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中国地理以阳结尾的城市名称(以阳字结尾的地名有哪些)

中国的地名文化,悠久绵长。您在地图上已经常常看到这么一类地名,有的叫X阴,有的叫X阳。光是较大的城市,我们就能说出沈阳、贵阳、洛阳,江阴、淮阴。不算历史上有存在后来消失的地名,我国的县级及以上的阴阳类地名,少说也有120多个。


如果算上乡镇、街道、村庄地名,那这类地名的数量就更加庞大了。


/中国地图上带"阳"(县级以上)地名分布/ 制图-大地理馆


/中国地图上带"阴"(县级以上)地名分布/ 制图-大地理馆


不过,阳地名地名家族成员远多于阴地名。我国县级及以上带“阳”的,有120个左右,而带“阴”的则只有十几个。这种“阴衰阳盛”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地形河流定阴阳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简约而深邃的名词,如老子《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来,阴阳被引申用于代指方位:向光一面为阳,背光一面为阴。


/谷歌地地球视角下的中国河流水系/ 制图-大地理馆


我国国土地势西结尾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以


南宋学者洪迈专门对阴阳地名进行了详细考证,他的《容斋随笔》卷十六《郡县用阴阳字》篇开篇便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今略叙于此。”


意思是,春秋《谷梁传》就已记载确认了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原则,这种命名方法因为容易辨别中国方向,很多郡县地名都采用,我(洪迈)现在把这个事详细地在书中说一说。


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以低于地面阳的水为视角,河流北结尾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我们能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是位于沈河以北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


山南=山阳


山北=山阴


水北=水阳


水南=水阴


对地名来源感兴趣的,并非只有我们。城市跟洪迈先生提到的《谷梁传》齐名的另一春秋名著《公羊传》就名称探讨了“京师”地名的成因: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意思是:京师,是天子的居所。京是大的意思,师是多的意思。天子的居所,必须用“大而多”来形容。后来,“京师”多泛指王朝都城。


第一部集中梳理地名地理的著作是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东汉后期的应劭则撰写了专门研究汉书中地名的《汉书集解》,对248个地地理名进行了注释,并讲述的了152个地名的来龙去脉。综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引,《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应劭注解过的地名有168个。


其中,44个地名与“阴阳”有关阳字。值得注意的是:“阳”地名为41个,“阴”地名只有3个,得名原因都跟河流有关——位于河流之阳,即河北。可见,当时就已经奠定了地名“阴衰阳盛”的格局。


山水与阴阳有四种哪些组合:山 阳、水 阴、山 以阴、水 阳,阴阳出现概率都是50%。那么,现实中的地名,为什么更青睐“阳”呢?


负阴抱阳在“河北”


前面提到,应劭注解的44个汉代“阴阳”地名,都跟河流有关。后世诞生的这类地名,仍以河流类居多。


可以说,相比山,此类地名与河流的关系更密切——这是因为,在生活、生产中,的靠水比靠山更重要。


/中国河流水系和内外流区地图/ 制图-大地理馆


/“阳”地名多分布在自西向东流的外流区/ 制图-大地理馆


基于已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走向,为了取暖、采光需要,我国多数聚落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为了抵御冬季寒风,背后需要有山;为了取水方便和航运需名称要,前方需要有水。


/家在河北:古代风水理想宜居地模式图/ 制图-朱胜昔/大地理馆


东流的水系与山地之间的平旷土地,成为最佳选址地——这也是风水师所谓的“负阴抱阳”之宝地。有了前水后阳山的条件,如果左右各有山护卫、出口再有曲流环绕几道小山做“案”就更完美了——这样一来,国都、城邑、村落就仿佛一个聚宝盆一样。陶渊明为我们描述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处理想栖居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种情况下,环抱聚落的那条河流就仿佛一条腰带,仿佛一张弓弦把家园环抱其中,风水师将最佳的水与聚落的组合,称为“金带阳字环抱”。这种选址原则下,聚落一定是紧靠某条河流的阳面,即北岸。


于是,一城市个又一个聚落,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在山水交织的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理想条件下的风水龙脉分形与聚落分级图/ 绘图-朱胜昔/大地理馆


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


很多人将风水视为神秘之术,其实不然,风水理论中的合理规划设计地名,不过是常识的运用,至于那些神神道道之说,多为后世居心不测之人以风水名义敛财而夸大而已。


/明代江西省聚落图/省城、府城、县城多在水北、山南


资料来源: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之总图


北半球的河流自西向东而流,因为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的因素,河流对南岸的冲击远比对北岸的冲击更强烈,久而久之,北岸将有越来越多的泥沙淤积成新的沃土,而南岸泥土则流失更为严重。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河北显然盛于河南。因为这个原因,河之阳、比河之中国阴,更被青睐。


济南其实是“济阴”


北靠山、南邻水,这是古代聚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却并非绝对——因为现实中的环境变化多端,局部微观的地形环境,也有反常的情况。


山、水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水土条件有优越,仍需要建设较大的聚落,所以就有了少量位于河南,即“水 阴”类的地名。如淮河以南的淮阴、黄河以南的河阴(历史地名今已消失)、长江以南的江阴、汤水以南的汤阴。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西安、济南这三座大城,其实也是反常的情况,它们都是南或东南靠山,北方临河,就成了坐南朝北的形势,风水上称为“倒骑龙”。如果按照阴阳地名命名原则,济南该叫“济阴”,西安应叫“渭阴”,南京可叫“江阴”。


/济南市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也就是说,按照山河方位应该被叫做“X阴”的地方,以另一种名称出现了,这是阴类地名极少的原因之一。


/黄河、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分布图/


我们还发现,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大城市(古典时期诞生的城市)多在南岸,而不是北岸。


这是什么原因呢?军事防御。


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北岸少有高山屏障。我国古代开疆拓土和征伐,多是从北向南进行,于是北面一侧的防御成为重中之重。没有高山阻隔的大城,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水代山,当作天险。


但,水的安全系数远不如山地,而且时刻还有洪水的威胁。古代农耕社会时代,河北选址定律比较可行,开放时代到来前夕,那些新兴崛起的交通型、商业型城市,则逐渐突破了早期的选址原则,如武昌、安庆、上海,都紧靠大河南岸。


不过,因为百余年近代史跨度远远短于两三千年的古代,当代地图上的地名遗存依然深受古代影响。


我数了一下今天地图上可以找到踪影的1哪些30多个“阴阳”类地名——无一例外,它们全部诞生于清代之前。


—EN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