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生死一战与“领跑者”计划——简述中国光伏发展史(四)

2011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打击中国光伏产业,美国率先掀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反倾销初裁决定,英利、无锡尚德天合光能将分别被征收31.18%、31.22%、31.14%的反倾销税,未应诉中国光伏企业的税率为249.96%。随后,欧盟也于2012年9月,在Solar World挑头的欧洲行业协会EU ProSun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指控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主要部件受益于不公平的政府补贴,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板、光伏电池以及其他光伏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欧洲开启了所谓的“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最终裁定对中国企业征收18%以上的反倾销税,与15%左右的反补贴税。

一方面,因为高关税,中国企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锐减,使得欧美市场对中国敞开的大门几乎再次关闭。我国光伏出口额从2011年的358亿美元骤减至2013年的123亿美元。另一方面,在上游晶硅材料环节,“狡猾”的欧美厂商对中国企业发动了价格狙击战。德国瓦克挪威REC等巨头通过精准的扩产计划,让多晶硅价格几乎完全贴合中国企业成本价。这就使得原本技术就不精湛,成本还比欧美厂商高出一半的中国厂商几乎全军覆没。

多重打击之下,从设备生产、硅材料制造到电池组件加工,光伏产业链上的破产企业超过350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军团”全部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1家成员企业总负债近1500亿,顶尖企业也没能幸免。率先倒下的是尚德。据报道,2012年上半年开始,尚德平均每天亏损1000万元,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在采取多种方式自救无果后,2013年3月20日,尚德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施正荣被指为“祸首”,甚至被质疑另起炉灶,掏空尚德。赛维也没能幸免。

2012年的赛维,由于产品滞销加上一轮超百亿元的重大投资错误,负债总额已经攀升至270亿元,负债率突破100%,公司开始大裁员,供应商纷纷登门讨债。2012年11月,为平息局面,彭小峰被迫辞职,善后工作由当地政府接手。当地政府维持两年也没解决债务问题,只好运作破产重组。面对行业危机,英利也没能幸免,从2011年开始,连续四年亏损,总额超过15亿美元。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笔,总计24亿元的债务逾期违约,更是让英利深陷泥潭。

在各种不利条件的层层打压之下,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2013年开始,为了对欧美“双反政策”对国内光伏产业冲击,挽救发展国内光伏产业,政府在“金太阳工程”落幕之后,出台“度电补贴政策”。依据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新政将国家分为三类地区,分别予以不同的上网补贴价格。

从事前补贴转为事后补贴,标志着行业被正式引导进入“降本增效”主题。度电补贴意味着,企业要想盈利,必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确保项目建成。“低成本、高效率”成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政策出台当年,全国光伏电站新增并网容量12119MWp,远远超过此前4198 MWp的累计数。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亦提高了35%。这些数字均表明工程质量大幅提高。

时间进入2015年,为了鼓励国内光伏产业通过技术领先,引领全球光伏产业,光伏“领跑者计划”出台,进一步加速行业技术迭代。“领跑者计划”示范工程对光电转换效率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它促使企业不得不把提高技术放在首位,催生了PERC、大尺寸硅片等先进制造技术诞生。科技部、发改委密集出台“863重点项目攻关计划”、“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政策,重点攻关多晶硅生产技术难关。洛阳中硅高科、江苏中能硅业等企业,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中科院金属所等科研机构纷纷参与。

2013年到2017年间,中国光伏市场全面爆发,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产量持续增加,平均年增长率近50%,并且全产业链的技术都开始快速迭代。2015年,隆基股份率先普及金刚线切割技术,令单晶硅成本大幅降低至与多晶硅几乎持平的位置,而转换效率比多晶硅高3%之多。兼具效率与成本优势,单晶硅替代多晶硅已是必然。率先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以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为首,开启了耗资百亿的单晶硅扩产计划。另一面,多晶硅巨头旭阳雷迪却因剧烈下滑的价格而停产,台湾绿能更是因巨额亏损而退市。在近两年的硅片全球榜上,拥抱单晶硅路线的隆基和中环名列前茅,且名次逐年靠前。

“技术驱动”“降本增效”的行业主题已越来越清晰。PERC电池技术以高转化效率,反超BSF电池,成为市占率第一的电池技术。积极研发并将其产业化的企业,如隆基股份、天合光能,在频繁创下最高效率记录的同时,亦巩固了龙头地位;高功率的大尺寸硅片,由于显著降低组件成本,而受到保利协鑫等企业竞相推广。2014 年,华为携组串式逆变器产品入局,在人工降本、材料降本之后,与阳光电源等中国企业一同开启技术引领降本之路。

在上游硅料环节,保利协鑫、新特能源、大全新能源稳稳占据历年全球前十榜单,而欧美MEMC、REC等企业正因为落后的产能和高企的成本而日渐衰退.在硅片、电池和组件环节,前十榜单上几乎全是中国面孔,我们的企业正将昔日海外巨头打落神坛。当龙头企业带头促使光伏成本降至足够“亲民”之时,这个产业离它发展的根本目的,即光能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正越来越近。

三年时间,我国终于研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多晶硅制备技术。“有形之手”逐步引导行业技术升级,“无形之手”的力量亦不容忽视。自2015年起,度电补贴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加速减少,伴随而来是市场力量加速崛起,激烈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弱者淘汰,强者生存。自此,在光伏产业的各个环节,中国企业均占据龙头位置,中国光伏的全球领先地位逐步确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