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电脑花样机折旧年限(电脑折旧年限的最新规定)

外汇天眼APP讯 : 丹阳,这座百万人左右的苏南县级市,地处长三角走廊。丹化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化科技”)位于这座城市,这个2018年底拥有1,347名员工的上市企业,多年来“沉疴不起”。


一、业绩“动荡”,险临退市风险



股权关系图-股权置换前(制图:《金证研》沪深资本组 数据来源:丹化科技公告)


股权关系图-债权过渡置换股权后(制图:《金证研》沪深资本组 数据来源:丹化科技公告)


进行技术许可时的股权关系图(制图:《金证研》沪深资本组 数据来源:丹化科技公告)


丹化科技乙二醇生产工艺(制图:《金证研》沪深资本组 数据来源:丹化科技交易报告书)


斯尔邦产品生产工艺(制图:《金证研》沪深资本组 数据来源:丹化科技公告)


八、需求不足“旧人”难托付“新人”,斯尔邦“泥菩萨过江”


丹化科技与斯尔邦,或将纷纷面临主要产品产能过剩的风险。


据国家煤化工网公开信息,2018年,中国煤制乙二醇总年产能达到近500万吨,年增长率在22%以上,截至2018年底,中国乙二醇总年产能已超过1,100万吨,占全球产能的32%。


目前,中国国内已有20余个项目建成投产。2019-2021年,初略统计国内还将有33个煤制乙二醇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年产能947万吨;到2023年,中国将总计建成69个煤制乙二醇项目,总年产能将达到2,163万吨。但是,下游聚酯行业未来3年却鲜有新建项目投产。


随着一大批新建煤制乙二醇项目的产能释放、投产在即上马建设,市场早已如“惊弓之鸟”,乙二醇未来需求的增长很大概率跟不上产能的增长,无论国内外,乙二醇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愈演愈烈。


且国家煤化工网显示,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国内乙二醇市场持续下跌半年之久,价格从8,000元/吨的高峰跌至4,500元/吨的低点,跌幅超过40%,行业企业已呈现大面积亏损。


对此,据2019年半年报,丹化科技坦承,2019年上半年,中国国内乙二醇市场行情低迷不振,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市场价与2018年最高价相比几乎腰斩,未来价格也可能长期在低位徘徊。2019年上半年,丹化科技主营产品乙二醇平均不含税售价为3,993.12元/吨,比去年同期下降约37.42%,盈利能力大幅下挫。


祸不单行的是,被丹化科技寄予“厚望”的斯尔邦,或同样不得不面对产能过剩的危机。


据交易报告书,2016-2018年及2019年1-4月,斯尔邦主要产品丙烯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8亿元、30.87亿元、32.86亿元、10.88亿元,同期占主要产品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7.45%、42.25%、29.96%、29.88%。尽管近年来,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但丙烯腈产品一直是斯尔邦第一大收入来源。


据化工新材料网公开信息,近几年,中国丙烯腈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先后有多套装置建成投产,截至2016年,中国国内丙烯腈总产能达到216.8万吨/年,总产量为193.6万吨,开工率达到89%。


据化工新材料网公开信息,未来几年,丙烯腈仍将有大量新增产能投放市场,包括青海庆华矿冶煤化集团有限公司、中海油东方石化海南精细化工公司、天津海力达化工有限公司等均有新建丙烯腈装置计划,合计预计新增丙烯腈产能135万吨/年。而若上述项目均能够按照计划实施,预计2020年,中国丙烯腈的总产能超过350万吨/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国。


据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公开信息,2019年9月8日,斯尔邦二期顺利投料的消息传出后,丙烯腈价格上涨戛然而止,未来供应增长的预期已提前利空市场心态。


雪上加霜的是,斯尔邦丙烯腈产品的下游 行情亦不容乐观。


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数据,从丙烯腈主力下游产品来看,三大主力下游产品分别为ABS、腈纶、丙烯酰胺。2019年上半年,其中,作为丙烯腈下游消耗占比达40%以上的ABS,对丙烯腈需求量最大且最为稳定,但表现出疲态;下游消耗占比第二位的腈纶,企业大幅减产,引发丙烯腈价格触顶回落;丙烯酰胺行业也在6月份进入生产淡季,部分装置停车或减负。由此表明,丙烯腈下游整体表现“疲软”。


根据上述丙烯腈下游 行情来看,2019年下半年,国内丙烯腈市场供应过剩局面或将凸显,预计将是国内丙烯腈行业由供给不足过渡到产能过剩的重要阶段。


而除了主要收入来源产品或面临产能过剩的窘境,斯尔邦的另一主要产品的表现也堪忧。


据交易报告书,2017-2018年及2019年1-4月,斯尔邦主要产品EVA的营收分别为12.25亿元、25.92亿元、9.32亿元,同期占主要产品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6.76%、23.63%、25.6%,比例逐年上升,系斯尔邦第二大收入来源。


据亚化咨询公开信息,2018年,中国大陆已成为全球最大的EVA树脂生产地区,且中国大陆有七家EVA树脂生产企业,除了斯尔邦(30万吨/年),还包括了北京有机化工厂(4万吨/年)、扬子-巴斯夫石化(20万吨/年)、北京华美聚合(6万吨/年)、燕山石化(20万吨/年)、联泓集团(10万吨/年)、宁波台塑(7.2万吨/年),合计总产能达到了97.2万吨/年。


与此同时,截至2018年3月,中国目前有十几个拟在建EVA装置,如果这些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届时中国EVA新增产能将超过200万吨/年,总产能或超过300万吨/年。未来几年,国内EVA产能的爆发式增长,或将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甚至会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据上海市化工行业协会数据,EVA新增产能多集中在2020-2021年投产,预计将新增70-90万吨/年产能。


另外,据《中国石化》2017年第2期《EVA树脂传统供需格局正在改变》,中国今后几年EVA供需格局正在改变,EVA树脂产量的增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普通产品产量将会过剩,高端产品仍需要依靠一定量的进口来解决。


上述种种数据表现意味着,斯尔邦主要产品之一EVA的产能呈现“野蛮生长”情形,产能过剩的问题或“迫在眉睫”。


通过重组交易“打通上下游”或成空话,丹化科技与标的资产斯尔邦,双方的主要产品却均面临产能过剩的尴尬境地。若交易完成,重组上市之后,丹化科技未来路在何方?仍有待资本市场来“存真去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