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中国卡车商标图案大全(中国货车品牌标志图片大全)

◆中国卡车进化史:解放篇◆


解放第1代卡车:CA10


一汽投产的吉斯150命名为解放CA10,其中C代表中国,也代表长春,而A是第一的意思。


吉斯150是苏联斯大林汽车厂在1947年-1957年间生产的车型,该车与美军万国收割机厂制造的KR11车型极为相似。


吉斯150是一款长头卡车,载重量为4吨,搭载一台5.6升6缸发动机,最大功率90马力/2400rpm,匹配5速手动变速箱,最高车速65km/h,百公里油耗29L。



▲解放CA10


解放CA10的底盘、发动机、车身等主要部件,从毛坯到成品几乎都由一汽制造。生产过程中,60%的工程采用了工厂化、机械化的施工方法,各种构件先在预制厂制成后,再运到施工现场安装。


而解放CA10所用的轮胎、轴承、玻璃和电器等附件,则由外厂供货。量产后的解放CA10还被改装成为各种用途的汽车,如:公交急救车、加油车、运水车、倾卸车、起重车、工程车、冷藏车和闭式车箱载重汽车等。


解放第2代卡车:141


1980年-1983年,一汽用了3年时间进行解放第二代产品CA141的设计、试制、实验和定型工作。最初,总厂提出的设计原则是:在老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挖潜改进,总成和零部件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不改或少改,各项性能赶上和超过二汽的EQ140车型。


另一方面,CA141的总设计师田其铸却认为总厂的设计思路对于老产品的迁就过多,这样会造成新车在总体布置和性能上存在先天性缺陷,于是他提出了10条改进建议。



▲解放CA141


随后,总厂领导组织专门会议研究讨论并采纳了田其品牌铸的建议,决定新车要加大前轮距,采用前后等宽车架,轴距和车架长度也有所增加,此外还要发展柴油动力。


1981年10月,第一辆CA141样车装配成功。在性能参数等方面比过去一些车型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解放CA141载重量为5吨,最大功率135马力/3000rpm,最高车速90km/h。


1982年卡车6月,由一汽自主开发的CA6110A型柴油机通过鉴定。1983年7月,解放的换型图案改造进入实施阶段。1983年9月,CA141型载重汽车通过国家鉴定正式定型。



▲解放CA141


经过3年努力,解放CA141渡过了质量稳定期,质量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产品的性能指标有了新的提高,发动机功率达到137马力。1993年7月,解放又推出了CA142型六吨载货车。


解放第3代卡车:J3


进入90年代以后,除了军队和特殊用途外,国家基本停止了下达指令性计划的做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由市场需求拉动。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品牌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市场形势。



当时欧洲和日韩的载货汽车已向平头化发展;东风生产的康明斯柴油发动机、重汽生产的中国斯太尔柴油发动机也有良好的市场反映。为了与市场发展趋势接轨,解放于1995年推出了第三代5吨平头柴油车CA150PL2。


开发平头卡车,对于生产了40多年长头卡车的一汽来说是全新的尝试,当时企业最紧缺的是资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汽与青岛合作,成立了一汽青岛汽车厂,联合引进了平头驾驶室模具。



柴油机方面,一汽在开发二代车型时已经试制成功了解放CA6110型柴油发动机,而三代车型上搭载的正是该款发动机的改进型。一汽通过后续研发提高了CA6110型柴油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而一汽兼并的大连柴油机厂和无锡柴油机厂,则成为其柴油机生产基地。


解放第4代卡车:J4


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速公路迅速延伸,大宗货物运输从以铁路为主向以公路为主转移。加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与洪灾等一系列国内问题的叠加,政府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构想,同时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些变化促使中重型载货车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一汽也在此时通过增加发动机排量、加重后桥图片、加厚大梁等举措,开发出中重型卡车。



1997年7月,解放第四代9吨平头柴油车CA1170P2K1L2批量投产。该车采用德国道依茨发动机,日本三菱宽体平头驾驶室,载重量由5吨提升至9吨。同年,解放16吨、30吨平头重型柴油车试装成功,从此解放卡车进入了准重型行列。


除了基本型以外,解放还开发出各种变型车,以产品多样化适应市场的多元化。比如:满足煤炭矿石运输特殊需要的拉煤王和新拉煤王;适应西北地区风沙大、气候恶劣环境的西北王;在9吨车型基础上对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承载系统、电器系统优化改进后的巨货车能王、工程王等。



2002年,一汽还针对用户广泛选用的工程王、巨能王、西北王和西北王牵引车,在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后桥等关键部位进行改进和加强,推出“四大”加强型。


解放第5代卡车:J5


90年代末,中重型卡车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远距离重载物流面前,开始显得力不从心。重型卡车逐渐成为大宗货物运输市场上的的首选,面对这样的变化,一汽解放着手开发商标真正意义的重卡。



2004年7月,一汽自主研发的解放第五代奥威重卡下线。奥威的问世使解放真正进入重卡市场,该车推出时,其产品竞争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不落后于欧洲车型。2005年1月,解放悍威重卡下线。之后,解放平台自主产品大威、骏威系列卡车相继投放市场。


解放第6代卡车:J6


2000年2月至5月,一汽提出了开发下一代产品的构想。当时,一汽在中重卡车领域市场占有率很高,但设计开发都是基于当时的市场需求做的,没有较为长远的开发计划。



为了保持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一汽决定研发新一代产品。解放J6的规划和开发早在2001年就已正式启动,事实上,它是与第五代车型同步开发的。在自主研发解放J6的过程中,一汽共计取得创新技术300多项,申报国家专利197项。



解放J6是一汽在继承以往几代解放卡车优点的基础上,推出的定位于国内高端市场的产品,其整车寿命超过欧洲80万公里的指标。解放J6的宽体驾驶室采用了居室化的设计理念,动力系统搭载了锡柴奥霸13升6DN发动机,该发动机是一汽自主研发的成果,采用共轨喷油系统,最大功率可达460马力。


◆中国卡车进化史:黄河篇◆


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1953年由国家交通部直接管理的济南汽车修理配件厂,1958年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这家工厂涵盖了修理厂、配件厂、制造厂等几乎一切汽车行业的工厂。



黄河牌的诞生,还有一段有意思的小插曲。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人民群众情绪高涨。当时的济南汽车配件厂以苏联GAZ-69吉普车为蓝本翻造出了一台吉普车,几经商讨后所有人一致决定命名此车为“黄河”——因为济南处于黄河边上,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而第一台黄河从完成设计准备到车辆制造完成仅仅只花了17天,测绘试制和零件测试几乎是同时进行,但是这台车在测试阶段出了太多的故障,因此没有量产。不过这宝贵的17天改变了这个小厂的命运,同年该厂改名为济南汽车制造厂。



1959年,为弥补当时中国在重型卡车方面的空白,国家汽车局规划了一个“8吨载重卡车”的项目,于是济南汽车制造厂将捷克的斯柯达706RT载重汽车进行了重新设计,直到1963年,第一台真正的黄河JN150终于从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的生产线驶下,这是继解放CA10B后中国又一次在卡车方面有了全新的突破。


斯柯达706RT的外观在上世纪60年代的商用车界属于非常时髦的,它积淀了德国“二战”留下来的工业基础,成就了斯柯达这家公司在造车方面表现优秀,也使得706RT车型成为60年代全欧洲最火爆的车型之一。



相对于之斯柯达706RT来说,黄河JN150保留了前者驾驶室的整体造型,但黄河的驾驶室相比斯柯达来说让人感觉又有些“方方正正”。


在试验阶段,黄河曾采用斯柯达706RT驾驶室的“圆润”设计,发动机进气格栅也采用斯柯达的竖式进气格栅,这种棱角设计经过慢慢修改,量产后,进气格栅被修改成交叉网格式,对于中国来说更加“接地气”。车厢则是使用了当时非常大众化的铁木混合结构。



黄河JN150采用了上海柴油机厂基于船用发动机改造的6135Q水冷柴油发动机,排量12升,最大马力160马力,发动机在1200-1300转/分的时候达到686N.m的最大扭矩,与之匹配的是一台五挡机械式换挡变速箱,这个组合使得JN150的最大公路时速可以达到71公里/小时的最高车速。


◆中国卡车进化史:斯太尔篇◆


1983年,中国与奥地利斯太尔普赫公司达成协议,引进了斯太尔91系列整车技术,随同斯太尔进入中国的还有WD615发动机、采埃孚变速箱和斯太尔车桥。



随着斯太尔重卡技术的引进,1984年,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成立,下属的汽车制造厂有:济南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大全造厂和重庆汽车制造厂,这三个制造厂均被授权生产制造斯太尔卡车和车桥。


而整车的动力WD615发动机则由潍坊柴油发动机厂和杭州商标发动机厂进行生产,而变速箱在陕西汽车制造厂生产。当时许多司机都以驾驶斯太尔为豪,因为相比黄河JN162的F8中卡驾驶室,斯太尔91重卡驾驶室显得大气许多。



我们所熟知的斯太尔应该是上图这个版本的91系列,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面罩,面罩由长条式变成了梯形式,并且在面罩左右两边都贴上了导流叶子板,看上去感觉充实了许多。


发动机使用的是著名的斯太尔直列6缸直喷水冷WD615发动机,排量9.726升,马力覆盖范围从220马力到375马力,扭矩覆盖从635Nm到1400Nm,WD615动力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运输需要,也使得斯太尔成为当红明星。


上图中的斯太尔飞龙是21世纪初,中国重汽基于斯太尔91系列改进的货车一款车型,价格比斯太尔91系列更低,重量更轻,可以说是斯太尔的轻量化。



而在这几十年的重卡发展历程中,斯太尔不知不觉成为了中国重卡的代言。斯太尔并不是一个独立注册的商标,而是作为一种车型在多家公司生产制造。


从中国重型汽车制造厂分离出来的济南汽车制造厂依旧叫中国重汽,陕西汽车制造厂成为了之后的陕汽重卡,重庆汽车制造厂也成为了上汽红岩,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斯太尔成为了这些公司的旗舰产品。


2002年,中国重汽结合当代欧洲卡车的风格,将斯太尔重新设计命名为斯太尔王,斯太尔王搭载的WD615发动机经过改进以后,符合了国II、国III的排放标准,斯太尔王是中国重汽独立以后首次推出的一款车型,可以说斯太尔王算是斯太尔家族里的“旗舰车型”。



斯太尔王作为斯太尔的巅峰车型,与斯太尔91系列有着截然不同的外观,这种对称式整体塑料进气格栅,追赶上了欧洲车辆设计的潮流,塑料整体式保险杠和重新设计的梯形面罩显得“天衣无缝”,梯形整体大灯相对之前的方灯显得更加美观,保险杠还设计了低位踏板可供驾乘人员清理挡风玻璃,这种和欧洲车一样的设计在当时的国产卡车里可谓独树一帜。



相对于斯太尔91系列来说斯太尔王“柔和”了许多,虽说有了十分大的改进并且新增大全了国III的排放技术,但是依旧停留在斯太尔91,还是无法掩盖斯太尔技术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技术。


配备的是一台重汽杭发生产的WD615.87柴油发动机,欧II排放,290马力,在1100-1600转/分的时候最大扭矩达到了1160Nm,同样是拉了三十吨的石方,斯太尔王可以二挡轻松冲破,而其他相同马力的发动机就显得力不从心。



斯太尔终将还是逃不掉被取代的命运,2006年,更加先进的卡车——中国重汽豪沃取代了斯太尔王旗舰车型的地位,从此斯太尔卡车日趋没落,但斯太尔并没有在中国彻底消失,其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技术在诞生将近40年以后,依旧还是中国最主要的卡车制造技术。


事实上那些装配了斯太尔WD615动力的法士特变速箱和斯太尔后桥的豪沃A7实际上就是换了一个驾驶室的斯太尔。



斯太尔卡车已经走进了历史,但是中国重汽依靠斯太尔打下了重卡行业的江山,并且在中国树立了一面“斯太尔”的辉煌旗帜,也让许多汽车人对这样一台卡车难以忘怀。


◆中国卡车进化史:二汽东风篇◆


1965年初,一机部在长春召开汽车工业技术政策和规划会议,决定将长春汽车研究所划归二汽领导。


在十堰的"二汽"厂址筹建的过程中,新车型的研发工作品牌已经展开在全民皆兵,时刻准备打仗的年代,时间远比今天显得更宝贵。在那段时期内,第二汽车制造厂就在临时的厂房内开始了车辆的设计与研发工作。


1965年9月初,二汽的第一款车——军用两吨越野车(亦称20Y)设计工作开始。



原型车生产后,二汽又根据这款车型开发出了多款衍生车型,但后来由于战备升级,牵引重量提高,军队要求将这台车的吨级提升至2.5吨,20Y全套图纸给了广东红卫牌汽车,二汽并没有投产。二汽也转而按照部队提出的更大吨位的要求,研发为25Y的新车。


二汽“采用“一汽”CA-30A动力总成与传动车桥,生产的载荷2.5吨6轮驱动越野卡车的原型车(简称25Y),25Y与后期投产的EQ240性能基本一致,在早期的试制阶段,外形有不少区别,散热器水箱罩造型不同,前保险杠设置绞盘,并预留蹬车孔。


1970年10月1日,二汽将第一批拼凑起来的EQ240车型送到武汉参加建国21周年的纪念游行,期间历经几次改型,终于在1975完成第一台成品车,EQ240(载荷2.5吨级)型6轮驱动越野卡车的生产。“25Y”的下线意味着解放军的轮式装备有了更多一种选择。



军用版EQ240的前脸,更有前苏联乌拉尔的味道,涉水能力更令人期待。直至1975年晚些时候,EQ240(载荷2.5吨级中国货)型6轮驱动越野卡车才正式定型投产,并陆续装备服役。


从1976年之1979年,"二汽"生产的EQ240系列越野卡车,迅速装备至全军各主要机械部队和装甲部队。在随后的改进中,EQ240搭载的动力总成在EQ6100(6105)直列六缸发动机的基础上,加装机油散热器,保证大负荷工作时的良好润滑。实际涉水深度超过1.5米。标志



由于EQ240是作为军用越野车进行设计研图案发的,因此它的内饰非常简洁,中控台上仅有一个圆形仪表盘,为数不多的拨杆及按键不规则的分部在中控台中央。


从某种程度看,“二汽”的EQ240系列6轮越野卡车的出现,提升了解放军执行作战任务的效能、增加了打击敌方目标的方式以及减少了后勤保障压力。



1978年,二汽总装线已经形成了每年5000台的生产能力,却只能接到每年不到1000台的订单,与此同时,"二汽"的建设又需要不断投入资金。1978年,全省计划亏损7800万元,而"二汽"就亏损了3200万元,一度成为湖北省最大的亏损单位。


恰逢此时,"二汽"第二任厂长黄正夏表接过帅印,与全部工程师一共整理64项急待解决的难关,以孟少农(1978—1988时任二汽总工程师)为中心的背水一战吹响号角。16个攻关团队,几十攻关组和数万战士日夜鏖战,解决攻克各种技术问题。


当时一汽打造出了名为CA140的卡车,此时慷慨的将这款车转让给二汽,供他们进行研究生产。从理论上来说,CA140是EQ140的前身。1978年,5吨载货车EQ140正式下线。



1978年年底,二汽超过了国家原定2000辆的计划,生产了5120辆汽车,第一次向国家上交利润130多万元。当时出产的第一批EQ140车型搭载了一台EQ6100系列发动机,功率135马力,之后的几代变化不大,发动机运转时特有的“哨声”,远比所谓直通排气筒的跑车令人振奋,变速器为5档设置有同步器,操作方便。


民用型的第一代改款EQ140,很多人并不陌生,两块玻璃的EQ140被司机称作"小玻璃东风",这款民用型也被用在对越作战,承担后勤运输任务。



1978年12月,EQ140(5吨车)和EQ240(2.5吨越野车)正式投入越南的战役。EQ240的通过性和勤务性,均超过服役近20年的CA-30A系列车型,其优越的性能给战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战士誉为"功臣车"、"英雄车"。


步入80年代,二汽被通知"停缓建",节省下来的8个亿可以救活很多企业。这对当时已有3万多职工、2万多台设备,收支恰好平衡的二汽来说可谓当头一棒。


"二汽"厂长黄正夏向领导提出:"只要政策,不要投资”,制定了标志“自筹资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方案。1980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批准二汽续建”的文件正式下发。从此二汽开始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努力,走内涵发展的艰苦道路。


从1980年至1985年,在确保上缴国家全部利润、税金、折旧费提成的前提下,不仅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而且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到1985年,二汽在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均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1984年以后,卡车新一代的东风EQ140开始新一轮改款,官方名称140-1。变化最大的是驾驶室部分,俗称"大玻璃东风"。EQ140-1型采用了曲面全景玻璃设计,视野图片更加宽阔,内饰大量使用工程塑料,仪表及指示灯内容更加丰富,顶部设置通风天窗,组合式开关,配置凯歌收放机,驾驶室内噪音更小,更舒适。


制动系统采用双回路管路布置,保留了湿储气筒,加装刹车快放中国货阀,挂车制动越前装置,气压表指针改为双腔,能够随时看到后制动管路气压力指数,设计简单可靠,驾驶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虽然二汽不断在EQ240、EQ140车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但当时我国国内汽车工业产品结构却严重失衡,也正是因此,二汽在1981-1985年的产品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了研制平头柴油载重汽车的计划,以期填补我国"缺重"的空白。


几乎同时,二汽的研发团队已经开始了对6110柴油发动机及平头驾驶室的前期设计工作,并于1983年10月完成了第一轮研发设计工作,但由于经验不足、质量不过关等诸多问题,这款试装车与国外车型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很多方面仍需改进。


为了缩短产品改进的周期,1983年,二汽开始组织考察团到美国、日本进行汽车生产线的实地考察,并最终选择了引进日产公司的驾驶室、车架、车桥等总成技术,发动机则与美国康明斯公司合作,引入其B系列产品。


1985年4月,EQ153第二阶段工作全面展开。到1986年12月,EQ153设计定型,第二轮开发工作告一段落。1986年通过定型实验,随之而来的改进工作也开始进行。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改进,一辆崭新的8吨平头柴油车于1990年缓缓驶下总装线,这台车被称为EQ153型,也就是当时人们口中的"八平柴"。


第一批出产的EQ153造型简洁美观,宽大的车头显得沉稳而厚重,此时EQ153车型的内饰设计已经颇具现代气息,整齐排列的按键、功能齐全的仪表以及手感更好的挡杆、方向盘均为这款车的内饰增色不少。"开上八平柴,财源滚滚来"是当时广大车主真实心声的写照。



动力方面,这款EQ153搭载了一台带有涡轮增压器的柴油发动机,这也使得这台车非常适合在高原地区行驶,二汽也凭借这个车型一举拿下了西南、西北等高原地区的卡车市场。


东风天龙是东风商用车公司在十堰市推出的新一代重卡平台。东风天龙通过国际合作,融合了当今世界先进技术,并在研发中国过程中实现了大量的自主创新,使整车各个系统的性能全面提升,东风天龙的出现迅速使东风在重卡市场上占据很大比例,不得不说天龙的出现在东风发展史上有着一个跨时代的意义。



东风天龙驾驶室是东风公司和日产柴联合开发的,采用流线型面罩、蜂窝状的前格栅、保险杠上的异形组合式水晶大灯。驾驶室内部设施齐全,舒适方便。它采用半环绕式仪表板,各项仪表清晰易读。考虑到驾驶员的舒适性,东风天龙的方向盘在前后、上下方向可调,座椅为机械减振式或气囊减振式,同时设有电动天窗、司机歇脚板,以减缓长途驾驶疲劳。


东风天龙重卡可根据用户选择搭配dCi11、东风康明斯和玉柴等发动机[ 。发动机功率覆盖260~420马力,最大扭矩达1870牛米,最大排量达11.1升。这里特别提下的是dCi11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东风公司引进欧洲顶级的雷诺发动机后,消化吸收创新制造出的一款新的发动机,是一款11升的大功率节能型发动机,最低油耗为190g/kwh,可满足欧Ⅲ排放标准,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升级到欧IV标准,耐久性里程100万公里。



东风天龙的变速箱有原装进口的德国ZF16挡变速器、陕齿富勒9挡变速箱和大同12挡变速箱三种供用户选择。其档次最高的ZF16挡变速器,具有挡位多、功率/质量比高、噪音低、换挡力矩低等优点。


东风天龙的车架在设计中进行了优化,结构更加合理,坚固耐用。其采用前宽后窄的梯形车架,车架承载能力提高了12%;同时采用辊压型工艺解决了高强度钢板成型难的问题,达到了车架设计轻量化及提高车架承载能力的设计目标。此外,悬架系统应用了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总成,可以满足轻量化设计,提高乘坐舒适性,并可以减少汽车燃油的消耗。试验显示,与同类车型相比,天龙产品节油5%~1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