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险企基层营销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排除同业引进人员,目前公司的月均净增员率5%,流行的创业说明会增员模式的转化率较低,大型险企由于品牌效应等原因,增员相对更有优势。
四大上市险企增员占七成
监管政策放开以及险企大个险策略推动保险营销员持续增长。
本报记者近期获悉,今年上半年行业保险代理人员达745.17万人,较年初增加87.89万人,同比增长13.37%,上半年的增员速度延续去年以来的高增长势头。
据《证券日报》记者对历史数据的梳理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6年上半年的保险营销员变动情况如下:2009年为290万人,当年增长34万人;2010年为329万人,增长39万人;2011年为335万人,增长约6万人;2012年为278万人,减少57万人;2013年为290万人,增长12万人;2014年为325万人,增长35万人;2015年为471万人,增长136万人;2016年达657.28万人,增员186万人。
2010年以来的7年时间,行业保险营销员增加了一倍。
引人注意的是,新增的营销员绝大多数“流向”上市险企等大型险企。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按月均人力计算)、新华保险4家上市险企个险营销员合计达410.6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63.8万人,同比增长18.4%。上市险企增员数占行业增员数的72.6%,增员速度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上述寿险公司基层营销人员表示,目前增员的大环境很好,但仍面临以下几大问题:基本法晋升引导在机构无法完全落地;无明确的增员主题,营销员不敢开口,无法营造出增员氛围;创说会增员模式转化率较低;增员选择面较小,营销员的拜访量无法提升;现行的常态增员动作,没有给予队伍足够的兴奋点。
本报记者获悉,近期该公司正推动同业引进增员法。“同业引进”也就是内勤增员外勤,通过公司品牌、产品、基本法、特殊政策,吸引同业优秀外勤团队整体加盟,快速改变机构经营现状。
同业引进的优势在于快速上量,增员质量高,能够快速产生高产能,改变弱体机构现状,找到经营“火种”。但劣势也比较明显,比如对内勤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风险性较大,对被增员对象要求高,选择面相对窄。
据该基层营销人员介绍,公司下一步将加大对老客户以及对未成交客户的增员力度。“老客户对保险已有了解,且非常认同。但对于基础性的保险知识并不了解,以往都会本着对销售人员的信任购买产品。通过学习能够使其更加了解保险。不仅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购买的保险,也能够了解到保险真正的意义所在。在通过保险销售的利益冲击下,老客户这一类人很容易成为我们的准增员。”
“未成交客户大多是对销售人员、产品、公司不够信任,或是对保险不够了解。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使他们了解保险,懂得保险的真正意义所在。一方面有利于继续成交,另一方面可以发展为准增员对象。”该人士表示。
险企推出新基本法
除想方设法增员外,一些险企也通过制度层面加强增员。
据介绍,连续任区域总经理及以上职级满8年的主管,退休后也可以将团队传给自己的配偶或子女;若没有满足条件的继承人,则由公司指定人员继承,退休人员继续享受原所辖团队产生的管理利益的50%直至终身。
除新基本法之外,一些险企也加强了对新入职营销员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