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
规划中,第一次明确将构建“襄南城市组团”列入其中。
“发展壮大襄(阳)南(阳)城市组团,推动南阳和襄阳加快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方面一体化进程,合力打造城市圈”。
这也是整个河南推动中原融入长三角经济走廊的重要举措。
01
南阳和襄阳同属于南阳盆地,自古犬牙交错,不分你我。
三国时期曹操南攻刘备于汝南,刘备就从南阳跑到荆州投奔刘表,同时驻军新野,之后辗转于两地之间,南阳与襄阳就是南阳盆地的南北两极,地理、军事和经济上关系密切。
南阳盆地处于长江、淮河和黄河三大水系的交汇处,历史上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上通道。
几千年来,凭借南北贯通的水运、陆路交通,形成了“南阳-襄阳”双核发展轴,水运为主线,陆路为辅线,漕运发达。
(图片来源:《古“南襄隘道“上城镇交通空间一街巷研究》)
北方的货组团物到了南阳,走白河水路,运往襄阳,从汉江进入长江,然后直下江南。
南方的货物过襄阳上南阳,最终从南阳起旱,销往北方,这也是“南船北马”的由来。
白河水运废弛以后,南阳和襄阳在行政上被分割,分别隶属于两个省份,但从地理上来说,实则一体。
近年来,随着郑万高铁的开通和唐白河复航工程启动,南阳、襄阳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城市图片来源:《古“南襄隘道“上城镇交通空间与街巷研究》)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河南省级,南阳、襄阳市级,在新一轮的规划中,都提出了协同发展的概念。
02
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其中提到了要求: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要素流动、市场统一融合”,“形成上下游优势互补,有利发挥区位优势,推动中部崛起”。
首先是打造沿江经济走廊。
“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南阳、汉中等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国最富庶的地方是长三角地区,长三角的兴盛,是因为长江内河航运和远洋航运的双枢纽双助力,在改开早期承接了西方的工业转移,并逐步健全了自己的工商业体系。
对于长江两岸城市来说,能够参与到长江航运之中,就意味着矿产品、原材料、农产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以及重型机械、配件能够低成本贸易,进而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打通南阳-襄阳沿江经济走廊,就意味着南阳从水运、陆运等方面参与到中国最活跃的长三角城市群之中。
其次是打造武西高铁发展轴。
南阳一直缺少东西向的高铁,但是南阳距离襄阳目前高铁通勤只需要30分钟,武西高铁东西直连了西安、武汉两座交通枢纽都市。
这样一条交通线,眼下补足了南阳东西高铁的短板,南阳、襄阳在新能源以及汽车制造方面的合作,有望凭借高铁进一步加深。
第三是进所有行密集的内河港口建设。
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涉及到汉中港、洋县港、安康港、南阳港、唐河港、丹江口港等内河港口建设,其中跟南阳相关的有三个港口。
以河南目前建成的周口港为例,月均货运吞吐量已超200万吨,202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915万吨,占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71%;2021年,周口中心港集装箱吞吐量26946标箱。参考周口港,南阳三个港口建成后,货运吞吐量非常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见证周口)
规划中还提到,要发展壮大襄南城市组团、支持襄阳巩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支持南阳市老工业基地改造、推动襄阳和南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打造城市圈。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发布于三年多前,那个时候的南阳,还没有升格为河南副中心城市,那么在河南最近的十四五规划中,则更明确地提到了南阳和襄阳的协同发展。
——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依托淮河生态经济带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育形成连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循环”大通道。
——积极拓展南线,依托汉江水道,推进唐河、白河航道建设,建成南阳港等港区,联通长江水道,打通南信合高铁通道,加强豫西南与长江经济带对接协作,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南线通道。
03
上面有了战略规划,襄阳和南阳自然也要快马加鞭,襄阳在本市的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到与南阳的合作:
积极推进与南阳、荆门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和二广高速、郑万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呼南高44个铁等交通干线,探索与南阳、荆门等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保等方面联动发展。
构建至周边中心城市(襄阳、十堰、南阳等)1小时城际交通圈。
南阳方面,也深感构建南襄城市组团,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紧迫。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提出了关于支持白河南阳至豫鄂省界航运工程项目的建议。
朱是西细数了白河2300多年的交通通航史,他指出,白河曾是连接豫、鄂两省的黄金通道,对南北物资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南阳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新野港、南阳港历史上曾是“南船北马”的交汇地。
但由于上游兴建水库,水流减少,目前白河不通航,货运船舶转到长江、汉江营运。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朱是西建议交通运输部将白河航运项目(包括河南段、湖北段)列入部“十四五”水运项目中期调整规划。
南阳方面,唐河复航工程一期已建成、二期基本完工之后,朱是西说:
“自2021年以来,南阳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白44个河航运项目,目前项目建议书已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初稿已编制完成,其他前期工作正在同步开展,拟于今年开工建设。”
可见南阳已城市经不甘落后,就发展南襄城市组团,融入长江经济带,默默做足了前期准备。
04
南阳人提起湖北和襄阳,无外乎老生常谈两件事:
痛失二汽和躬耕地之争。
其实类似“南阳错失XXX”的故事很多,逻辑内核都高度相似,无外乎抱怨:
本地人思想保守,几十年前为了多吃几斤红薯干,拒绝了绝佳的发展机会,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这样的逻辑,是南阳,乃至河南人痛定思痛,深刻反思后的情绪化产物。
逻辑对不对,笔者不评论,但这充分反映出河南人、南阳人渴望获得高层面政策扶持,把握时代良机,实现合理发展的渴望。
说起所有襄阳,南阳人其实有种酸酸的心态。
中国一、经济被半路超车。
2005年的时候,南阳的GDP还基本是襄阳的二倍,但是到了2012年,南阳开始被襄阳超车。
以占据襄阳GDP半壁江山的汽车工业为例,改开前,襄阳仅有7家为东风汽车公司(原第二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二汽)做零部件配套的企业,产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到了2019年,襄阳汽车产业已经实现产值2285.2亿元,整车产量突破40万辆。
一个汽车产业,带动了下游配件制造商的生产,襄阳全市从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的企业达到500多家。
(襄阳东风日产车间 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8家,过亿元企业200多家,过100亿元的企业有4家。南阳的邓州、淅川、西峡等地,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襄阳汽车配件加工。
产值从百亿级跃升为千亿级,襄阳汽车产业用了10年,而从千亿级到两千亿级,只用了5年。
二、文旅一直在博弈。
南阳和襄阳两地的文旅龙头,都是诸葛亮躬耕地。
躬耕地之争的背后,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襄阳樊城区诸葛亮广场)
抛开故纸堆里说真假的学究争论,作为一个南阳人,襄阳古隆中景区无论从景观纵深、表演、服务,还是实景景观打造,都要胜于复岗工程中国之前的南阳卧龙岗(复岗之后的南阳卧龙岗,也很值得期待)。
(襄阳北街,老城十字街的一部分,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被打造成了襄阳城的名片和著名夜市)
而且,襄阳文旅没有止于诸葛亮,而是以点成线,以线带面,把诸葛亮纳入整个三国文化之中,打造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之城,而且不是动动嘴皮子,襄阳在古城恢复交通、沿江景观、文旅配套方面,都有实际行动,力度很大。
三、城市观感有差距。
襄阳的街头,确实有湖北副中心城市的面貌,襄阳在城市规划、新区开发方面,也走在了南阳前面。至少从城市整体观感来说,要胜于南阳。
(襄阳沿江夜景)
05
虽然两地民粹主义者的骂战由来已久,但如果冷静思考,基于现实通盘考虑,我们会发现南阳、襄阳确实有很多结合点:
一是汽车工业可以形成更广泛的产业链。
汽车的产业链很长,涉及上万个零件,南阳和襄阳的铁路、公路交通存在极大便利。
南阳现有的汽车配件制造涉及汽车车桥、轴管、半轴、离合器压盘、离合器总成、汽车水泵、进排气歧管、汽车摩托车减震器、密封件等配件的制造。
随着两地协作一体化的发展,汽枢纽车配件“南阳造”有望供给更多的湖北车企。
二是两地资源优势互补。
横向比较南阳、襄阳两地的全省百强企业,南阳的产业优势在于冶金、矿产加工、防爆电机、中医药、养殖、光电等产业。
襄阳的优势在于汽车制造、电器机械制造、金属制品、黑金属冶炼等。
两地可以开展更多的招商引资互补,而不必局限于各自的“盆地思维”,从而形成更大的市场。
三是在政策上,可以有一些协同发展的战略出台。
例如,在唐白河航运和汉江航运上,可以协同建设。
例如,两地文旅产业,可发挥各自楚、汉、三国文化的资源优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形成规模化的城际旅游线路。
例如,在产业招商方面,能够协同分配,充分发挥两地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优势等。
南阳和襄阳作为南阳盆地的双子星,组团式发展的本质是——
进一步融入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城市群形成更密切的经济互动。
作为两座位于郑州、武汉都市圈边缘的城市,曾经被割裂,各自为战的南阳和襄阳,很有必要组团式发展,借助汉江航运和高铁通勤,奋起直追。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地理现实和水陆空交通条件。
画大饼谁都可以,但只有组团脚踏实地谋发展,内陆城市才有未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