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效降本,持续增长
基本原理:光生伏特效应,隐含光伏降本空间
光伏发电原理迥异于其他所有发电形式,成本下降潜力巨大。光伏发电仅需要产生PN结,工作环境受力极小,对于产品厚度、刚度、强度要求小,因此可以持续降低原材料用量。同时理论效率天花板确定,提高转换效率的思路也十分清楚,降成本的空间大。传统发电形式普遍是动能转化为电能,对材料的刚度、强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原材料的用量相对刚性,成本下降潜力有限。
光伏的本质:一种发电形式,需要与其他电源竞争
下游投建光伏电站主要目的是取得合理回报。光伏电站的收入就是发电收益,成本主要是折旧、财务费用以及少量的管理费用,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是业主投建光伏的根本原因。
光伏发电需要通过持续降低成本来扩大份额。光伏发电的第一大痛点是成本,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才能与其他能源竞争。
光伏发电需要解决发电与用电不匹配的问题。由于电能有瞬时特性,需要发电与用电同时进行,光伏发电跟随太阳光线强弱变化,出力集中在正午前后,与负荷不符,需要进行调节。
光伏的需求
补贴时代各国轮动,呈现剧烈波动性
第一阶段:日本和德国是主力。日本1994年“新阳光计划”,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力,2003年推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德国2000年出台《可再生能源法》,明确可再生能源按照固定电价收购,行业开始启动第二阶段:西班牙出台补贴政策。2005年执行0.44欧元/kWh(25年)的固定电价政策,并在2006、2007年保持不变,迅速激发了装机需求;但政策从2009年退坡,同时有了装机限额,导致装机量大幅下滑。
平价时代无需补贴,空间足够可持续增长
光伏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成为最便宜的能源。光伏的资源禀赋容易拉平,安装简便,可供安装的区域大,1%的沙漠面积可满足全人类用能需求。电网会构成约束,但光伏低廉的成本能够解决。光伏作为一种电能,受到能源特性的约束:调峰能力、接入容量。光伏现阶段的门槛主要来自接入容量和调峰的刚性限制,如果光伏能够给予火电0.1元/kWh的调峰补偿,火电会有意愿让出力给光伏(让火电给光伏调峰),理论上装机天花板可达50%-100%。
定量测算:新增用电量、替代老电量。在不考虑存量电力替代的情况下,仅凭新增用电需求可支持700GW以上的年装机。
平价带来持续性,预计复合增速超20%
光伏已经脱离补贴,逐渐进入市场化阶段。①海外市场以无补贴项目为主、国内也已出现无补贴项目;2020年光伏全球平均LOCE5.7美分/kWh,已经大范围低于煤电等火电成本。②2021年国内平价项目脱离补贴,2019年约7分钱/kWh、2020年约为3分钱/kWh。行业空间十分巨大,需求具有持续性,新增装机复合增速有望超20%。
测算方法:仅新增用电量由光伏提供,2019年全球用电量约27.7万亿度,假设用电量增长3%,则新增8310亿度电,如果按照太阳能1000小时/年的日照时间,70%的新增为太阳能,大概每年需要新增700GW的光伏。目前全球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为160GW左右,仍然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如果考虑存量替代,则空间更大。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先生预计,2030年光伏新增装机可达1000GW,是目前6倍的体量。
国内补贴政策开始退出,平价市场打开,户用市场快速发展。 ①补贴缺口: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存量项目承接补贴缺口,新增项目采取以收定支。 ②2021年平价政策:新备案项目不再进行补贴,保障收购小时数内的发电量,上网电价继续按照“指导价 竞争性配置”方式形成。 ③户用光伏仍有3分钱/kWh补贴,预计贡献占比将继续增大。
2 .瓶颈打开,迎接大年
硅料新增释放25%~30%,打开2022年光伏瓶颈
2022年新增硅料产量15~20万吨,带来装机量25%~30%的增长,确立2022年光伏大年。硅料2018-2019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且国内多晶硅企业的产能逐步扩大,在价格和市场份额的双重挤压下,海外高成本多晶硅加速退出。国内硅料行业C5格局渐稳固,2020年年底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数量减少至11家,合计产能约为42万吨,前5家企业产能占提升至86%。2021年国内计划新增产能约19.3万吨,实际贡献产量约仅为6万吨左右,测算2021/2022国内多晶硅产能约为48/66万吨,年进口量约为10吨。
供需紧平衡延续,高品质硅料稀缺,价格维持高位。综合来看,2021-2022年硅料供需仍将维持紧平衡状态,光伏装机需求乐观,下游硅片积极扩产,单晶占比不断抬升,高品质硅料需求提升,多晶硅供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价格持续维持高位。
硅片扩产加速竞争加剧,关注行业新入者
硅片环节扩产加速,供需迎来反转,边际角度建议关注新入者。2019/2020年硅片环节较为紧缺,主要原因为硅片环节格局较好,产能扩张较为有序,因此2019—2020单晶硅片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头部单晶硅片企业保持30% 的毛利率水平,整个光伏产业链利润向单晶硅片环节集中。但这也导致相关企业再次启动产能扩张,同时行业新进入者增加,预计2022年供需格局将会发生反转,硅片端利润或迎快速下降。
技术进步出现,硅片进入大型化时代,182、210型大硅片将提升盈利能力。虽然硅片环节供需格局会反转,但2020年硅片也迎来重大技术更新,就是大硅片技术,成本更低,售价更高能够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隆基主推182型大硅片,中环主推210型大硅片。
电池片盈利触底,大尺寸 新技术已成趋势
PERC产能2019年大幅扩张,电池片盈利触底。2018年Q4-2019年Q2,PERC电池由于供不应求享受超额利润,头部企业毛利率高达25%-30%,因此PERC产线迎来大幅扩张。在2019年Q3供需逐渐反转,PERC电池价格快速下降,头部企业毛利率下行。现阶段受上游涨价影响,电池片盈利受到挤压,盈利低谷已至。
大硅片为电池企业打开了成本降低空间,盈利能力有望提升。以210为例,大硅片原5.3W/片提升为10W/片,使得产线产能大幅增长,而投入资本增加有限,大幅降低了电池产线的单位投资,提升了投资回报水平。(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新型电池技术快速发展,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当前PERC电池技术已至效率瓶颈,各大头部企业如隆基股份、通威股份、爱旭股份等积极布局新型电池技术,预计TOPCon、HJT、IBC和HBC等新型电池技术将迎快速发展。
组件格局大幅改善,集中度提升
单晶组件端盈利势微,原材料和辅材有望降价让利。当前组件端盈利能力较弱,主要受上游主产业链和辅材涨价影响,下游需求暂时回落,组件端盈利承压。未来,组件端有望受益于上游及辅材端让利,盈利能力有所企稳。而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未来两年降本增效的思路主要靠硅片大型化和电池片新技术发展。
组件集中度快速提升。海外市场主导后,组件品牌效应愈发突出,叠加疫情对行业弱势企业的清退,2020年组件环节集中度大幅度提升,TOP7的市占率有望从58%提升至78%,预计2021年将进一步提高至80%以上。
3 .平价时代,运营为王
运营电站的本质,是依靠投资资产实现永续增长
新能源电站运营是一种理想的商业模式,企业可通过投资新能源电站,获取每年稳定的现金流作为收益,又依靠融资性和经营性现金流不断开发、建设与投资,取得近似真正的永续增长。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发布光伏标杆电价补贴政策,将全国分为三类资源区,分别执行0.9/0.95/1.0元/kWh的标杆电价,电价水平超出市场预期,在此价格下,测算大部分地区光伏电站投资IRR普遍可达10%以上,部分地区可达15%甚至以上,收益率十分可观。在此背景下,一些现金流充裕的和亟待业绩转型的上市公司,开启了新能源电站运营的快速扩张,以期对业绩带来提振,代表企业如爱康科技、旷达科技、林洋能源、华北高速等。然而,看似风光的电站建设和华丽的收益率模型背后,却也暗藏着风险。
光伏风电度电成本快速下行,平价时代到来
光伏装机成本持续下行,平价市场逐步打开。近年来,光伏技术进步使得装机成本不断下行,带动光伏发电性价比提升,全球平价市场正在逐步扩大,光伏发电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成本最低的能源发电方式。全球风电迎接平价,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近十年来全球陆上和海上风电成本分别下降了40%和29%,在2019年分别降至0.053美元/千瓦时和0.115美元/千瓦时。未来风电的成本还有望进一步下降。
平价时代迎来根本改变,彻底摆脱补贴困扰
光伏平价项目快速增长,国内范围显著扩大。2020年中国平价项目申报中,有19省纳入平价项目超33GW,相较2019年12省14.8GW大幅增长。随着光伏发电效率的快速提升和成本的稳步下降,国内光伏平价范围显著扩大。陆风抢装结束,平价时代开启;海风抢装末年,装机热潮延续。2021以来,风电项目集中招标采购价格快速下降,上半年实现国内风电招标量超32GW,实现大幅增长,陆上风电平价时代正式开启。平价时代下,行业需求将不再依赖于补贴,转而由市场经济主导,制造端和运营端的可持续性和可预见性将会大大提升。
4 .海上风电,扬帆起航
全球海上风电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2019 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首次突破 7.7GW,累计装机容量达 29.8GW。 过去十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复合增速约32%; 据BNEF预测,至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约85.9GW,较2019年29.8GW,年均增长9GW。
广东初步规划率先出台:“十四五“省内海上风电实现15GW装机
广东省发改委、能源局、科技厅等六部门下发《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文件提出:
1)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0%,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2)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0250万千瓦(其中核电装机约1850万千瓦,气电装机约4200万千瓦,风 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约4200万千瓦),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700亿立方米,制氢规模约8万吨,氢燃料电池约500万千瓦,储能规模约200万千瓦;3)全省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300亿元,新能源产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4)出台我省扶持海上风电发展的相关政策,争取2025年前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平价上网,到2025年底累计投产海上风电约1500万千瓦。
海上风电风场集约化开发是大势所趋
全球海上风电场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开发趋势,2019年全球海上风场平均规模约为226MW;目前国内最大海上风电项目为国电投如东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规划建设两座400MW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800MW,该项目场区中心离岸距离分别为33KM、66KM。 规模化开发有助于降低均摊建设成本以及后期运维成本。
漂浮式风机——海上风电的进化未来
漂浮式风电:从补贴到平价、从近海到深远海、从小规模安装到大规模部署。
明阳智能的10MW级海上漂浮式风机采用全球领先的半直驱超紧凑风机设计,能够做到相比于国内外其他技术路线尺寸更小、重量更轻,从而在匹配适应半潜式基础时,漂浮式基础的运动响应如横荡、纵荡及垂荡更小。这一极具科技感和未来感的设计使得漂浮式风机从整体上建造单价低,发电稳定,故障率低,运维成本低,进而大大降低了度电成本,为未来明阳智能占据漂浮及海上风电市场领先地位提供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报告节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