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移民投资 >

怎么看建行银行卡开户行(建设银行卡怎么看自己的开户行)


石槽沟村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腹地 受访者 供图


石槽沟村示意图 受访者 供图


“飞地”缘起故事多


“由于村子所在地原是一条又窄又深的荒沟,形如马厩石槽,得名石槽沟。”石槽沟村村名的来源被当地村民广泛认可。


但“飞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河南的村庄会出现在湖北?对于“飞地”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直至今日仍未发现确切文字记载。


《十堰晚报》曾报道,相传很早以前,附近寺庙住着一帮武功高强、胡作非为的和尚,当地百姓深受其苦。石槽沟那时属于湖北郧县管辖,百姓屡向郧县政府报告,希望铲除这帮为非作歹之徒,而郧县政府因离该地实在太远,经过长途跋涉的军队赶到时,和尚们早已逃跑,可等军队撤退后,那帮和尚又回来继续为非作歹骚扰百姓。


后来,朝中官员临时将管辖大权交给河南。当时的荆紫关镇是商业繁华之地,驻军迅速行动将和尚一网打尽,居民从此安居乐业。随后,湖北方面为答谢河南方面的鼎力相助,便把这块地转让给荆紫关镇管辖。


贾新志告诉澎湃新闻,还有另一种说法:很多年前,湖北地主将女儿嫁到了河南,并割让土地(石槽沟村)当陪嫁,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如今的河南“飞地”。


此外,提到石槽沟村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贾”姓,石槽沟村80%的村民都姓贾。上述媒体也对这段历史有所提及:据传数百年前,贾王两家本是山西洪洞县人,明初移民潮迁移到河南内乡县师岗,因当地生活条件不太好,一王姓年轻人和一贾姓年轻人带着妻子,偷偷搬到石槽沟村附近定居,石槽沟村由荒沟逐渐开始有人烟。


贾王两家在此究竟生活了多少代已无从考证,但贾家还留有一些物证证明他们确实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在石槽沟村村民贾文财家,至今还留有一块祖传下来的横匾,上题“慈辉永年”四个大字,落款是道光23年。


生活由不便到方便


石槽沟村地势较低,多面环山,“站在村子里,能看到的地方就是河南,看不到的就是湖北。”贾新志告诉记者,石槽沟村和周边村并无明显分界线,主要以山脊上形成的小路或小沟为界。


村民若想出村到10公里以外的河南荆紫关镇,湖北是必经之路,“飞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曾一度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早年,村里村外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四周都是湖北的土地,连个路都不能修。”贾新志回忆,村民出村甚至还需要涉水,物资进出都得靠人肩挑背驮,自行车、架子车都没办法使用。


前些年,在荆紫关镇政府与白浪镇政府的协调下,于湖北境内修了一条连接“飞地”的道路,其中500米由荆紫关镇修建,占用湖北省土地,连接村内与主干道。自此以后,石槽沟村人员、车辆都可以畅通于两地之间。


曾经,从石槽沟村里给镇里打电话都是长途 漫游,为了省钱,有些村民家里有两部电话,一部湖北的,一部河南的。之后经过和运营商协商,才取消了长途漫游费。


“这么说吧,我们所架设的电力线、广播线、电话线,所栽的杆子,基本都要经过湖北,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过都和湖北协商的很好,像水、电都是用湖北的。”贾新志表示。


荆紫关镇副镇长付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1978年,为了石槽沟村能通电,荆紫关镇政府曾考虑过从河南省内架杆拉线到石槽沟村,但距离较远、成本较高,且架电杆要占用周边湖北省白浪镇的土地,经协商未达成共识。后荆紫关镇政府协调白浪镇政府,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希望该村老百姓用湖北电网,最终协商成功。直到现在,石槽沟村村民仍然按照湖北省电价正常用电,享受与湖北百姓同等地方政策。


用水方面,一直以来,石槽沟村村民用的都是高山泉水,但泉眼在白浪镇。中间也发生过纠纷,后来都是双方政府出面协调,最终都相安无事。2009年,借助“新农村”建设项目,荆紫关镇政府完善了村内的饮水设施,保证了村民的用水安全。


“飞地”最大的影响还是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村里只有一所小学,是一至四年级的复式班,读五年级和初中,村里的孩子们不得不每天跨过湖北到荆紫关镇上学。虽然附近就有湖北的学校,但因为村子行政区划隶属河南,户口不对而不能前去就读。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从一年级就到镇里读书去了,学校只剩一个老师一个学生。”贾新志提到,但不变的仍是每天跨省上学,只不过随着公路修通,来回比较方便,“骑摩托车10多分钟吧”。


发展之路尚待破解


在贾新志看来,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生活条件的改善,“飞地”带来的不方便已经逐渐消退,村民的日子开始红火,但如何深入挖掘“飞地”资源为村庄发展加码,此题尚待破解。


贾新志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石槽沟村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人烟稀少,家家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生活生产条件十分落后,没有产业,没有经济来源,人们只能靠贫瘠的山坡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清贫而艰辛。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开始富裕,80年代石槽沟村彻底解决温饱,开始了产业探索之路。


村民利用山坡上处处可见的龙须草发展草编工艺。90年代,全村上下大规模种植湖桑,家家户户养蚕,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后来黄姜种植在当地盛行,村民们都尝到了甜头,如今全村主要大力发展黄姜、花椒种植。


但单纯靠种植所得的收入并不多。


贾新志告诉记者,石槽沟村的村民收入来源基本分为三类:三分之一在家发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产业;三分之一在河南荆紫关镇区、湖北白浪镇区开门店经商;三分之一在政策支持下外出打工。


“村里300来人,大部分还是靠在外工作来赚钱。”贾新志坦言,单纯靠现在的种植产业,并不是长远之计。


“周边的很多地方都在开发旅游资源,而我们石槽沟村也有天然的大溶洞,这些资源如果都开发完成了,村里再把农家乐做起来,收入肯定不会差。”贾新志表示,石槽沟村作为河南省级飞地,现在会吸引一些外地人前来参观,但村子没有特色和景点,大家只是在“飞地”牌子下拍个照就走了,“人家甚至在村里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找不到,就很可惜。”


荆紫关镇副镇长付饶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石槽沟的溶洞资源,“石槽沟村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存在多个天然溶洞旅游资源,又是全国少有的‘飞地’,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他也坦言,由于缺少资金,景点有待开发。


付饶表示,接下来政府将因地制宜,加大项目申报,深挖石槽沟村的潜力,着力招商引资,切实增强石槽沟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