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绩效评价审计 绩效评价审计主要是干嘛

银行20 年绩效审计方案


按照审计工作计划,近期将组织开展绩效审计,特制订方案如下:


一、审计目的


一是客观评价被审行的经营绩效水平,揭示被审行业务经营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二是促进绩效考核体系更好地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引导各行科学可持续发展,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


三是探索建立新的审计方法,推动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现代绩效审计转变,促进审计工作全面转型。


二、审计时间和对象


审计时间为20年月份。审计对象为10家一级分行。根据审计需要,各审计小组选择1—2家二级分行进行审计验证。


三、审计范围和组织方式


(一)审计范围。经济资本、存款和费用管理三个方面。为便于比较分析,审计组须采集相近两个年度的数据信息,如有必要,可适当追溯到之前年度。


(二)组织方式。由总行审计部(局)统一组织、统一制订方案、统一汇总上报,各审计分部(局)负责具体实施和小组报告。审计分部(局)成立以要是分管领导为领队、X处牵头、不少于15人的审计小组。


四、审计内容


本次审计着眼于被审计行投入产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重点关注绩效管理体系是否能引导分行规模、效益、速度、质量的均衡发展。通过对被审计行经济资本、存款和费用管理等部分关键绩效指标的研究和剖析,结合被审计行绩效管理战略、决策和执行情况的审计,揭示其经营管理及绩效考核及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


(一)经济资本管理审计。从经济资本占用和回报两个方面审计和分析被审计行单位资产的经济资本占用状况和单位经济资本的利润产出水平,评价资产的风险状况和盈利能力。


1.审计经济资本占用。审计经济资本产业结构分布,重点关注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商业类贷款、“两高一剩”贷款以及其他类贷款的占比结构是否与信贷政策相适应;贷款的地域结构分布是否合理;是否体现客户结构优化原则;经济资本占用结构能否逐步改善,平均系数是否逐年降低。审计新增贷款的风险结构是否重点突出了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或客户;经济资本占用的变动是否与资本收益的变化相匹配,占用、风险与收益之间是否平衡,有无过分强调低占用、低风险而忽视风险收益的问题。


2.审计经济资本回报。审计经营收入状况是否稳定,来源结构是否优化,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金成本和费用支出是否合理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不良贷款是否持续降低并得到有效控制;经济资本占用余额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增加了低风险业务占比,存量结构是否持续改善;经济资本回报率是否不断提高。


(二)存款管理审计。从存款(含理财产品)来源和运用两个方面审查分行存款的成本结构和运用能力,评价分行存款的管理水平。


1.审计存款来源审计。重点关注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是否逐渐优化,各类低成本存款的占比是否不断提高;付息率水平是否合理并不断改善;存量及增量存款中有无高成本资金占比过大甚至收益倒挂的现象。重点审计是否存在弄虚作假完成任务,冲击时点数等现象;是否存在不计成本、高息营销大额及同业存款的问题。


2.审计存款运用。审计存贷利差幅度是否正常,变化趋势是否合理;改善和提升利差空间的计划和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不考虑存款运用途径而盲目吸收存款的现象;低收益资金占比是否过高;有无因超额存资金、非生息资产占用过大、资金安排不合理、影响收益的问题。


(三)费用管理审计。从费用使用效率审查分行费用支出的合理性以及费用与收益的关系,评价分行费用支出对利润的贡献度。


1.利润费用率审计。主要审计利润费用率的占比状况如何,变化趋势是否合理;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费用使用效率,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费用支出的增减是否与促进业务有效发展相适应,新增费用是否能够提高利润贡献度,实现费用效能的最大化。


2.成本收入比审计。审计分行成本收入水平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如何,是否处于同业及系统内同等级行的较好水平;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成本收入比。


3.费用配置审计。审计费用配置是否体现分类指导原则,是否向重点行、重点部门、重点业务倾斜。


4.薪酬激励机制审计。审计绩效工资和基本工资的占比情况如何;绩效挂钩的比重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专项考核挂钩资源过大影响职工正常收入或不计成本推动某项业务而忽视收益的现象;有无因过度激励出现为完成任务目标、获取奖励工资或费用而弄虚作假甚至减少正常收益的现象。


(四)绩效管理审计。基于对经济资本、存款、费用管理的审计结果,再从绩效战略、决策和机制等方面对分行的综合绩效管理进行审计。


1.审计绩效战略。审计是否制定了经营发展战略;经营发展战略中是否体现了对绩效管理战略的要求;绩效管理战略是否与总行发展战略相吻合;是否充分考虑经济资本约束机制。


2.审计绩效决策。审计决策体系是否完整, 是否有相应议事规则对决策内容、程序等进行规定;大额费用支出、资源分配、重要业务的决策过程是否规范,有无逆程序现象;决策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绩效因素。


3.审计激励机制。审计绩效考核体系与总行有关规定是否吻合;各项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并体现分类指导原则;考评期内有关考评指标是否相对稳定;考评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并做到公开透明、保证兑现;是否对下级行绩效考核进行监督。


五、审计方法


由于绩效审计的特殊性,本次审计采取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的方式。总行集中组织对全行数据的非现场审计分析,各审计组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各自的非现场审计和现场审计。具体审计方法如下:


(一)数据采集。利用计算机审计监控分析系统、资本管理等系统采集和计量20年、20年各项数据和审计指标值,主要包括经济资本占用率、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占用结构、贷款投放的产业结构、地域结构和客户结构等;存款的产品结构、期限结构、付息水平等;存款运用的构成、存贷利差水平、人均存款等;费用支出结构、地域结构、利润费用率等。


(二)数据分析。利用数据采集表,对年度各项指标和数据的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多维度比较,审查其变化趋势以及在全行和同业中的先进性水平。根据主要分析结果,查找问题线索。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各项指标和数据20年的增量情况。


对各项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时,以历史同期值、系统内同等级行最优值、全行平均值及排名变化、同业水平等为主要审计标准。


(三)原因剖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从宏观政策、当地金融环境、上级行监管要求、被审计行自身经营决策以及执行力等方干嘛面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下一步审计抽样提供线索。


(四)审计验证。通过对分支行的审计抽样,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线索及原因予以核实验证,评估其潜在风险,同时结合现场座谈和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揭示经营和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抽样时,应以风险为导向,以能说清问题为目标,充分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原则上选取风险集中度高、金额较大、波动幅度大的业务进行验证。


六、审计工作步骤


(一)制订方案。总行审计部(局)根据本行业务经营与绩效管理现状,制订审计实施方案。


(二)审前分析。总行将抽调名分部(局)非现场人员在总行集中收集和分析全行、各被审计行的有关经营数据,并形成审前分析结果。


(三)审前培训。总行将组织分部(局)部分人员进行审前培训,各分部(局)由1名主审参加。各审计组在开展审计项目之前,评价负责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四)非现场审计。各分局集中收集总、分行近两年的制度办法、业务分析报告等有关资料,并利用计算机审计监控分析系统、资本管理等系统进一步收集全行、被审计行经营和绩效方面的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查找问题线索并剖析原因。各分部(局)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非现场审计时间。


(五)现场审计。按审计方案的要求,现场审查被审计行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对非现场审计阶段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核实验证。


(六)汇总报告。各审计组在月日前将书面报告、审计底稿、各类附件等上报总行审计部(局),并集中汇报绩效审计开展情况。审计部(局)月底前完成汇总并报告董事会。


七、审计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审计分部(局)要高度重视本次绩效审计活动,积极做好组织动员工作,选配业务骨干参与审计小组。要认真组织学习绩效审计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责任落实到人。本次审计实行组长负责制,各分部(局)分管领导为项目负责人。


(二)审研结合,总结经验。本次绩效审计是一次审计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各分部(局)要边审计边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为下一步制定绩效审计标准和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三)保质保量,按时上报。各审计组要按照本方案要求按时完成审计绩效任务,及时编写上报审计报告以及相关报表附件和审计意见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