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短歌行分层赏析(短歌行划分层次每层的大意)


答题解析


解答:(1)C.归因错误。依据材料一“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主要原因是作者在表现物我关系时物我不分”错,“物我不分”是一种不隔的状态。
故选:C。
(2)B.依据材料二“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达到无利害、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错,原文的“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
故选:B。
(3)A.“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自在”“愁”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直接表现。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我”将孤独的情感投射外物之中,将春寒袭人、夕阳西下、杜鹃啼血这些凄凉的景象集中在一起。
C.依据材料二“‘无我之境’乃是指审美主体‘我’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全部沉浸于‘外物’之中,达到了与物俱化的境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符合“无我之境”。
D.“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作者将自我的愁苦心境,移落到客观景物“篱菊”“渚莲”之上。
故选:C。
(4)依据材料二“庄子的自然观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回归自然天性,取消自我,即‘无我’;二是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寻求‘真’,即天人合一,超旷逍遥。所谓‘无我’,是指诗人对自我的超越,把我视为万物中的一物,对它物没有任何欲求,从而使所创造的意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与“无我”相反,“有我”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和在写作过程中,不能超脱人生世俗的藩篱,不能物我各自独立,所创造的意境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它物有欲求。
(5)依据材料一“所谓不隔,就是指诗人以艺术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审美观照。诗人扫尽一切雾障阻隔,把自己深入到事物当中。如是,观景则明晰清真,观情则深切动人,写景写情,则‘语语都在目前’……从中可看出王国维的不隔观:一篇作品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应该真实、生动、自然,都需要作者本身具备真挚的情意,这样才能做到言情真切,写景鲜明和文辞自然的统一,如此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作者选取菊、东篱、南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高远而静穆的画面,“都表达了一种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观淡远静穆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把自己深入到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当中,创造出天(自然)与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了解宇宙变化真性”,审美主体“我”与外物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无利害之关系,“才能令读者真正领会感知作者状写的情与景”,感知诗人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地。

答案:
(1)C
(2)B
(3)C
(4)①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物我各自独立,界限分明;②在写作过程中,受利害关系的影响,不能超脱人生世俗的藩篱。
(5)描写对象:作者选取菊、东篱、南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人闲逸而自在,山高远而静穆的画面;描写态度:把自己深入到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当中,创造出天(自然)与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个人情感:审美主体“我”与外物超脱人生世俗的樊篱,无利害之关系;读者感受:能真正领会作者状写的情与景,感知诗人已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生命在那一刻达到完美的境地。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
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
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
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
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十分孤立。
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
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
“杜师傅。”
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
大家各行其礼。
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慢!”
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只见杜其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
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
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
李一甫第一个叫好。
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
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
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
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就写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两门争斗往事的叙述。
B.文中关于“踢场子”的补充说明,暗示杜其石主动上门寻事争斗,是对李一甫的极大羞辱,令其难以接受。
C.短短十分钟,李一甫就答复同意出席杜其石的宴请,这表明李一甫急于观看“隔山打虎”神功。
D.结尾处杜其石抓住李一甫的手,既意味着两人旧怨的消解,也饱含对李一甫终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语言简省且富有个性,既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又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富有画面感和表现力。
C.“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出杜其石刚接到邀请时内心的强烈波动和复杂感受。
D.小说塑造杜其石、李一甫、袁文宗等人物时,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3)文中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标题为“掌门”,在你心中谁更具有掌门的风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画线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从表达艺术方面分析,准确细致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以及理解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不同角度细致分析,准确理解即可。


解答:(1)C.“这表明李一甫急于观看‘隔山打虎’神功”错误。结合“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分析,并非急于观看“隔山打虎”神功,而是为了了却心结,选项理解有误。故选C。
(2)D.“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错误,对袁文宗无侧面描写。故选D。
(3)结合“李一甫救过一个人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分析,画线句子在内容上插入一笔,叙述李一甫曾经做过的好人好事,这一义举表现人物不仅武艺高超,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该出手时则出手的人格魅力,突出了人物性格,丰满了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结合“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分析,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行为、神态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增强了吸引力,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架子工被救的惊险而又令人叹服的神奇场面。
结合“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等句子分析,可知画线句子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照应上文“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说明杜其石心有不甘希望有机会与李一甫比试比试,也为下文杜其石“踢场子”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4)掌门,旧时武林中某一门派的主持人。文中涉及两个人物,分别为李一甫、杜其石,结合开头“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分析,可知作者在塑造时并未突出其一,基本上是平行并列关系。而题干问考生怎理解“掌门”,也就是到底谁具有掌门风范呢。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说其一具有掌门风范即可。
示例一:杜其石更有掌门风范。
结合“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分析,可见杜其石头,武艺高强,可谓打败天下无敌手,符合掌门人的风范。
结合“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分析,可见杜其石为人具有无畏无惧,更富有胆识魄力,积极进取不甘人后的要强性格,更符合作为掌门人的风范。
结合“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分析,可知杜其石明白事理。
结合“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分析,可知杜其石为人胸襟磊落。
综上,杜其石武功盖世人格高尚,具备掌门人的风范。
示例二:李一甫更有掌门风范。
结合插叙中救人一事,可见武艺高强品质高尚;结合与杜其石过招时手下留情,可见武德好;结合“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等分析,可见李一甫请为人更低调沉稳虚怀若谷诚恳友善,更富有担当精神,有大家风范,主动消解门派旧怨,促进和谐共兴。所以李更具有掌门风范。

答案:
(1)C
(2)D
(3)①运用插叙,通过交代李一甫救人往事来表现他武艺高超、武德高尚;②承上启下,既解释上文杜其石心有不甘的原因,也为下文杜其石“踢场子”做铺垫。
(4)示例一:杜其石更有掌门风范。为人更富有胆识,积极进取;明白事理;胸襟磊落。
示例二:李一甫更有掌门风范。武艺高强;武德好,切磋武艺手下留情;为人更低调沉稳;更富有担当精神,有大家风范;主动消解门派旧怨,促进和谐共兴。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一般实用类阅读【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对社科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七项: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B;③至⑦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C.(考点讲解详见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关内容)
二、考查形式
选择题(单选、双选)、简答题。
三、知识讲解
(一)一般社科文阅读
1.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社会科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
2.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和社会科学类文章一样,这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领域的最新动向,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知识,它包括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这类文章的考查重点是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推断的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
2.非连续性文本特点
(1)客观性。由于文本和图表承载信息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多为新闻材料,以客观叙述为主,少主观描写,叙述语言朴实,具有客观性。
(2)非连续性。文本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结构跳跃性,彼此之间没有直接内在逻辑,只是在某一个主题统摄下,根据命题者意图临时组织在一起,具有典型非连续性特点。
(3)简明性。文本中有醒目的图表,便于考生从直观的图表符号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复杂的段落结构,目的在于把观点、事实简明阐释出来。
(4)技术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要对图表文字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科学解读,从阅读技术角度来说要有很强的读图、读表能力要求。
(三)一般说明文阅读
1.定义及分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阐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因此按说明工具来分类,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说明文语言特色来分,可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2.说明的次序:时间次序、空间次序,逻辑次序,一般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都很容易看出来,而除时间和空间次序外,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次序来说明事理的次序都是逻辑次序。
3.常见说明办法: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学、作比较、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要能准确判断每一个说明办法,并准确指出用此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总式、递进式、并列式等。
【规律总结】
一、做社科文选择题,要用好“比对法”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优先比对: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2.比对关系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解题方法
1.梳理层次明要点。阅读新闻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新闻中的导语、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2.审清要求细作答。单选题一般是梳理结构或句意理解,要看清题干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一项;多选题一般是内容概括或观点分析与评价,要注意把非连续文本的相关内容关联起来一一进行比对;概括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的要求,把握概括的对象、数量、范围等要求,然后筛选有效信息进行优化组合。概括的基本方法有摘句法、连词法、归并法。无论哪种方法,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词句或数据作答。组合后的答案一定要用序号标出,且分点对齐。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技巧
1.思维导图题技巧点拨:①快速搜索各选项导图中所需关键信息;②理清导图中各环节推导关系是否正确;③关注导图各环节内容上和逻辑关系上的错误。
2.图表分析题技巧点拨:①由图到文的转换,一般来说需经过以下流程: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文字表达。因此针对选项中的文字内容,要能迅速在图表中找到对应信息,再通过读图来判断信息正误。②读图(表)要注意标题、内容、线条、数字及文字说明。图形类的重点阅读标题和简要的文字提示;表格类的通常要关注表头中的重点栏目和数据变化等。
3.文本分析题技巧点拨:①材料定位要准,有时一个选项要涉及几则材料。②理清文本材料的层次结构,抓住中心词,归纳每个层次的主旨。③结合选项内容与文本材料语言表述不同的信息,具体分析正误。④探究型的选项要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或变化规律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4.理解概括题技巧点拨:①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简要概括和概括说明的区别。如有说明,必须说明清楚。②找准信息内容,提取关键词,答案概括要精准。③通常此类题关涉多则材料,注意答案的全面性。
(一般实用类阅读中的传记阅读和新闻阅读详见对应考点卡片,这里不再赘述。)

小说阅读【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的命题形式和内容:主要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作用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另外,还有揭示小说标题意义、探究主题多重性等命题形式。考查内容主要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塑造方式、理解分析作品中句子的含意及作用,分析表达技巧中对比、衬托、铺垫、以小见大等的具体作用,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


二、考查形式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知识讲解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文学类文本中的重要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思想性格,因此高考题在考查人物形象时,主要在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方面设题。


(1)人物描写的手法


①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要描写的人物进行直接的刻画,不借助于其他人物和媒介物的烘托。其中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刻画,借助于对其他人物或媒介物,如人所处的环境、场面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手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2)人物描写的作用


①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肖像描写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②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的描写。语言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表性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③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


⑤细节描写--对生活中那些细致又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做的特写型描写。它是叙事类文章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可随意取代。小说中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细腻地展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⑥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及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的渲染上,通过环境及人物活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以刻画人物性格。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情节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


(1)小说情节的构成


小说的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是小说的基本构成环节。


(2)小说情节的作用


分析鉴赏某个情节的作用时,应主要从该情节对人物形象、主题、其他情节、构思等方面的作用入手。


①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一定的情节能够表现一定的人物形象。


②从对其他情节、构思上来看,在开头的故事情节可以起到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做铺垫、埋伏笔等作用;在中间可能有过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在结尾可能有交代故事的结局、照应上文、构思精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等作用。


③从对文章的主旨方面来看,情节是围绕文章的主旨,为深化主题服务的。


(3)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小说中的情节安排指的是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及变换,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此外还有呼应、抑扬、突转、悬念、伏笔等叙述技巧,丰富的技巧运用可以使小说的内容更丰满,更有层次性,也能更好地吸引读者。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顺叙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但可以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


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者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这样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


突转: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与人物的命运由此改变,即“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等。


悬念:使读者产生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为情节的高潮做铺垫,最终结局的出现或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伏笔: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或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或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4)小说的常见结局方式


①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具有开放性,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


(1)环境描写的分类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①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②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自然场景。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色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②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做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


(三)线索及主题


1.线索:线索是小说中贯串作品始终的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可以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事件,也可以是作品中所灌注的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是具体的时间、空间。线索常见的有单线及双线两种形式,也有多线并行或者复合结构的。


2.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串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观照,主题是否深刻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及内涵的深浅。主题一般通过情节和形象展现出来。


(四)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的总称。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其中抒情部分主要指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由境生、融情于景等。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抑扬、联想、渲染、悬念、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用典、以小见大、以动衬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分析表现手法主要看它们的运用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及结构安排:材料方面主要指先后、主次、详略、繁简的安排,结构方面主要指抑扬、过渡、衔接、铺垫、伏笔、前后照应、开门见山、逐层深入、卒章显志等。


4.语言技巧: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也是散文语言所具有的,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


【规律总结】


一、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


二、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解题技巧


1.联想段落位置: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区别。在开头: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在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在结尾:照应开头,营造余韵,升华主题等。


2.联系词语选用:用能突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可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效果。


3.联系描写对象: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有助于主题的表达。


4.联系情节发展: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可展示事态风情、暗示人物命运和推动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形成,并决定人物的行为举止,它会体现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地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时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四、分析情节作用的答题方向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所处具体位置不同,结构方面的作用不同。①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常常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统领全文、交代写作原因,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等。②文章中间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或承接前文,开启下文某个情节,起纽带作用。③文章结尾情节的作用常常是照应标题、开头,强化、深化某种思想、情感;卒章显志,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内容方面的作用。从人物、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思考。①根据人物在具体情节里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情节在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作用。②根据情节的发展趋向、设计情节的目的,分析情节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③根据作者设计情节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轻、重、褒、贬等),分析情节里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五、小说中次要人物常有如下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能从次要人物的眼里看出来;作者对人物的感受、评价,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是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能起到线索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次要人物可以衬托、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六、做小说探究题的注意事项


1.明确任务。即审明探究任务,把握探究的指向。探究题题干表述有区别,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明确观点。即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3.明确结构。即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做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


4.明确文本意识。即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是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是紧扣文本,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做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功苏湛,字景儁,魏侍中则之后也。晋乱,避地河右。湛少有器行,颇涉群书。年二十余,举秀才。除奉朝请,领侍御史,转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之讨关西,以湛为行台郎中,深见委任。孝昌中,宝夤大败东还,朝廷以为雍州刺史。后自猜惧,害中尉郦道元,乃称兵反。时湛卧疾于家,宝夤令姜俭报湛云:“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与卿契阔,故以相报,死生荣辱,与君共之。”
湛闻之,举声大哭。俭遽止之曰:“何得便尔?”湛曰:“百口居家,即时屠灭,云何不哭!”哭数十声,徐谓俭曰:“为我白齐王,王本以穷乌投入,赖朝廷假王羽翼,荣宠至此。属国步多虞,不能竭忠报德,乃欲乘人间隙,有不臧之心。信惑行路无识之语,欲以羸败之兵,守关问鼎。今魏德虽衰,天命未改。且王之恩义,未洽于民,但见其败,未见有成。苏湛不能以百口居家,为王族灭。”宝夤复报曰:“此自救命之计,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湛复曰:“凡为大事,当得天下奇士。今但共长安博徒小儿辈计校,办有成理不?湛恐荆棘必生庭阁。愿乞骸骨还乡里,脱得因此病死,可以下见先人。”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
宝夤败,庄帝即位,征补尚书郎。既至,庄帝曰:“前闻卿答萧宝夤,甚有美辞,为我说也。”湛顿首谢曰:“臣虽言辞不如伍被,始终不易,自谓过之。然臣与宝夤周游契阔,言得尽心,而不能令其不反,臣之罪也。”庄帝悦,拜散骑都尉,仍领郎。寻迁中书侍郎。出帝初,病还乡里,终于家。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选自《魏书•苏湛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B.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C.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D.元略受萧衍意旨/乃欲见除/郦道元之来事/不可测/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文中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
B.契阔,《短歌行》有“契阔谈讜,心念旧恩”。文中指两者是生死之交。
C.不臧,意思为不善,不良。文中是指齐王萧宝夤有起兵谋反之心。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文中苏湛是借病要还乡避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湛学识渊博,有判断力。他是官宦之后,年少有才,博览群书,见识不凡,这是他日后对萧宝夤结局有准确判断的原因之一。
B.苏湛历任多职,颇受器重。他在萧宝夤手下担任过行台郎中这一−要职,萧宝夤在谋反前也特意派人征求他的意见。
C.苏湛顾念家族,有责任感。得知消息后,他放声大哭,因为他觉得家族行将灭亡,希望能够事先病死,不愧对自己祖先。
D.苏湛对国忠诚,反省自身。当庄帝打听详情时,他没有直接说明,而是自认没有尽到劝阻的责任,负有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自救命之计,不得不尔。所以不先相白者,恐沮吾计。
②宝夤素重之,以湛病,且知不为己用,听还武功。
(5)苏湛认为萧宝夤会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题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姓名称谓、官职爵位、服饰建筑、天文历法、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等。要全面识记,突出重点,准确理解,认真推断。平时注意系统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事实情况。主要关注是否弄错对象、时间、事件、原因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梳理文章叙事线索,总结文章大意,分层概述原因。


解答:(1)“见除”意思是“除掉我”,其中“见”是副词,意思是“我”,作动词“除”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事”作“不可测”的主语,不是“来”的宾语,“事不可测”意思是“事情不可揣测”,中间不能断开;“今”是现在的意思,是时间状语,“今便为身计”意思是“现在只好为自身打算”,故应在“今”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译文:元略接受萧衍的意旨,竟然想要除掉我。郦道元来到这里,事情不可揣测。我不能坐以待毙,现在只好为自身打算,不再作魏国的臣子了。


(2)A.“文中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错误。“秀才”在汉朝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称“茂才”。而科举制度是从隋朝才开始。


故选:A。


(3)B.“萧宝夤在谋反前也特意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错误。根据原文“乃称兵反。时湛卧疾于家,宝夤令姜俭报湛”可知,萧宝夤举兵反叛朝廷。当时苏湛在家中因病卧床不起,萧宝夤派姜俭告诉苏湛。所以,萧宝夤没有在谋反前特意派人征求他的意见。


故选:B。


(4)①“尔”,这样;“所以”,表原因,……的原因;“相白”,告知你;“沮”,阻止。


译文:这是我自己救命的计策,不得不这样。不预先告知你的原因,是怕你会阻止我的计划。


②“素重”,向来器重;“以”,由于,表原因。为,表被动,被;“听”,允许,听任。


译文:萧宝夤向来器重苏湛,由于苏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允许他回到武功。


(5)苏湛认为萧宝夤会失败的主观原因的语段是第三段,根据“王本以穷乌投入,赖朝廷假王羽翼,荣宠至此。属国步多虞,不能竭忠报德,乃欲乘人间隙,有不臧之心”可知,萧宝夤本来是因处境艰难而投靠别人,仰赖朝廷给予的保护,才有像今天这样荣华宠耀。适逢国家多难,不能尽忠报德,竟想利用可乘之机,怀不善之心。据此可以看出,萧宝夤对朝廷不知恩图报。


根据“信惑行路无识之语,欲以羸败之兵,守关问鼎”可知,萧宝夤听信迷惑于路旁之人没有见识的话,想要凭弱败之兵,据守函谷关造反窥伺皇位。听信浅薄人之言,贸然起兵,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根据“且王之恩义,未洽于民”可知,齐王的恩义,没有广施于人民,这也是他不能成功的原因。据此整理即可。




答案:


(1)B


(2)A


(3)B


(4)①这是我自己救命的计策,不得不这样。不预先告知你的原因,是怕你会阻止我的计划。


②萧宝夤向来器重苏湛,由于苏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允许他回到武功。


(5)①对朝廷不知恩图报;②听信浅薄人之言;③未对人民广施恩义。




参考译文:


武功人苏湛,字景儁,是曹魏侍中苏则的后代。晋朝大乱,苏氏家族避居到黄河以西。苏湛年轻时有器量和操行,博览群书。二十余岁时,被举荐为秀才。任奉朝请,领侍御史,改任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征讨关西的时候,任命苏湛为行台郎中,他很受信任。孝昌年间,萧宝夤大败东还,朝廷任他为雍州刺史。后来自己猜疑畏惧,杀害中尉郦道元,于是举兵反叛朝廷。当时苏湛在家中因病卧床不起,萧宝夤派姜俭告诉苏湛说:“元略接受萧衍的意旨,竟然想要除掉我。郦道元来到这里,事情不可揣测。我不能坐以待毙,现在只好为自身打算,不再作魏国的臣子了。我与你是死生之交,所以把事情告诉你,死生荣辱,与你共同承受。”


苏湛听了这番话,放声大哭。姜俭急忙劝止他说:“你怎么能就这样痛哭?”苏湛说:“我百口之家,即将遭到屠灭,为什么不痛哭!”又大哭了几十声,才慢慢对姜俭说道:“你替我禀告齐王,他本来是因处境艰难而投靠别人,仰赖朝廷给予的保护,才有像今天这样荣华宠耀。适逢国家多难,不能尽忠报德,竟想利用可乘之机,怀不善之心。听信迷惑于路旁之人没有见识的话,想要凭弱败之兵,据守函谷关造反窥伺皇位。如今魏国德政虽然衰落,但天命并未改变。况且齐王的恩义,没有广施于人民,我只能看到他的失败,看不到他成功。我苏湛不能让自己百口之家,为了他而受到族灭。”萧宝夤又告诉他说:“这是我自己救命的计策,不得不这样。不预先告知你的原因,是怕你会阻止我的计划。”苏湛回复说:“凡是要做大事,应当得到天下奇士的支持。如今你只同长安的赌徒小儿们计议,有办成的道理吗?我深恐在庭院中必定会生荆棘。只希望能退职回归乡里,倘若因这次生病而死去,就可以到地下去见我的祖先了。”萧宝夤向来器重苏湛,由于苏湛有病,而且知道他不会为自己所用,就听任他回到武功。


萧宝夤失败,庄帝即位,征召苏湛补任尚书郎。他到任以后,庄帝对他说:“先前听说你回答萧宝夤时,有很多美妙的言辞,给我说说吧。”苏湛叩头谢罪说:“臣虽然言辞不如伍被,但(志节)始终不改,自认为超过了他。但是我与萧宝夤交游深厚,是生死之交,言语能够尽心,却不能使他不反叛朝廷,这是臣的罪责。”庄帝听了心中喜悦,任命他为散骑都尉,仍兼任尚书郎。不久迁任中书侍郎。出帝即位之初,苏湛因病回到乡里,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他为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点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钱员外答卢员外《早春独游曲江见寄长句》
白居易
春来有色暗融融,先到诗情酒思中。
柳岸霏微范尘雨,杏园澹荡开花风。
闻君独游心郁郁,薄晚新晴骑马出。
醉思诗侣有同年,春叹翰林无暇日。
云夫首唱寒玉音,蔚章继和春搜吟。
此时我亦闭门坐,一日风光三处心。[注]卢云夫和钱蔚章是作者的朋友。作者自注:“云夫、蔚章同年及第,时余与蔚章同在翰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春之有色,柳岸、微雨、杏花开放,一派大好春光,“诗情酒思”白在其中,引出了下面的叙写和抒情。
B.中间四句写雨过天晴之后作者于傍晚独自出游,心情阴郁,酒醉后想起当年科举及第以及在翰林院中的繁忙时日。
C.卢云夫和钱蔚章二人分别写下了“寒玉音”和“春搜吟”,作者也写了这首诗,是诗歌将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D.“一日风光三处心”与“一夜乡心五处同”类似,都是说分隔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感同身受,情感相通。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解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在理解全诗内容,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的基础上概括诗人感情。


解答:(1)B.“中间四句写雨过天晴之后作者于傍晚独自出游,心情阴郁”错误。从“闻君”可见“独游心郁郁”的不是作者,结尾“此时我亦闭门坐,一日风光三处心”可见作者的心情并非“阴郁”也是证明。


故选B。


(2)前四句“春来有色暗融融,先到诗情酒思中。柳岸霏微范尘雨,杏园澹荡开花风”写春之有色,柳岸、微雨、杏花开放,一派大好春光,“诗情酒思”自在其中,可见 ①对美丽春光的喜爱。


中间四句“闻君独游心郁郁,薄晚新晴骑马出。醉思诗侣有同年,春叹翰林无暇日”写雨过天晴之后作者于傍晚独自出游,心情愉悦,酒醉后想起当年科举及第以及在翰林院中与友人在一起的繁忙时日,可见答案②对友人的思念;③对不能同游的遗憾(孤单寂寞也可);④对公事繁忙的感慨。


“云夫首唱寒玉音,蔚章继和春搜吟”两句写卢云夫和钱蔚章二人分别写下了“寒玉音”和“春搜吟”,作者也写了这首诗,是诗歌将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答案②对友人的思念;③对不能同游的遗憾(孤单寂寞也可)⑤对钱卢诗才的称许。


结尾写“一日风光三处心”,与“一夜乡心五处同”类似,都是说分隔在不同地方的人们感同身受,情感相通,可见①对美丽春光的喜爱;②对友人的思念;⑥对三人心志相同的欣慰。




答案:


(1)B


(2)①对美丽春光的喜爱;②对友人的思念;③对不能同游的遗憾(孤单寂寞也可);④对公事繁忙的感慨;⑤对钱卢诗才的称许;⑥对三人心志相同的欣慰。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 ”既写出了词人如今境遇的萧条冷落,又表明了词人心志的坚定不移。
(2)《贺新郎》中,刘克庄用“_________ ,__________ ”描写出词人听说北方敌军来势凶猛,多次用冲车云梯进攻边城的危急景象。
(3)自然永恒而人世沧桑,这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慨叹,如唐人诗句“_________ ,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茶馆》中,很多人物的语言表面看似滑稽可笑,但是在笑声逝去之后,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沉思与愤恨。例如,常四爷见(①)在茶馆“抖威风”,鄙弃他恃强凌弱,只可窝里斗狠,他却不要脸面地说:“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这是何等的“威风”啊,在面对自己毫无寸铁的同胞时,把土匪流氓“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常四爷看到(②)在炫耀自己又细又纯的“白面”、地道英国造的鼻烟壶时,悲叹大清国的真金白银涌流国外,而他却无比自豪,“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再如,(③)所言,“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诙谐的语言透露出百姓的颠沛流离与命在旦夕,而他却利用百姓祸难大发横财。凭借《茶馆》忧患与沉郁的悲喜剧美学,抒发出老舍独特的艺术个性。
(1)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人物姓名,正确的一项是  


A.①马五爷


②二德子


③刘麻子


B.①二德子


②刘麻子


③唐铁嘴


C.①二德子


②马五爷


③刘麻子


D.①马五爷


②刘麻子


③唐铁嘴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处“威风”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两千多年了。
B.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D.扬州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和“世界美食之都”的美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四、写作(60分)


未解答考点部分,需要的宝宝们可以在头条上@等你在清北[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