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滨海企业并购税务筹划(企业并购的税务筹划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只有646.46万元,同比大降82.40%。


滨海能源前身为灯塔油漆,1997年登陆深交所。上市以来,公司经营业绩一直不佳。2003年,公司完成首次重大资产重组,置出涂料类资产,置入热电类资产。时隔15年,在去年下半年,公司剥离了热电类资产,借助2017年收购的印刷类资产,转型至印刷领域。


去年,借助剥离热电类资产产生的重组收益,滨海能源净利润大增274.57%,达到0.37亿元。只是,如今,公司只剩下天津海顺这一家主营印刷的控股子公司,俨然已成空壳。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滨海能源早就有转型至文化领域的打算。2014年,公司曾筹划通过发展股份收购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9家出版社,无奈以失败告终。2015年,公司还曾筹划定增募资布局文化产业,因再融资政策变化而不了了之。


青黄不接之际,滨海能源的经营面临重大压力。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滨海能源回复投资者称,公司正积极寻找符合公司经营发展的优质项目。


经营业绩不佳,滨海能源已经长达10年未曾派发现金红利,而其大股东更是走马灯似变换。


上市22年累计净利仅7903万


滨海能源的经营业绩并未超出预期,一如既往地惨淡。


三季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滨海能源实现营业收入3.39亿元,去年同期为8.74亿元,同比下降61.26%;净利润为646.46万元,去年同期为0.37亿元,同比大降82.40%。


从单个季度看,今年前三个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一直在大幅下降,净利润方面,一二季度分别为129.33万元、149.92万元,三季度为367.20万元;虽然三季度环比大幅增长,但与去年同期的5066.27万元相比,大降92.75%。


滨海能源解释称,去年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本期业绩不再包含热电业务,同时重大资产重组的投资收益8536.59万元计入去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为非经常性损益,今年三季度无此项收益。


其实,不单单是今年,1997年上市以来,滨海能源的经营业绩一直与糟糕相伴。


滨海能源前身为灯塔油漆,主营涂料业务。自上市当年至2003年,公司营业收入一直在下降,同期净利润更为糟糕,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亏损。


退市危机之下,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将原有的涂料类资产置出,置入热电类资产,主营业务随之变换。


重组之后,滨海能源依旧未能摆脱困境。2004年至2017年的14年,虽然只有2009年陷入亏损,其他年度均保持了盈利,但属于微利。2005年净利润最高,为3021万元,另外12年净利润均只有数百万元。


去年,借助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净利润大增274.57%,达到0.37亿元,但扣除重组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则亏损3458.97万元,同比大降3397.54%。


Wind数据显示,上市22年来,滨海能源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仅为7903万元。近10年来,公司未曾实施现金分红。


转型布局频频告吹


一直走在转型路上的滨海能源,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此前,公司多次重组宣告失败。


转型至文化领域似乎是滨海能源的初心。早在2014年,公司就在筹划,包括注入文化资产、投资发展文化产业,但因多种原因而未能实施。


公告显示,2014年,公司推出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旗下9家出版社,包括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新蕾出版社(天津)有限公司等。


对于这次重组,市场一度解读为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借壳。然而,最终这一重组交易以失败告终,转型至文化领域计划失败。公司解释称,这些出版社“相关资产的法律和财务事项的梳理和调整需要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审批确认”,预计短期内不能确定和实施资产重组方案。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并未死心,试图分步推进。2015年9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控股子公司京津文化通过股权受让获得滨海能源25%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本次受让股权,交易总价为6.50亿元。


拿下控股权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推动滨海能源布局文化产业。2015年底,滨海能源推出定增融资方案,拟募资8亿元投资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项目、艺术品交易平台建设项目、文化影视平台建设项目和成立文化融资租赁公司等文化产业。


不过,此次定增融资多次变化,2017年因再融资政策变化,公司宣告放弃定增。


2017年,滨海能源耗资1.33亿元收购加增资合计获得天津海顺51%股权。与此同时,公司加速出清非文化类资产,去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以3.65亿元价格剥离了热电类资产。至此,公司完成从热电类业务到印刷类业务转型。


历时6年,从借壳失败、到退而其次拿下控股权,滨海能源的转型仅完成一半。目前,公司核心资产仅天津海顺这家控股子公司。


上市19年4次易主


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难免折腾,滨海能源同样未能免俗。


1997年2月18日,灯塔油漆在深交所挂牌交易,其时,大股东为天津市化学工业总公司,持股比为54.73%。1999年,大股东变为天津金联投资有限公司,4年后,公司再次易主。2003年,天津灯塔涂料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大股东。2004年,公司更名为天津滨海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滨海能源。


天津灯塔涂料在大股东位置上也没坐多久,就被新主取代。2007年,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泰达控股)以40.57%的持股比晋升为第一大股东。2006年,泰达控股就出现在年报中,当年底,其持有2.70%股权。


泰达控股在滨海能源大股东位置上盘旋了很久,直到2015年9月8日,泰达控股将其中25%股权转让给京津文化,才退出大股东之位,变为第二大股东。


至此,上市后的19年内,滨海能源4次易主,主营业务换了三次。蹊跷的是,5名大股东均未能将公司拉出困境。


如今,滨海能源的文化产业转型还在路上,其第二大股东泰达控股似乎在进行清仓式减持。


此番减持计划刚刚届满,泰达控股又披露了新的减持计划。11月17日晚,公司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1332.8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彼时,泰达控股持有滨海能源10.30%,仍为第二大股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