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墩,又名落星石,是鄱阳湖中的一个小石岛,位于九江市星子县(现庐山市)紫阳堤南十里湖内,是星子地标性建筑和象征性文物古迹。
落星墩,高不过数丈,环岛一周也就百余步,实在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湖心小岛了。它与距其不远的湖口大孤山(又名鞋山)遥相呼应,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建“福星龙安院”于石墩上,五代时被封为宝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明代又加建亭台楼阁,如浮玉楼、玉京轩、清晖阁等,但由于历尽沧桑,现已残存无几。
落星墩,最早的记载出自南北朝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上生林木,而飞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详也。耆旧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纪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岁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历代名人游经此地皆有诗词题咏,王安石《落星寺》中所形容的“崒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名句。把落星墩称作万里长江一酒杯,我先前还有些不思其解,虽然形象,地理位置却不十分贴切,称作千里鄱湖一酒杯似乎更为合适些,但我转而又一想,概是因落星墩离鄱阳湖入长江口不远,鄱阳湖水又源源不断注入长江,江湖相连,浑然一体,称为长江酒杯也并无不妥,诗人的眼光到底更为宏大浪漫些。宋人蒋之奇有“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的诗句形容。
一寺一塔 ,一亭一牌楼,远观落星墩错落有致,简约和谐,然走近观之,除石牌坊外,落星寺、石塔、石亭无不破败不堪,令人唏嘘。伫立其上,近观湖水,碧波连天一色;远眺庐山,淡烟轻掩雄姿,田园诗人陶渊明当年“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闲适悠然生活场景,仿佛依稀可见。
落星墩所在的湖因其名而称落星湖(当地人也叫十里湖),湖北岸就是星子县城南康镇所在地。落星墩就像是落在千里鄱湖中的一方印鉴,成为庐山南麓永远的标志,而丰水期时其则宛若安置于湖中的一樽盆景。天生陨石,陨石坠湖而成美丽传说,相传这颗陨石压在一只巨大的河龟背上,随湖水涨跌而起伏,当地老百姓说起此事时,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1998年长江鄱阳湖特大洪水也没能将它完全淹没,甚是神奇。
落星墩,既是星子的地标名片,又是星子的文化符号;既是在外星子人对家乡情感的一份寄托,又是一种深深家园烙印的承载。对土生土长的星子人而言,落星墩就是他们对家乡的一种认同与归属,是他们对乡愁的一份守望与珍藏。凭墩眺望,不远处的远山、大漠、夕阳、船帆、鹭鸟,从任何一个角度看,组合成的都是一幅幅绝佳的天成油画。
落星墩,也是千里鄱阳湖水涨水跌的最为直观的“标尺”,墩上建筑离水面的高程就成为判断水位高低的一个标准。而于我而言,它还有另外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还是我求学时期判断距离县城远近的一个坐标系,记的那时我在县城读高中,鄱阳湖水位低时,湖洲露出水面,人可在上面行走,十里湖洲就成为湖对岸百姓往来县城的便道,我也经常走十里湖回老家。从老家到县城,看见它近了,县城也就快到了;而离开县城往老家,回头看它渐行渐远的时候,老家也就快到了。说来,一个人对故乡、对老家的怀念,其实也体现在每一件你至今仍念念不忘的小事上,比如妈妈做的一碗红烧肉,又如爸爸给你买的第一个文具盒,甚至是你回故乡时每次经过的那些熟悉的路,对这些我深有认同。
落星墩对面,隔湖相望,便是都昌老爷庙,当年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18年,很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老爷庙水域,因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亦有鄱阳湖“百慕大”之称,据称常有船只在此莫名失踪,让人很是费解。落星墩据传是为锁河龟而建,而老斧庙里也有一只镇庙之鼋,据传当年也曾救过朱元璋,方有后来的明太祖成就大明基业之伟绩。中国文化中,乌龟历来是吉祥、长寿之物,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落星墩也与与其相隔不远的鞋山一起称为鄱阳湖的“两只眼睛”,两地中间的鄱阳湖湖底有明代“千眼桥”,枯水期时露出水面,成为两地百姓往来通道。距千眼桥不远,一条新修的跨湖高速大桥横亘星子、都昌两地,与湖口鄱阳湖大桥遥遥相对。
星子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风光俱佳,独拥大江大湖名山名人名景于一身,确系一块风水宝地,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四篇提及星子,让星子人引以为傲。如今的落星墩西岸已经新修了宽阔平坦的鄱阳湖大道,旁边还新建了一个七夕公园,人们在此赏景休闲,很是惬意。2016年5月,策应国家发展总体规划,星子县改名庐山市后,星子人心中很是不舍,将原蓼花镇改为星子镇,算是对“星子”一名的留恋。至此,庐山市这个人口不足30万人的小县正式融入大庐山的旅游格局中,未来前景无可估量。
星之子,星之文,星之地,星之湖,星光闪烁,星月交映,落星墩千年辉煌延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