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大户人家的房子里传出阵阵酒肉的香气,而穷人却在街头挨饿受冻而死。
这其中存在的巨大反差仅仅一墙之隔,杜甫通过这首诗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富人的贪婪使得穷人连温饱都难以维持这一畸形的现象。
到了新中国时代,在我国扶贫政策与共同富裕的国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经呈现大幅度的缩减,这样因为贫富悬殊而造成的饿死冻死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与我国为邻的另外一个国家这样的魔幻主义的现实却再一次上演。
这个国家就是由孔雀王朝演变过来的印度,印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制度也沿用至今,特别是种姓制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前印度的社会结构——百分之几的人掌握着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财富。
种姓制度是印度和很多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他们以身份尊贵的婆罗门为中心,规定只有高种姓的人可以跟高种姓的人通婚,低种姓的人甚至都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互相来往,很多场所都不接待低种姓的人,这也导致印度的阶层非常的固化。
很多低种姓的人民自认为自己本身就如此,所以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而少部分高种姓的人世袭继承家族的产业和官职,享受着高种姓所带来的权力,一直把持着社会中大部分的财富。
尽管印度在后来出台了相关法律,对于低种姓的人不得歧视,在学校、政府机关等保留大量位置给低种姓的人群。但人们已经形成近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之差,种姓这一制度明面上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暗地里遵行这种制度。
2. 直击富人区奢华生活印度的人均GDP水平远远低于中国,印度每天有3亿人日均的生活费用不及20卢比约0.5美元,他们没有办法享受到电力和干净的自来水资源。很多人连居住的房子都没有,只能睡在大街上或者在路边搭一个草棚生活。
中国常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个人的贫穷,但印度的穷人连"家"都没有,只能流落街头,食不果腹,过着没有未来的生活。
反观印度的富人,他们都生活同一个区域,统称为富人区。这里设施完善,各种商店、影院、豪宅鳞次栉比。他们的生活奢侈,待遇如同皇帝一般,平常有佣人照顾他们的起居,食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这也难怪印度自我感觉比中国好。
富人们的门口就是自己一排的豪车,他们的日常就是消费花钱跟四处游玩,这里基本上也都是高种姓的人,他们自己开派对,享受城市中最为富庶的地段跟最为完美的服务,跟印度低种姓的穷人比起来几乎身在天堂。
最能够体现这一悬殊差距的就是孟买这座城市,这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最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座城市。
这里有最为豪华的富人豪宅——印度首富修建的27层豪宅,住在这豪宅里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风景,里面还有600多位仆人,9部电梯,还附带直升机的停机坪,处处都透露着印度富人最为奢侈的生活。
而隔着富人区豪宅仅仅几条街道之隔的就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这里有着数十万的贫民居住在这里,过着朝不保夕为一日三餐苦苦挣扎的生活。一座城市,一边天堂,一边地狱,却也有几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
3. 认知差异尽管很多印度人都认识到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但是仍然有很多人自我感觉比中国好。支持这一观点的印度人,大多没有真正的亲身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发展,印度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一般都有失偏颇。
其次这些印度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中等或是高种姓的群体,在根本上他们无法体会到低种姓人民的痛苦生活。其次他们所生活的社区或者是配套设施并不是印度的平均水平而是印度的最高水平,所以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失误。
加之只有买得起智能手机或者电脑的人才能公开发表观点或是言论,然而印度有将近几亿的贫民尚且生活在温饱线上,哪里有精力再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申诉,他们更多的人都忙于生活,选择忘记、接受、沉默。
而在互联网发声的印度人其实只是极少数,他们并不代表印度的大多数。所以自然有很多网上印度人认为自己国家发展良好,甚至不输于中国。
纵观中国的发展历史,封建制度其实与印度的种姓制度也不无区别,士农工商的分级也从出生就制定人一生的命运。但是好在我国有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优秀的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这使得我国人民在封建大山下很快接受了新的思想。
只有资源的合理分配才能有效的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发展。而印度低种姓的人民长时间处于种姓的歧视与低劣的生活环境,他们已经磨灭所有奋斗的努力与希望,浑浑噩噩的活着,对于国家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
但假如他们意识能够觉醒,国家能够用更开放透明的态度去给他们机会,他们便会很快成为印度快速发展的坚实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