而是帮客户打理资产,赚得越多,分的佣金越高。
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完全从客户角度考虑问题,保护客户利益。
一个金融体系能走多远、有多健康,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它是否能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者被保护,就不会被轻易收割,金融机构也不会获取暴利,平衡从而形成,体系得以长久运转。
而在中国,理财师这个中介群体和财富管理公司捆绑,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生态,恶性循环。
这样的金融体系,必然无法长久。
“这次的暴雷和崩塌,几乎是行业不得不经历的。”柳甘直言不讳。
崩塌,也意味着新生。
张宁禹发现,自己的客户流失了70%到80%。
曾经对他信任备至的客户,现在要么破口大骂,要么不再搭理。
整个理财师群体,突然陷入了反思。
在过去,他们都信任公司,对公司的品牌极度崇拜,“觉得公司推出的产品都是好的,公司的背景无比雄厚”。
但张宁禹发现,牛吹得多的公司,如今都暴雷了。
“我无条件相信公司,拼命做业绩,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张宁禹也开始反思。
他们不再信任公司和品牌。他们发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客户”。
“他们意识到,从这一刻开始,行业逐步将从卖方财富管理为主,变成由买方财富管理为主。”NewBanker创始人李清昊称。
在过去,拥有资产的财富管理公司是主导,而如今,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才是核心。
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大量的理财师离开公司,开始出来单干。
三五个人,就能组成一个小理财工作室,开始卖产品。
“他们不会再忽悠客户,会完全从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李清昊也注意到,整个财富管理行业正在“化零为整”,零散、碎片化的小团队开始批量出现。
他们的数据显示,最近,市场上出现了近3万家的“小三方”,它们正在成为行业最重要的玩家。
理财师们也开始学习专业的金融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度。
这个趋势的出现,意味着理财师开始往客户倾斜,这是行业走向良性循环的信号。
整个财富管理行业都在“浴火重生”。
“这个行业太年轻了,必然要走过这个阶段。”美信联邦联合创始人刁盛鑫表示,他在创业之初就曾预测过,行业将面临暴雷的风险。
但他也意识到,危机之后,行业将机会丛生。
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与财富管理相关的金融科技公司最近融资消息频频。
在整个金融科技行业万马齐喑之时,它们就如逆势而动的黑马,杀气腾腾,势不可挡。
这其中,有做理财师培训的,有做提高理财师效率工具的,还有专门从理财机构打包资产,再来分销给“小三方”的。
它们被称为理财师的“滴滴平台”,融资总额高达十多亿。
这里甚至还出现了给高净值用户做财富教育的意见领袖,且一次性融资2亿元。
早有专业机构评估过,中国高净值人群拥有61万亿的市场。
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变革时,到底蕴含着哪些机会?哪些平台最终可以跑出来?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雷潮、三降之后 P2P行业有何变化?(名单)
截至2019年3月22日,已有96家平台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公开披露2月运营数据。本文中, 网贷 之家将梳理这96家平台自去年4月以来的每月运营数据整体情况,并重点对24家大平台每月数据整体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以展现2018年行业“雷潮”前后以及监管“三降”要求之后,行业(尤其是大平台)的变化。
截至2019年3月22日,已有96家平台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全国互联网金融登记披露服务平台(下文简称“协会信披系统”)公开披露2月运营数据。本文中,网贷之家将梳理这96家平台自去年4月以来的每月运营数据整体情况,并重点对24家大平台每月数据整体情况进行比对分析,以展现2018年行业“雷潮”前后以及监管“三降”要求之后,行业(尤其是大平台)的变化。
网贷之家此次挑选的24家大平台,均为2月底待收超过40亿的平台,其中剔除了爱投资、小牛在线、金信网、翼勋(钜宝盆)、诺远科技(小诺 理财 )等平台,由于点融在发稿时间点(截止3月22日)仍未在协会信披系统上披露2月运营数据,顾未将其纳入(24家大平台详细名单及其2月详细运营数据可参见文末表格)。
行业“三降”趋势显著
网贷之家此前曾报道,国家互金整治办“1号文”提出两个“三降”要求,即:确保辖区内P2P平台总数、业务总规模、投资人数实现“三降”,以及确保每家P2P平台投资者数量、业务规模以及借款人数实现“三降”。
从96家平台整体表现来看,P2P网贷行业已实现了监管“三降”要求,且“三降”趋势在2月表现较为明显(叠加春节假期因素)。
首先,是衡量“业务规模”的每月新增借贷金额、借贷余额。从新增借贷金额上看,自去年4月达到顶峰,此后便连续四个月下降,且降幅在“雷潮”蔓延的7、8月达到顶峰。此后稍有恢复,但自去年11月以来,又出现连续4个月下降,并在2月跌破了“雷潮”期间的低位(详见图1所示)。
借贷余额走势大同小异,高峰出现在雷潮尚未完全开启的去年6月,并在雷潮尾声的9月达到低位。此后的10月稍有回升,但随之而来的是连续5个月的待收下降,并在2月跌破去年9月的低位,且2月的待收降幅较此前几个月明显放大(详见图2所示)。
借款人数、出借人数亦呈稳步下降趋势(参考图3、图4所示):
24家大平台2月新增借贷金额较高位“腰斩” 行业集中度提升
行业整体“三降”显著,那么大平台的情况如何弊辩拦呢?
网贷之家整理了24家大平台自去年4月以来每月整体运营数据租胡情况。整体而言,与行业情况基本一致,大平台近几个月亦基本保持“三降”趋势,且在2月表现尤为明显。不过,在衡量业务规模的借贷余额上,由于部分大平台在去年12月监管明确喊话压灶正降规模的背景下,依然无所顾忌的做大待收,导致24家大平台整体借贷余额在12月、1月连续出现上涨。
从各项运营指标的具体情况看:
每月新增借贷金额方面,该数据的高位亦出现在去年4月,当月24家大平台的合计新增借贷金额达到了899亿,此后连降4个月,并于“雷潮”期间的8月跌至低位(行业风险集中释放,出借人逃离,平台交易额明显下降)。而在9、10两月逐步企稳回升之后,从11月开始连续4个月下跌,并在今年2月跌至新低(叠加春节假期因素),当月新增借贷金额仅为459亿,较去年4月的高位近乎“腰斩”(参见图5)。
另一方面,新增借贷金额的集中度正呈稳步提升的趋势。从24家大平台每月新增借贷金额占比(即大平台每月新增借贷金额占所有96家平台新增借贷金额的比重)走势来看,虽在个别月份走势略有差异,但整体呈现上行趋势,占比由低位的83%升至2月的89.8%。值得注意的是,“雷潮”后期的10月,行业“避险”情绪影响下,大平台新增借贷金额占比曾一度升破90.1%(参见图5)。
借贷金额方面,大平台们近几个月在该数据上并未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归于部分头部平台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间并未严格执行监管压降规模的要求,甚至于有意继续做大待收提升平台规模。不过,在今年2月,大平台们借贷余额近乎一致下降,当然部分原因归于春节假期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想必是部门头部大平台已开始着手压降规模(参见图6)。
不过,相比于大平台借贷余额每月的不规则变动,衡量行业集中度的24大平台借贷余额占比(即:大平台借贷余额占所有96家平台借贷余额的比重)则走出了稳步上升的趋势,由去年4月的83.3%提升至今年2月的85.4%,表明在“雷潮”之后、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行业集中度提升(参见图6)。
衡量人气指标的出借人、借款人数量方面,大平台表现与行业整体表现相符,即整体下降(参见图7、图8)。
从占比情况来看,出借人方面,尽管大平台出借人数占所有平台的比重在近4个月呈稳步上升的态势,表明在网贷行业整体出借人减少的背景下,大多数出借人更愿意加入或留在大平台上。值得注意的是,在“雷潮”高峰的去年8月,该指标一度飙升至88.4%,同期所有24家大平台的出借人数量也创下新高。显然,在“雷潮”引发的“避险”情绪刺激下,更多的出借人急忙从中小平台涌入大平台,“稳”成为出借人最为看重的因素之一(参见图7)。
借款人方面,与借款人数量稳步下降不同的是,大平台借款人数量占比正在稳步提升,由去年4月的90.9%升至今年2月的93.1%,表明网贷行业资产端日趋集中于头部大平台(参见图8)。
除了“三降”所涉及的主要几大运营指标之外,网贷之家还梳理了24家大平台每月“逾期金额、累计代偿金额之和”的走势情况,用以呈现大平台资产质量情况(参见图9)。
从上图走势可以看出,正值“雷潮”高峰的去年8月是大平台披露的逾期金额、累计代偿金额最小的月份,相较于而言,雷潮后期的9、10两月,大平台的逾期、代偿显著增加,且在去年12月又达到了一波高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2月,大平台们的逾期、代偿已趋于稳定,相较而言回归到了去年“雷潮”之前的水平。
表:24家平台2月运营数据一览(按借贷余额从高到底排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