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海外公司注册 >

太阳公转造成什么的季节变化(太阳公转为什么会出现季节变化)


二十四节气,记录了物候,人们也习惯按照节气安排农活。新华社发


节气与天文观测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历法、农业、气候学……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代产生多方位影响


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里,我们仅以其对历法、农业和气候学方面的影响为例。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深刻印记到中国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太初历》还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古代著名典籍《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推气治历”题:“问太史测验无道。庆元四年戊午岁冬至三十九日九十二刻四十五分,绍定三年庚寅岁冬至三十二日九十四刻一十二分。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其他的节气也是如此。农业史学者曾雄生指出,秦九韶的书中对冬至等节气有详细计算。在“揆日究微”中讲到这点,题目是“问历代测景,惟唐大衍历最密。本朝崇天历,阳城冬至景一丈二尺七寸一分五十秒,夏至景一尺四寸七分七十九秒,系与大衍历同。今开禧历,临安府冬至景一丈八寸二分二十五秒,夏至景九寸一分,欲求临安府夏至后,差几日而景与阳城夏至日等,较以大衍历暑景所差尺寸,各几何?”这就是需要算出当时的临安府,就是今天杭州市,在夏至后多少日的日影长度与阳城(今河南登封)的夏至日的日影长度相等——两个地方在地球上的纬度不一样,日影长度就会不一样。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农业气象科学较早萌芽并快速发展。在二十四节气逐渐出现后,更加具体的七十二候与之对应,主要通过综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五天一候,一年365天为七十二候,三候为一节气。几千年前出现的反映季节和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至今各种描述、预测天气的谚语还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影响。


二十四节气同时也反映了物候变化。唐高祖时代,令狐德棻在编撰著作《周书》中记载了“惊蛰……桃始华”等节气与物候现象。正是根据这个记载,再辅以其他文献,许多气象学家和气候学家认为,唐朝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较暖和。而这样的发现,让今天的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有了更深远的历史坐标——古代节气与物候知识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代大气科学重要的分支学科,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挖掘传统气象科技文化遗产,促进现代气象研究


气象科学技术通史研究表明,中国气象学的历史发展与世界气象学发展既有共同处,更有自己的独特地位。一方面,中国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的地域特色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重视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气象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后,又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实际运用。这在二十四节气领域体现的比较明显。


中国古代气象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天”与“气”同源,使得中国古代气象学从一开始就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走上了与西方同时期的从哲学思想出发的西方气象学不一样的发展路径,其文化和地域特色构成了古代4000多年的中国气象史的基调。其中,又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既有天文含义又有气象含义,流传数千年,成了中国典型文化遗产的载体。


中国古代气象学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代表之一。科学史界公认,中国有传统天学、算学、农学、中医学等四大传统学科。但是,气象科技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中国传统古代气象学理所当然成为第五大传统学科。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传统气象科技知识等,对于形成这个结论功不可没。


我国古代浩繁的文献典籍广泛记录了古人观察自然、认识气象的重要信息。伴随农耕文明的发展,他们发明了测度风力、湿度、降水、物候等古代气象仪器,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相雨、观天、候气等气象理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积累形成了很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气象科学知识体系,在其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气象遗存,即气象科技文化遗产。


笔者甚至认为,四大传统学科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或多或少失去原先特色。然而,中国古代气象学在今天并没有完全消失,特别是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核心的古代气象知识框架依然流行于华夏社会,并发挥着重要的实际作用。


对于今天的气象研究和业务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具有深远影响与启示。四千多年历史的气象科学发展至今天,形成枝繁叶茂的学科群。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气象科技史、物候研究、农业气象、气象科普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气象预报与公众服务研究有启示。比如中国民众喜爱的二十四番花信,就直接和二十四节气知识相关。各地花信有所差异,同一地方每年也略有差异,对与此相关的旅游和经济活动,准确预报就显得非常重要。继续深入研究二十四节气、应用其中科技知识及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发挥其现代价值。


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挖掘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气象科技文化遗产,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技创新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气象强国建设。同时,深入认识二十四节气,可以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气象科技发展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气象科技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构建中华气象科技文化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和气象科技文化内涵,服务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强国的需要。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31日16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