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复苏,中国企业高质量的发展成为企业当下发展的关键点,《中国制造 2025》规划纲要强调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指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种种这些意味着高质量后续发展潜力的巨大。高质量的发展中,高质量人才紧缺成为软肋。
二、问题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底中国中小企业数已达 800 万家,大多数正由规范期向成熟期转变。此阶段存在企业主提出的发展战略无法进行有效实施的问题,其中最大的子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当前社会针对高质量人才存在如下痛点:
(一)高校无法做到让毕业生直接实现高质量就业
在当下经济背景下,急需培养能对接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技术服务标准、管理手段与方法的人才。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分散在应用型本科或高职院校的不同专业中,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生产模式的复合型人才对应用型本科及高职院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企业存在用工风险
当前高质量发展对不同工作岗位人才岗位能力要求有所变化。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新形态、紧跟行业新发展的高质量员工一直是企业的痛点。
一是当前“两化融合”已经深入推进,企业智能化的前提是标准化,但多数企业没有经过标准化建设。而且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了技术上的开发上,缺乏智能化思维的创新。所以企业设置了相应的入职培训,但入职培训的目的不一定能达到。二是将校企衔接期推到学生毕业后,加大了双方磨合和双向选择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不利于强化学生对行业、对企业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和职业忠诚度的塑造。
(三)学生不愿意到制造业企业就业
一方面学校虽然有职业规划指导课程,但是缺乏对学生的“浸入式”教学,学生迷茫情绪重。另一方面学生对现代化制造业的认知还停留在之前传统制造业“脏、吵、乱”等旧有思维上。
上述存在的问题也为第三方专业人才培养培育提供了思路。
三、建议
贯通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学校、人力资源公司,将经过培养的学生进入人力资源公司,然后以“全陪伴式”人力外包的方式进入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人力资源公司免中介或服务费,与企业共享增值效益,与人才共享成长喜悦,具体如下:
一是训练体系创新。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纳有意愿高质量就业的学生进入培训学校,培训学校根据目标行业组建“行业人力资本小组”,指派终身制的职业行业导师,免费为学生开展精益运营成长训练,构建一套“角色认知-个人成长-组织发展”的三维一体成长训练体系,保障每一位学员高质量就业且能岗对应。
二是运营模式创新。“行业人力资本小组”在培训期间选定一名合伙人,由合伙人根据规范确定团队名称,并由合伙人带队与人力资本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构建人力资本公司的人力资本池。
三是服务客户企业模式创新。人力资本公司与企业签订劳务外包协议,免费为企业提供劳务外包服务,合伙人带队与进入对应行业企业,除完成企业正常劳务外包工作内容外,行业导师指导外包团队开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工作。人力资本公司长期陪伴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服务内容。
四是人才服务模式创新。构建从每一位学员终身成长平台∶人力资本终身成长系统(HCGS),跟进每一位成员的成长。通过将毕业学生的培训、实践、成长进行跟踪,形成每一位员工的人力资本成长路径,确定每位员工的技能水平,能够精准搭建精益运营人力资本服务团队。
五是盈利模式创新。筛选优质客户,根据贡献成都获取股权激励,并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输送人员进入客户单位后每月进行效益计算并提成(或者一次性支付);学院技能提升和训练的政府补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