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什么的季节(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中小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教学难点之一。随着教育改革对古典文学的重视,古诗词的考查力度逐年递增,因此提高古诗鉴赏能力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需要教师从小学起就有意培养孩子们鉴赏古诗的能力。


那么,学习一首古诗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古诗鉴赏能力呢?今天小徐老师应广大家长的要求以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为例,既讲如何引导三年级孩子鉴赏一首古诗,又帮孩子们理清本课的考点。


《望天门山》创作于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下,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而这首诗也正体现了李白旷达的胸襟。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诗人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诗意境优美,诗意盎然,如行云流水,而且苏轼善于将一些哲理性的感受融入诗中,将说理和景趣融合在一起,显得妙趣横生。如第4 课所学的《赠刘景文》,还有今天要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均以平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引发读者哲理性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独到的见解。





《望洞庭》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特别是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望洞庭》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运用几个生动的比喻,将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比作一面铜镜,一具银盘,而湖中的君山则比作一只小小的青螺,视角独特,比喻新奇,视大为小,举重若轻,既描绘出一副优美静谧的洞庭秋月图,又体现了诗人豪迈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二、整体感知诗意,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望天门山》全诗以“望”字统领全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同样以“望”字统领全诗,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 三首诗都是写景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三、诗意赏析

1、《望天门山》

重点字词释义: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断:中断


开:断开


至:到


回:回旋


孤:单独


帆:船


诗意: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间断开,碧绿的江水滚滚东流,到这儿突然回旋、徘徊。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全诗用描绘了”断、开、至、回、出、来“六个动词写出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动态美





2、《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饮酒


湖:西湖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西子:春秋时代越国美女西施。


诗意:西湖水面波光闪动的晴天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茫缥缈的雨天景色也很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雅的妆饰和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合适。


本诗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西湖比喻美女西施,比喻新奇动人,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后人因此将西湖叫作”西子湖“,可见苏轼此诗比喻的为深得人心。



3、《望洞庭》

相:相互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诗意: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显得那么和谐,无风时平静的湖面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那月下的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本诗中用了三个新奇的比喻,将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比作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苍翠的君山比作一枚青螺,这种以大喻小的比喻新奇独特,令人拍案叫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