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因为他们没有进出口经营权(进出口经营权)

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将于2021年10月15日至19日举行,也将首次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办展。



1957年至今,广交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和展示窗口,被誉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广交会已停办三届。第130届广交会重回线下,尽管展期被缩短,但线下展览面积约有40万平方米,约等于5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7500家企业参展。同步在线上,展会保有约6万个展位,为2.6万家企业和全球采购商提供贸易合作平台。


9月14日,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在广交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就规模而言,本届广交会仍然是疫情下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线下展会。


储士家还表示,本届广交会上,“创新”将成为高频词和新亮点。


一方面,广交会自身的办展模式在创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出口进口融合、外贸内贸融合、展览会议融合,将为全球的参展客商提供功能更全、服务更优、体验更佳、效率更高因为的贸易合作平台。另一方面,广交会也在引导、鼓励、带动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据外交部官网消息,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在广州出席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珠江国际贸易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会展“长子”

广交会是在上世纪50年代被“孕育”的。


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编撰的《百届辉煌》一书,详细地介绍了百届广交会的历史及成就。该书中回忆,1955-1956年间,在中国被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的背景下,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广东省举办了几次出口物资交流会。这几次交流会的规模不大,却启发了时任外贸部驻广州特派员严亦峻。


严亦峻生前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他在1956年6月向原外贸部(现商务部)提出建议,希望于当年的因为9、10月间在广州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出口商品展览交流会,以冲破“经济封锁”。


广州对外贸易源远流经营权长,具备举办全国性展览会的实力。据《广州市志》记载,秦汉时期,广州已是海上贸易中心。唐开元二年,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掌管海外贸易的职官。经历动荡岁月,在1950-1952年间,广州还有508户私营进出口商经营外贸业务,批准出口的货物总额达7.78亿美元。


三个月后,严亦峻的建议得到回应。在原外贸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名义主办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于1956年11月10日在中苏友好大厦开幕。


这次展览会持续到次年的1月9日。两个月里,到会客商进出口共2376人,出口成交5380万美元。


《人民日报》在开幕后发表社论称,“这次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是我国开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个展览会”。


随后,严亦峻建议展览会可定期在广州举办。原外贸部于1957年3月4日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部同意4月份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文件。文件指出,交易会名称可用“中国各对外贸易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据《广州日报》报道,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原外贸部的有关负责人时,第一次提出将交易会名称简称为“广交会”。


真正意义上的首届广交会,于1957年4月开幕,租用的场地亦是中苏友好大厦。据广交会官网数据,首届广交会的到会客商仅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33人。到第126届广交会(第127届-129届广交会于网上举办)时,已有来自2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万客商被吸引至广州。


《百届辉煌》一书披露,1957-1965年,广交会共出口成交29.76亿美元,占中国外贸出口比重的17.81%。


广交会官网显示,从首届的1800万美元到第100届的340亿美元,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在绝大多数年份都保持着增长的趋势。


早年间,在广交会上拥有一席之地,就不用为生意发愁。从事外贸工作近四十年的应秀珍是“老广交”,她作为中基宁波集团副总经理已连续带队参加了57届广交会。今年已经72岁的应秀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去在广交会上一天拿下几百万美元的订单,都不稀奇。


应秀珍记得,以前广交会结束后,宁波的工厂老板会到火车站迎接从没有广州归来的外销员,因为后者的手里攥着订单。“不少宁波的外贸公司是在广交会上接订单,然后慢慢壮大的。”她所在的中基宁波集团也已成长为中国民营外贸500强,目前年进出口额已超40亿美元。


从办展规模、成交额、采购商数量、商品种类等方面看,广交会都是“中国第一展”。



探索与改革

应秀珍于1983年进入外贸行业。由于当时公司没有进出口经营权,她没有参展的机会。因此,应秀珍第一次“参加”广交会是随着人流“混”进展馆的。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步下放,原本垄断的外贸经营体制被打破,各行各业都有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他们权。


据原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撰文回忆,当时全国各地“小交会”(专业小型交易会)涌现,他感到,广交会沿袭几十年的由外贸总公司组团组展的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1993年春,第73经营权届广交会试行了“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重大改革。应秀珍表示,这一年,宁波获得单独组团参加广交会的资格,加上公司此前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她得以正式参加广交会。


《百届辉煌》介绍,第73届时,广交会的参展企业从1472家增至2700多家。因展位紧张,还在中央酒店和广州体育馆设立了分馆。临时进馆证原本每个每天50元,由于供不应求,还出现假证和炒证现象。


自此,应秀珍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往返广州,出行方式也由火车变为飞机。应秀珍记得,那时的外商是带着团队来参展的,老板在前,后边有人拿着笔记本报价,有人拉着箱子。


接下来的十多年,是广交会改革最频繁、发展最快的时期。1994年秋季,广交会组展方式实行“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改革,又被称为“16字改革方针”。其中,“行业布展”即按商品类别设置展馆和布展。


这改变了过去类似于“杂货铺”的布展方式。“这边放一样吃的,那边放一件衣服,肯定不太好。分类以后,提升了产品展示效果和国家形象。”应秀珍说。


其间,除了改革组展方式,广交会还不断调整展区设置、完善参展企业准入标准等。


《百届辉煌》记录,第95届广交会设立品牌展区,安排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和各省份推荐的名牌企业;从第96届开始对展位实行动态调整,规定更新率不低于5%;第99届建立新的统一的展位分配标准,对参展企业实行量化评分和择优安排。


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2002年春,第91届广交会实行按专业分期举办。这次改革将原6个行业馆、28个展区调整为按商品用途设置的8大类商品、33个展区,分两期展出。商品分类和展区设置借鉴了国际惯例。


按专业分期举办的形式延续至今。据广交会官网介绍,即将开幕的本届广交会按16大类商品设置51个展区,并在线上线下同步设立“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区。这既保持了广交会“综合展”的特色,又适应了“专业展”的发展趋势。



从制造工厂到创造工厂

在中国新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早期,广交会功不可没。


“外国人每点击一次关键词,都要耗费3美金。”市下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冠军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公司参加广交会前,开拓海外客户的手段是在国外搜索网站上投广告。为了让主营产品“喷雾器”在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名前三,公司花了不少钱,但效果并不好。


1992年广交会期间,李冠军恰好在江西出差。会议结束后,他特意改道广州。不料等他赶到展馆时,广交会已经闭幕了。李冠军在展馆门口派发名片,没想到之后也有客商来电联系。


那段时间,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的外贸员也蹲守在展馆外。作为志高空调海外营销本部总经理助理,李彪已连续带队参加了15年的广交会。李彪曾听老同事提起,以前在广交会举办期间,公司的外贸员会拿上产品目录册和空调内机,在展馆外等待进出的客商。


李彪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早期公司也没有找到对外贸易的好渠道,多是与在外谋生的华人做生意他们。


《百年辉煌》介绍,1998年秋季广交会优化了参展企业结构,许多交易团把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扩大出口的新增长点,在与外贸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生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参展,使其参展比例比上届提高5%。


或许因此契机,志高空调在这一年拿到了广交会的“入场券”。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获得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越来越多,参会需求增加。2002年春季广交会展位扩容至15676个,较上届增加近一倍。参展企业8307家,较上届增加3538家。


市下控股就是这8307家企业之一。公司首次参加广交会,就拿到一笔来自伊朗客户的约120万元的订单。李冠军回忆,那时候人工便宜,订单利润高,且外商不讲价,追求质量好、交货快,甚至愿意加价。


许多企业从广交会起跳,漂洋过海,生意版图日益扩大。李冠军感慨,“我跑过世界上三十多个专业展览会和国内其他展会,都不及它。”


在李彪看来,企业和广交会是共同成长的,“从全球的制造工厂,变为创造工厂”。


应秀珍对此也深有体会。她曾在广交会上遇到一位英国客商,对方拿出一块面料样品询问,“这个产品你们会做吗?”公司的外销员仔细看完,发现样品的加工工艺不复杂,但国内却没有达到颜色标准的面料,需要从韩国进口。


“面料要从国外进口,我们再做加工,赚的钱是很少的。”这件事让应秀珍耿耿于怀。


约十年前,一位意大利客户带着一块新型面料样品来到广交会,对应秀珍提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应秀珍从北京一家工厂就找到了符合要求的面料,拿下了这笔七十多万美元的订单。


“以前我们是跟着客户走,因为我们没有研发,对国际市场的情况也不太了解。现在不一样,我们开发什么,客户就买什么。”应秀珍说。


广交会展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正在逐年提高。


首届广交会上,展品来自粮油、茶叶、土产、畜产、杂品、丝绸、食品、机械、五金、仪器、运机、矿产、化医共13个领域,即以农副土特产品、日用轻工业品等初级产品为主。


到应秀珍参加的第73届广交会时,参展商品已有五万多种,与首届广交会相比,增加了仪器仪表、电子产品、西药及医药器械等新兴商品。


南方周末记者从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了解到,第130届广交会线上平台上传的展品总量将超过300万件,同时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的创新产品将集中在线下亮相,体现中国制造、中国外贸在向科技创新和“双碳”目标方向积极转型的脚步。



第130届的“四大转变”

原外贸部副部长王品清曾撰文回忆,最初广交会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封锁,开辟一条新的贸易渠道,换回必要的外汇。


历经六十五载,广交会所发挥的作用也在变化。


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在2020年12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提升影响力辐射面的通知》,广交会将加快实现“四大转变”: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全方位贸易转变;从出口促进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促进贸易平衡转变;从展览为主,向展览与会议结合转变;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广交会重视提升服务贸易、技术贸易,顺应了当前国际贸易趋势;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则满足了国内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需要。


据广交会官网介绍,第130届广交会首次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办展。线下展展览面积约40万平方米,7500家企业参展;线上展保有约6万个展位,2.6万家企业和全球采购商参与其中。


区别于过去的纯线上线下模式,企业可以将网络直播间搬到展会现场,产品可以一边在线下展出,一边在线上进行场景化展示。


第四次参加“云上广交会”,不少企业已没有经驾轻就熟。开幕前三天,市下控股的直播团队已经录制好了产品介绍视频,并完成了生产车间和样品间的实景拍摄,希望给线上客户创造“亲临工厂”的体验。


林江说,线上办展能够突破参展人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此同时,线下办展提供了现场体验感和真实交流感,因此两者结合的办展效果更佳。他认为,线上线下融合办展进出口的模式会在广交会的未来发展中持续。


此外,本届广交会将举办首届珠江国际贸易论坛,这也是广交会发展史上第一次举办国家级的国际贸易论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