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浦东新区税务局稽查局马忠续(上海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局长)

口述:刘义 执笔:吴凤祥




我连是一个半机械施工连,是一个普通的铁道兵基层连队。在完成师团营各级领导下达的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工程施工、技术保障任务的同时,在连队党支部的统一指挥下,学习老司令员王震359旅的南泥湾精神(我们当兵时铁道兵司令员是陈再道,王震为铁道兵首任司令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副业大生产运动。






以班为单位,开垦荒地,种植各类蔬菜,改善连队伙食,不仅自己能自给自足,而且还能支援其它兄弟连队。提起这些陈年往事,我们连队战友群个个记忆犹新,思潮汹涌,畅所欲言,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席卷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开始深入人心。我们铁道兵部队的经济意识越来越浓,特别是在边远地区一线施工的部队更是以359旅为榜样,学习南泥湾精神,开展副业生产,灵活多种经营活动,在为祖国修好铁路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为国家节省成品开支。


这是手工绘制的89311部队十连连队平面草图


这年我连从长白山下的烟白线转战呼伦贝尔大草原鄂温克旗西索木的伊敏线,一边负责西索木铁路、公路大桥桥墩沉井作业的前期施工,一边安营扎寨,没有时间顾及副业生产,只有少数几个班开了一点荒,种了一点土豆,总体上错过了草原的春季和夏季,战士们天天都是干菜、牛皮菜,苦不堪言。




1979年春季,连队党支部认真组织大家学习老司令员王震359旅的南泥湾精神,在总结去年副业生产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盘考虑连队副业生产的多种模式,早部署,早落实。




连队精心挑选“猪司令”,增加生猪存栏数;炊事班自制豆腐,调理战士伙食;各班增加开荒面积,掀起副业生产高潮。并且利用工余时间、休息时间开展班与班、排与排之间的副业生产劳动竞赛,力争农副产品自给自足,不向上级“等、靠、要”。




一、增加种植面积




1979年初,新兵还没有补充到连队,老兵又退役回家,连队劳动力青黄不接。在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连队采取弹性工作时间,确保施工和副业生产两不误,开荒增加种植面积,向大自然要水果蔬菜,要营养,要战斗力。




初春的清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我连便开始开垦荒地。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原始草莽,可谓是“根深蒂固”。“雪白血红”的土地笼葱茂盛,土地肥沃。一锹蹬不下去,二锹、三锹,蹬下去,翻上来,清理出根连着根、须连着须、茎连着茎的草根。




你看,来自山西的78年兵魏德,身强力壮,挽起袖子,甩开膀子,只见他铁锹挥舞似军刀,一堆堆草皮成俘虏。而对于我这个当兵之前是中学英语代课教师的兵,拿粉笔的手拿大锹,就显得力不从心,累,特别的累,血泡暴起又瘜下,钻心的痛。




然而,“革命者以苦为乐,无产者以四海为家”,那是青春的豪言壮语;“我是革命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那是铁兵的铿锵誓言。战友们要成长,要进步,干得一个更比一个欢。拉垅、播种、盖土忙得不亦乐乎,忙完了,大家回营房吃完了早饭,又到工地施工去了。




二、抢肥料、建水源、勤管理。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全连绝大部分战士都是来自农村,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于是争夺肥料成为各班的重头戏。你班清晨五点起床掏厕所,我班就凌晨四点起床掏厕所。




我连的厕所天天干干净净,厕所的粪坑越掏越深,没办法许多战士利用休息时间到草原上捡牛粪,干的当柴禾,湿的当肥料,确保土豆等各类果蔬的底肥和追肥有足够的肥料供应,保证果菜品种各个时间节点的营养。




各班既要完成连队布置的军训、施工、设备维修保养任务,又合理安排人员和时间管理菜地。无需动员,没有号召,各班还相互较劲,看谁的菜地长势好,苗儿壮,后劲足、果实旺。




那时我连的蔬菜不仅有土豆,还有大白菜、菠菜、大蒜、西葫芦(茭瓜)、大头菜、小白菜、豆角、蒲萝菜等。一排土豆的长势最好,二排种的土豆最多,三排、四排种的蔬菜品种最多,那么这么多的蔬菜品种从哪儿来呢?




凡是来连队探亲的干部战士家属自觉带,干部战士回家探亲返回必带,不要人吩咐,不要人布置,军人都把家乡最好的蔬菜品种带到部队,让家乡的种子在部队营区内生根、开花、结果。战士们说:“看到家乡的种子开了花,就像回到了故乡。”喜悦的心情不言而喻。




这是连队平面草图的绘制者王春雨的照片,背景是89314部队三连的营房(建呼玛河铁路桥时,11团撤并以后)


盛夏季节,草原也是风干物燥,抗旱成了当务之急。当时连队唯一的一口井,常常是井底见天。7班战士王春雨凌晨4:00起床挑水,水就已经被9班战士石月秋挑干了。没办法,三排、四排只好组织两个排的全体战士排成“一”字长队到伊敏河用洗脸盆接水。




为了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矛盾,各排自己组织,利用施工间隙打井。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气候喜怒无常,三伏天仍要经受一年四季的气候,早似春,午似夏,晚似秋,夜似冬。




夏季我们打井,大锹挖下去2~3米,地下还是冻土层,战友们硬是用铁镐一点一点往下刨,凭着铁道兵的钢性、韧性、钻劲、巧劲打下了一口口井。各排有了自己的井后,生产生活用水就迎刃而解。




三、丰收后的烦恼




我连战友来自全国各地,南到福建,江苏,北到吉林、黑龙江,又大多数来自农村,种田可是行家里手,且心灵手巧,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在主产品的土豆生产中,加强对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的田间管理。在其他蔬菜品种的管理上,也注重除草、施肥、浇水、治虫的各个环节,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1979年秋天,各班种植的瓜果蔬菜大丰收,其中土豆堆积如山,一个7班就收四千多斤土豆,还有其它蔬菜一千多斤。10班是个修理班,在班长廖传发,副班长王岳森的带领下,不仅完成了全连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而且还兼顾了副业生产,虽然土豆生产的数量上没有其它班多,但蔬菜品种全连第一,也诠释了修理班人员头脑活,各项工作业务精的突点。由于各项工作出色,副班长王岳森第二年(1980年)被提为班长,4月份被推荐到师教导队学习,同年考入铁道兵工程学院,后来成长为铁道兵工程学院的党委书记兼校长。



照片拍摄于1979年呼伦贝尔大草原伊敏河畔,刘义和十班班长王岳森合影。王岳森以后考取铁道兵工程学院,后来成为铁道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


事后统计全连约收51万斤土豆,吃不下去,战士们吃怨、吃怕。尽管炊事班每天改变烹饪方法,炒、炖、烧、炸,块、片、条,变着花样增加战士们的食欲,但是还是食用不完。




眼看着天越来越冷,雪越下越大,地窖装不下,天天有土豆冻坏,全连干部战士皱上眉头,急在心头。怎么办呢?怎么保住这辛勤劳作的丰收成果呢?




连队召开了干部大会,连长付德海在总结和布置了连队施工,机械保障等工作后,把土豆再加工议题交大家讨论,连队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充分酝酿讨论,三排长孙凤山说:“我父亲在家从事粉条加工,能否叫他来把土豆加工成粉条,这样既可口又便于储藏,本来就要到连队来探亲,这样让他提前来”,话言一出,个个赞成。




孙排长家也住东北,在吉林省白城市,孙老爹接到电报风尘仆仆、风雨兼程,一天一夜的路程赶到连队。




连队立即组成了由6班长何奎兴、11班王国伟(负责电路、电器)、10班(修理班)刘义(负责机械设备)等4人为首的粉条加工团队,拜孙老爹为师傅,开始了探索加工土豆粉条的工作。




组长、修理工刘义头脑聪明,心灵手巧,平时喜欢小改小革,战友们称他为“小诸葛”。接到任务后,他带领团队,从加工场选址到人员安排,从设备改造到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配合,精心策划,认真落实。




团队配合连队领导,协助孙老爹,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探索粉条加工的程序要领,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做好粉条加工各环节的衔接。孙老爹还有个怪脾气,他的“独门手艺”不轻易传人,正是由于刘义战友头脑灵活,人又勤快,深受孙老爹的喜爱,他将自己吃饭的“手艺”只传给了刘义一人。




四、成功后的喜悦




加工场设在营房内东菜窖,每天工地施工结束晚饭后6:30,粉条加工团队就开始生产加工粉条,正常都干到10:00以后,(都是业余时间,第二天还要施工)开始也不顺利,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摸索,终于加工成型。








粉条加工要经过清净——切块——粉碎——过滤——沉淀——粉面风干——捣碎——粉团芡粉混合——粉条成型——凉干——打包入库等工序,每个工序都要精心操作。




全连上下群策群力,积极协助粉条加工团队工作,粉条加工团队以二排六班为中心,四排十班刘义、十一班王国伟等参加,组成了具体作业组,抓住粉条加工的四个环节,环环相扣,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不畏劳苦,团结奋战。




1、洗净切块


6班长何奎兴带领全班战士从菜窖里把土豆背到粉房,再把土豆放到池子里清洗,烂泥浆洗一遍,清水洗一遍,过一遍。 洗多少,切块多少,加工多少。把洗净的土豆用铡刀切成小块,使之符合粉碎机的要求。




2、粉碎


土豆粉碎在电动粉碎机进行,电动粉碎机是刘义等技术骨干,在孙老爹师傅的指导下,在农村加工玉米糁的粉碎机上进行改造,将机器内箩筛滚筒上的筛孔扩大,并在设备的运转速度等方面加以改进,经多次试验而成。




操作方法是,把切好的土豆小块倒入料斗后,再用小木棒往下捅,使之达到自动滚下粉碎机的效果。




3、过滤




土豆粉碎成末后,倒进桶里,再用沙布吊包进行过滤。在过滤过程中不断加水清洗土豆杂质,把土豆淀粉都洗干净后进行搅拌,多次搅匀沉淀后,把淀粉和杂物、泥土清理分开。




第二天把水倒干后,风干半天,取出粉面,再把粉面下面的杂物和泥土用刀刮净,刮净后的粉面放到火坑上捣碎,凉到一定程度后才可以做粉条。




4、做粉条




做粉条前首先勾一锅芡粉,按比例加入热粉面,混合好后倒入漏勺。




漏勺的一头用绳子吊住,一只手拿住漏勺,一只手来回拍打粉面团,粉面自然地从漏孔中挤出成型,再把粉条放入90度高温水锅中。




捞出经凉水降温后,用木杆挂起粉条,待粉条上的水淋干后,第二天放入专用熏制架上,熏制架下用干草炆火慢慢熏烤,(因冬季草原没有太阳晒)使之达到白净、条长、形美,凉到第三天,干到90%程度后,把粉条取下,打捆入库,分发。




整整加工了4个月,那年(79年)我连共打粉条3万多斤,吹干后8千余斤,本连吃不了,还分发全团其它连队,受到团长表扬,团部号召向我连学习。




土豆属茄科,学名马铃薯,个别地区叫洋芋,是生草本块茎类蔬菜,呈椭圆形、有芽眼,皮有红、黄、白或紫色,肉有白色或黄色,淀粉含量较多,口感脆质或粉质,与稻谷、小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俗称“地下苹果”。




虽然相貌平平,但它的营养成分却很高,又不会使人发胖,被医生和营养学家称为蔬菜“一宝”。加工成粉条后,战士们常常垂涎欲滴,常吃不厌。




土豆心态很平稳,低调的恨不得把自己一直埋在土里。它的果实生长在土里,不像苹果、石榴鲜红鲜绿的果实挂在枝头,它默默无闻,都像我们铁道兵战士啊,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铁道兵战士多像土豆啊,憨厚老实,平凡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自从我连果菜大丰收以后,战士们吃上了新鲜蔬菜和粉条,施工中干劲更足了,全连上下更加团结,奋发向上的精神蔚然成风。




刘义战友与推土机合影,背景是帐篷营房的山墙




照片拍摄于1982年边防十八站。刘义、王永春、崔福生、邢义四战友留念。




拍摄于1979年海拉尔,从左到右:徐智科、刘义、田有成(三位为老乡)




拍摄于1981年西索木火车站,座排一:中间是赵韶鹏,座排二:刘义、黄国胜,站排:马忠全、李存发。


笔者语:粉条加工组组长刘义,1978年入伍,山西人。1980年任四排修理班10班班长,1981年任四排副排长。1984年转工后,任四处一段三队副队长。1985年后,任山西电建二公司工地班长,项目安监科长,安全总监,公司安监处副处长,现已退休。





执笔:吴凤祥,男,江苏省如皋市人,高中文化程度,下乡知青,1978年入伍,铁三师十一团十连战士,退伍以后,在国营江苏省如皋罐头冻菜制品总厂工作,先后任厂团委副书记,企业管理科专职安全员,先后在《中国劳动报》、《人民消防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消防》杂志、《江苏劳动保护》杂志、《南通日报》等报刋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退休以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腾讯网”、“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公众号”等媒体发表作品一百余篇,现落户于上海浦东。






编发:铁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