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吉利汽车可转换债券融资案例分析(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案例)

文:懂车帝原创 邢秋鸿


[懂车帝原创 行业]


“重组后的新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这句写进吉利与沃尔沃重组公告中的话,如今已经进入执行阶段。



北京时间5月13日凌晨,沃尔沃汽车董事会决定,评估IPO(首次公开募股)可能性,有望今年晚些时候在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隶属于纳斯达克集团)上市。


这不是沃尔沃第一次传出计划IPO的消息。2018年,沃尔沃曾将上市提上日程,还聘请包括花旗、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在内的顶级投行,为沃尔沃进行上市辅导,彼时的估值在160亿至300亿美元。


到了询价阶段,机构投资者只给到沃尔沃120亿至180亿美元,远低于预期。上市计划不得不因此终止。



有了一次折戟的经验,沃尔沃在公告中谨慎地补充道:“上市与否的最终决定取决于市场环境,不能确保上市一定会顺利进行”。


但上市已经是沃尔沃的必行之路,关键问题就在于以什么样的形式,以及估值多少。至于为什么这么笃定?因为缺钱。


十年转型FLAG已立,烧钱之路开启

“配备内燃机的汽车没有未来。”


沃尔沃CTO亨利克·格林(Henrik Green)在今年3月的一份公开声明中这样写道。同日,沃尔沃宣布,“未来公司将只销售纯电动车,并逐渐淘汰全球市场的内燃机产品,包括现在销售的混动车型”。


转型决心的背后,是烧钱之路的开始。



企业一般都是通过两种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接下来发展的:一是债务融资,二是股权融资。前者到期还本付息,企业有实际的还款压力;后者靠分红来维持,没有还款的压力。


上次IPO终止后,沃尔沃在一年内连发三次债券,募资约14.12亿美元。此后,沃尔沃不断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或获得绿色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以支持电动车发展。


但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新业务,能够获得的债务融资有限。尤其面对像新能源和智能化这样需要长期投入的业务,单一的融资模式已经不足以应付巨额消耗。



此前,因为想要冲击上市,沃尔沃不得不缩减开支,积攒利润。但也导致在平台架构、车型、电动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的投资力度不足。如今,无论是想要对标BBA,还是实现十年转型目标,沃尔沃需要的除了时间就是金钱。


在竞争上,虽然沃尔沃一直将BBA视为头号竞争对手,但无论从研发投入还是未来产品布局,沃尔沃与它们都不在一个量级:


以2018年为例,ABB三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91亿欧元、69亿欧元和42亿欧元。沃尔沃2018年在研发上的投入11.27亿欧元,相当于宝马的16.2%,奔驰的12.3%。



同时根据规划,宝马计划到2025年研发投资将达300亿欧元,着力推动数字化和电动化的发展;奔驰更“壕”,其母公司戴姆勒集团计划到2025年共投资850亿美元,其中电气化和数字化转型被列在投资第一位;奥迪的五年投资计划是BBA中最少的,但也有约122亿欧元的投入。


产品上,沃尔沃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将推出5-6款电动车型。相比之下,奥迪计划在未来五年推出约30款电动化车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增长到约40%;宝马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奔驰的第一步计划是在两年内推出五款纯电产品。



虽然没有沃尔沃的五年新能源投资计划没有公布,但沃尔沃与BBA相比,并不在同一量级。如果说转型之战从研发投入开始,那么沃尔沃已经落后在起跑线上。


十年转型flag只是开始,接下来到了不断烧钱的时候。由此可见,寻求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是必行之路。


吉利缺的“故事”,得由极氪补上

“2020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公司整体销量的90%以上。”


6年前,一度被贴上“狂人”标签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这样说。如今,虽然吉利集团目前手握极星、几何等新能源汽车品牌,但并未达成这一目标,说句“相差甚远”也不过分。在新能源领域,吉利与沃尔沃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因为没有好的故事和愿景,吉利的A股回归之路也并不顺利。去年2月曾传言,吉利谋求与沃尔沃合并,然后再探索资本市场各种方案。为什么非要合并?一是合并后,市值进一步提升;二是因为当时的一项政策。


按照监管部门2019年的规定,如吉利这样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想回归A股,前提条件是市值必须在2000亿元以上。而吉利汽车港股市值始终在1700亿港元左右。


但回归A股的诱惑的确很大。数据显示,2020年上交所融资额为全球第二位。另据德勤的统计,上交所71%的IPO项目市盈率在20至50倍之间,15%的IPO项目市盈率在50至100倍之间。由此可见,A股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吉利却总是徘徊在门外。



但转机于2020年4月30日来临,证监会发布公告,修改红筹企业回归A股条件。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要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其市值须满足两类标准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这一变化给了吉利机会。


2020年6月17日晚,吉利控股发布公告称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意味着此前在香港上市的吉利将回归A股。随后在9月1日递交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以后,吉利控股正式开始推进回归A股的进程,融资额200亿元。



但最新消息是,因为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上交所暂时中止了上市审核。


市值方面,吉利已经不用非得拉上沃尔沃一起,才能满足回归A股的条件,那不如放出沃尔沃单独探索资本市场的方案,沃尔沃重启IPO自然可以提升日程。


回归A股的步伐暂且搁置,但故事不能不讲。到了2020年,传统汽车的故事已经没人想听,在特斯拉一路冲高的市值带领下,新能源和智能化才是资本所热捧的,恰好也是吉利所不足的。



既然极星、几何不够,那就再来个极氪。从出生起,就注定了极氪与其他品牌不同,它独立于吉利其他品牌之外,专注于高端智能化汽车,其产品也会是全新的。更重要的是,李书福将亲自挂帅,担任极氪董事长。


看,之前缺少的智能化、新能源,这不就来了。同时,吉利方面表示,极氪可以调动的资源,几乎是吉利控股集团的全部。显然,对于极氪,李书福再次采取了“ALL IN”的态度。


无论是从集团内部的地位以及给予的资源配置,都证明了极氪的重要性。但中国的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中,竞争者正越来越多,伴随着互联网选手们的加入,赛道将愈发拥挤。极氪能否站稳脚跟,补齐吉利在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的故事,一切还是问号。


写在最后:

过去十年,吉利用一次经典的“蛇吞象”案例,收购了沃尔沃100%股权。即便当初有很多人不看好,但事实证明,有了沃尔沃的吉利在产品上实现提升,有了吉利的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翻倍,双赢的结果已经足以写进教科书。



只不过,面对新能源的大趋势,吉利与沃尔沃却变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传统燃油车时代,沃尔沃的百年积淀加上安全属性,足以支撑双方发展。但到了新能源时代,沃尔沃和吉利需要一起找寻新的卖点。


沃尔沃重启IPO只是双方资本运作其中的一步,另一边吉利也在谋求回归科创板,虽然过程并不顺利。如今吉利与沃尔沃的战略越发清晰:在技术、研发、渠道上深度融合,以实现1 1>2的效果;在资本市场上分开运营,以实现融资效果最大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