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粤“链”通天下专题
自主研发作图:粤制造降低制造成本近9成
在经过城市复杂道路时能正确识别出行人、不规则行驶的电动车及对象来车,并努力做出避让动作,决策上的果断流畅已有一种“老司机”的感觉。
上周末,配备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北汽极狐量产新车在上海进行公开试乘。在演示视频之外,更多行业从业者将目光聚焦在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激光雷达上。这是因为实现高水平自动驾驶能力没有离不开上游硬件传感器的支持,他们就像智能汽车的“眼睛”。
据了解,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依赖的感知系统硬件部分主要由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四类传感器组成,其中前三者技术和市场较为成熟,在一些已上市车型中有搭载。但仅靠这三者在一些复杂环境中仍会导致自动驾驶“漏看”关键信息,甚至导致危及人身安全的后果,这也导致车企无法开放更高能力(更少人为干预)的自动驾驶技术。
激光雷达在提升智能汽车感知能力和安全性上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过去受成本、车规稳定性、量产等问题限制,只能在自动驾驶测试车上看到它的身影。据了解,在国产自研激光雷达取得突破之前,国怎么际上几大激光雷达厂商的产品价格都十分昂贵。
2013年,特斯拉曾在试验车上搭载的激光雷达一个成本就高达数十万元,这对直面消费者的汽车产品来说几乎无法承受。即使到如今,根据这些国际激光雷达厂商财报中披露的价格数据,产品平均单价仍在十万元左右,这导致全球车企都迟迟未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
此次车展上备受关注的两大“跨界”科技企业华为和大疆,不约而同在量产车上搭载了自研激光雷达产品,首批拥有可用“激光眼”、即将在年内就能上市购买的量产智能汽车得以面世。其中,小鹏汽车新品小鹏P5上搭载的2颗激光雷达供应商则来自大疆内部孵化的激光雷达创新公司览沃科技。
“现在大疆生产的一颗激光雷达售价已经到了5千元左右,大大提高了在量产车上搭载的可行性。”览沃科技商务总监邓睿豪在接受南都科创记者采访时介绍,而华为也通过自研将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并曾公开宣布将让激光雷达成本降至百元美元级。
不仅实现了成本下降,能够在量产车上搭载,还意味着这些国产自研激光雷达产品一举突破了车规安全稳定性、自身量产保供等难题。“要达到性能、成本、车规、量产的平衡点其实很不容易,如果不是通过自主研发,在一开始选择技术路线上就进行改进,几乎不可能实现。”邓睿豪说。
经南都科创记者整理,目前已发布搭载激光雷达量产车或公布相关计划的车企已达十余家,包括奔驰、奥迪、宝马、本田、北汽、小鹏汽车、蔚来等传统厂商和新势力品牌。其中,计划搭载国产激光雷达的车企供应方均为华为和大疆这两家广东企业。
除此之外,根据光大证券于2021年1月发布的一份激光雷达行业报告显示,国产品牌中还有镭神智能、速腾聚创等激光雷达头部创新企业来自广东。在此次上海车展上,这两家企业也均有新动作发布。
镭神智能CEO胡小波在接受南都科创记者采访时认为,广东r在智能硬件领域积累的大量技术工程师人才,不仅让过往难题得以攻破,且在速度上实现领先,这可能是第一批搭载激光雷达车企愿意选择广东企业的原因。邓睿豪也表示,长期优势的智能硬件产业链供应链经验,以及高效率的研发工作,让广东智能汽车产业链在这个环节走到了世界领先。
从1到N挑战仍多,安全稳定与跨界融合是关键
“早前全球市场的预计是到2025年才会装上车,华为现在发布了搭载自研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胡小波认为,激光雷达在保障自动驾驶安全性方面有着其他部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未来一定会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量有活产车上补齐智能汽车感知系统的最后一环,也有着重要的产业加速意义。
根据咨询机构沙利文的预测,预计2025年国内激光雷达市场规激光模或近44亿美元,平均年化增速在60%以上,全球占比约30%。该机构同时预测,从2021年开始,全球基于自动辅助驾驶的激光雷达需求将快速提升,成为激光雷达行业主要细标分市场,而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车企将成为国内激光雷达企业下游的主要需求推动力。
邓睿豪为南都科创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会达到25%,也就是500万辆,其中我们预计约有20%左右会搭载激光雷达,就是100万辆,每辆车上不只一颗激光雷达。这还不包括有些燃油车可能也会采用。”由此看来,激光雷达伴随汽车智能化的加速进展,未来产业规模十分可期。同时他认为,在率先实现量产车搭载、取得领先地位的情况下,自主品牌激光没有雷达未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很可能会超过30%的预测。
不过,目前激光雷达领域仍有较多技术路线在同时进行,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大。光大证券的一份研报中就指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面临智能汽车推进需求不及预期和技术路线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研发失败或研发结果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邓睿豪表示,在实现未来市场规模的道路上,激光雷达企业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肯定还会遇到问题,各家激光雷达产品其实都只是刚刚交卷,而且第一场考试就拿满分也不大可能。”他认为,激光雷达进一步推广应用过程中,成本进一步下降和保证更大规模量产需求等挑战仍然存在,如何与车企打好配合,实现智能电子产品与汽车产品的跨界融合,让汽车智能技术对消费者来说真正可用、好用,对双方来说都将是很大的挑战。
胡小波也认为,目前车企对激光雷达产品的了解还较为有限。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市场环境下,汽车智能化最重要的仍是保障安全可靠性,如果车企为了加速抢占市场而忽视这一点,使r用寿命较短、可靠性较差或未经验证的智能打标部件而引发事故,可能会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观察:智驾时代加速到来,迎来哪些产业机会?
智能汽车新品集中发布令人目不暇接,华为、大疆、小米、滴滴等科技大厂跨界“造车”或参与造车合作的消息也纷至沓来。不过在广东省车联网产业联盟执行副主席兼秘书长岳浩看来,在市场表面的作图热度起伏背后,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变革趋势和产业集群发展更加值得关注。
岳浩认为,在智能网联汽车加速发展趋势下,上游零部件,尤其是包括汽车芯片、传感器等在内的汽车电子产业非常重要。市场数据显示,70年间,汽车电子产品占汽车制造总成本从不足1%提升至现在的35%,预计2030年将达到50%,已成为当下整个汽车产业最明显的增量市场。
事实上,伴随智能汽车发展加速,以及越来越多大型科技企业跨界入局,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南都科创此前报道,今年以来,工信部已接连就汽车芯片、汽车显示屏等汽车电子产品供应短缺问题专门召开供需对接会。
根据《广东省发展汽车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6项重点工程中两项都与产业链上游零部件有关:一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将推动突有活破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汽车电子(核心芯片组件、传感器等)、生产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等产业技术短板;二是产业链提升工程。将推动传统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一位广东政府官员对南都科创记者透露,作为世界级的汽车制造大省,广东省目前在汽车上游零配件上产值规模较大,已有800多家规模以上制打标造企业,但从汽车产业链中下游的需求量比例来看,还有提升空间。
““每一辆整车有两万多个零配件,且一般具有1:1.5的配件比例保障需求。”该名官员介绍,在产业集群战略规划下,广东希望未来汽车产业链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圈内,可以促进城市间更多协同发展,“一个需求可以迅速得到本地全产业链支持供应”的效果。在推进这一过程中,既包怎么括引导引进国内成熟零配件企业到广东扩展生产线,也包括像激光雷达一样,在高端智能化部件方面推进培育自主创新企业。
同时岳浩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既包括“智能的车”,也要有“智慧的路”,车路协同发展是智能网联汽车未来长远的方向。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该文件作为指导未来30年我国综合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将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建设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设施融合感知体系。
岳浩介绍,在汽车电子和车联网两个关键方向上,广东当下都标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其中深圳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大举向汽车电子领域进发,比如华为就一直将自己跨界汽车领域的角色定义为“增量部件供应商”,大疆入局车载领域也在充分发挥其智能硬件领头羊的行业优势。而在车联网领域,深圳市于今年接连出台车联网、自动驾驶相关立法,在车联网法规标准、新型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快探索步伐。同时,我国在5G领域的“长板”优势也可以推动车联网发展。岳浩介绍,广东在去年5月获批面向5G车联网的5.9GHz专属频段使用许可,这为推动广东车联网产业发展成激光熟也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未来,智能汽车产业必将不断融合进越来越多的跨界产业,成为新的移动智能终端大平台。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统筹:任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