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上海一九四三意境(上海一九四三表达什么)

2003年,周杰伦一首《东风破》火爆两岸三地,这首歌开拓了中国风的名气。这首歌传承着一代人的记忆,任谁都能哼唱几句: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在方文山的眼中,这些是文字里的风雪世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透过《天青色等烟雨》这本书,向你讲述一首首歌曲之外的故事。


《天青色等烟雨》母胎是《方文山的音乐诗词课》,分享的是周杰伦一系列中国风歌曲背后的创作心情、技巧说明、诗词赏析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精准描绘了创作人的自我修养:积累、巧思和兼容。


1.积累:创造的原始来源

且看《东风破》这首歌,歌名的灵感来自苏轼的《蝶恋花 .送春》一词中“东风吹破千行泪”以及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作者读过这么多的“东风”,所以才能精准把握伤感的表达需要“东风”二字。


想必大家都认同《东风破》的歌词有着古典诗词的韵味,包括后来的《发如雪》、《青花瓷》等创作中处处都显示着古诗词的魅力。


方文山说,之所以自己的创作因古诗词受益良多,是因为在求学阶段就很喜欢古诗词,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所以会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这种动力和热情也让他吸收了很多古典诗词的养分。


一首《发如雪》写尽了前世今生轮回中一次次无止境地相遇、相恋、离别,控诉着那已经消逝的青春。


开篇的伊人,追溯到《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再说红颜,来自李白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三说“只恋你化身的蝶”,来自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还有“青史”、“汗青”等等,字字句句都有出处。


他的歌词来源严谨,并非为了迎合中国风生搬硬套,所用之词都经过历史的洗涤,可谓通过中华历史打造了方文山的中国风IP。


正因为这样,从他的歌词创作中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典气息,就好像深闺中端庄的小姐手中的檀香扇,似有若无,却可以细细品味,慢慢斟酌,点点咀嚼。


如果说天青色等烟雨的想象很美,不如说方文山通过积累等来了“天青色”、“烟雨”这样经典的表达手法


也许方文山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对诗词的小小的爱好会成为日后创造的素材。


著有《人生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也说:我从没有说过自己有凭空编故事的本领,往往需要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才好动笔。


2.巧思:创作技巧的体现

如果素材是积累的原材料,那么巧思就是加工素材的技巧。


在这部分,方文山认为听歌是一种感觉,所以技巧运用的核心是:情感是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说需要让最多人有情感共鸣和认同。


比如《兰亭序》中,“牧笛横吹,黄酒小菜又几碟。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同样是横着吹的传统乐器,为什么不用竹笛和横笛呢?


主要是因为目的吹奏笛子时多在黄昏时候,这种声音能唤醒听众对画面的想象: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悠然的牛羊成群,让人联想到恬淡闲事的田园风关,有一种“采菊东篱下”的感觉。


类似这种细细密密的小心思处处彰显文学创造过程中必要的用户思维


比如《上海一九四三》中,就暗含“依旧是伤”的谐音,充分通过读音相似的联想刺激观众对抗战时期十里洋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仍能独享安宁的讽刺感。


再比如,《烟花易冷》中,通过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韵律感,为听众横铺出饱满的情感画面。


在方文山的创作中,技巧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突破素材带来创造局限。


比如我们都知道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现场即兴挥毫的原创,可是《兰亭序》这首歌的第一句就有了问题”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哪里来的临帖呢?


不同的创造场景中,面对的用户不同,所以歌词创造并非学术论文写作,意境和谐是首要的,毕竟创造需要给用户某种程度的想象空间和自由。


在中国风歌曲中,最让人佩服的是方文山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种技巧让文字中的风雪世界瞬间活了起来。


像”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还有“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这里的“离愁”、“孤单”、“漂泊”、“浪迹天涯”是不可能孤单、消瘦的,通过拟人的手法,体现了具象的意境,可以说作者赋予了文字极大的存在感和意境美,浪漫又有张力。


闭上眼,似乎就能看到泛黄的老电影的画面:青梅竹马一起听着《东风破》,自然而然在一起之后却无奈的分手。


窗棂烛火摇曳,桌上老酒微温,屋外琴声悠悠,而彼此只能对那不能回头的时光说着感伤的话。


画面的涌现、情感的共鸣,无疑是对文字印象的加深,正是这种烙印的力量,让画面、情绪和文字形成正反馈,传承着一个个青春的记忆。


3.兼容:创作成败的硬核

兼容决定了创作人的眼界,而创造人的眼界决定了作品的流传。


通常的音乐曲式,前面几个小节的节奏一出来,大致就可以判断出R&B,Rock&Roll,或者hip-hop。但是中国风的曲式特征并不纯粹与明显。


正是如此,流行乐坛的“中国风歌曲”并不是严谨的音乐曲风,并不能准确归入进一个标准格式。


甚至何为中国风,定义都显得过于宽泛:词意内容范古典诗词的歌曲创作。


但也正因风格上没有了那么多板式,就给创作者大量的留白空间。编曲上可以加入琵琶、二胡、月琴、洞箫等,歌词中可以使用拱桥、月下、伊人、烛火等,不论多少、不看比重,都视为中国风的创作。


这点十分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思想。纵观中国发展历史,重点其实就在一个容字。


举个例子。“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一直是我们十分骄傲的。5000年前,当时中国还处于史前时代,那时候中国人还只会在陶罐子上画花纹和符号的时候,埃及就生产了一种莎草纸,比中国的竹简都早了2000年。


质量方面呢,也十分过硬。5000年前的图,还是字迹清晰、颜色鲜艳。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埃及的莎草纸没有传承下去,反而是中国的纸张成为了四大发明呢?


莎草纸虽然质量好,但是有明显的短板——兼容性不够。一则因为造纸的原材料生长区域很小,二则造纸的过程十分复杂,三则纸张价格昂贵。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富裕的欧洲人都觉得用不起,还不如羊皮做的羊皮纸。


兼容性不够,就造成了流传度不高。


再回头看看中国的纸张,虽然质量没那么好,但是兼容性很好。一则原材料十分好找,废弃的木材、棉花、破渔网都行;二则造纸工艺可扩展性很强,想降低吸水性可以加石膏、想防虫防蛀可以加草药等等;三则价格十分便宜。


中国风的歌曲不也类似造纸术吗?古典乐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等都可以纳入创造中来。同时,通过调整技巧,可咸可甜。


对于创作人来说,如果创作是第一步的话,增强兼容性是第二步,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能催发出许许多多新东西,并且融入了人们的习惯和生活,这才是创作完整的三步曲。


如此,才能如同方文山的歌词一样,形成创作之墙上一块标志性的砖,位置不可撼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