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无锡江阴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改造后的江苏省江阴高新区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场景。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通过研究美国硅谷等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创办高新区的建议。


紧接着,一批具有开创精神的科研人员开始尝试走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道路,为兴办高新区奠定了社会基础。


江苏省江阴高新区于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入列国家队方阵。十年磨一剑,高新区以江阴全市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地区生产总值,并迈入千亿元大关,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县级市高新区的腾飞。


江阴高新区究竟“高”在哪里?“新”在何处?中国城市报记者近日来到江苏省江阴市一探究竟。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综合实力刷新高


回看江阴高新区的成长轨迹,最关键的转折点是2011年8月——江阴高新区挂牌,成为“国家队”里第二个县级市高新区。


就当时的客观条件来说,江阴高新区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国字头”的高新区序列中,它尚且年轻;并且所辖面积不过53平方公里,只有江苏44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均面积的三分之一。


想要发展,首先在空间载体上要给力,江阴高新区如何破题?


走进江阴高新区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记者看到现代化厂房修缮一新,内部道路宽阔平整,无尘车间里整齐地排列着一部部智能机器……在这里,聚集了触宇光电、佩尔新材料、谷田新材料等近20家高新技术企业。


谁曾想到,在2019年以前,这里还只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当时,由于行业不景气,大部分厂房空置着,出租给一批小企业或手工作坊从事木材加工、废旧金属处理等。


“330亩地,一年税收只有1000万元。”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厂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固体废物等对环境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017年开始,江阴高新区清退其中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在进行统一的完善和修补后,引进高端制造企业入驻。 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例子只是江阴高新区盘活存量资源的冰山一角。“腾退一批、转移一批、提升一批”是这里加速企业质变的总体思路。


空间有了,下一步就是填内容。江阴高新区要填什么?答案是“1 3 1”。


如果把江阴高新区比作一艘乘风破浪的产业巨舰,那么特钢新材料、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这“1 3 1”的产业集群就是强有力的“推进器”。


五大产业集群中,应特别关注的是特钢新材料产业集群。


“江阴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把特钢新材料及制品当作‘一区一战略’产业重点培育的国家高新区。”江阴市委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如是告诉记者。


产业集群想要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靠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更离不开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高新区在特钢新材料及制品领域已拥有20余家中型企业、200余家小型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达45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同一类别、不同体量的企业得以均衡发展的背后,是江阴高新区清醒地意识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不仅是配套协作的供应链关系,还是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关系。


在实践中,大企业开放资源,把信息、人才、设备输送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单一领域,为大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鲜血液。“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良性梯度格局就此形成。2020年,江阴高新区特钢新材料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2%。


十年逐梦,高新区产业生态日渐完善,地区生产总值由305.9亿元增加到1185.1亿元,增长2.9倍。“十年再造两个高新区”的梦想照进现实。


以人才链构筑创新链


科创成果逐新高


如果说特色产业集群是江阴高新区的“骨骼”,那么创新驱动就是高新区的“血液”。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时光回溯到2007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顾铭,带着全球领先的贻贝粘蛋白研发技术回到祖国,启动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之路。


2010年开始,顾铭辗转北京、天津、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为自己的项目落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1月,顾铭第一次来到了江阴高新区,在短短4小时的考察后,她就决定将项目在此落地。


谈起原因,顾铭向记者表示,打动她的是当地务实的政策。“作为医疗器械企业,我们需要建立净化车间厂房,对场地需求较大。江阴高新区给予了我们2400平方米的场地,相比其他地区,政策最为实际。”顾铭回忆称,当时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300万元的政策性风投的支持也帮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两个月后,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在高新区生物医药加速器内注册成立。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贝瑞森需要不断引进各类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


在江阴高新区人才国际化和人才强企战略的引导下,顾铭通过她的导师、贝瑞森创始股东杨森(Jan-Christer Janson)教授的引荐,成功引进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本特·塞缪森(Bengt I. Samuelsson)教授,水到渠成地促成了本特·塞缪森生命科学中国(江阴)研究院的成立。


“在杨森教授眼中,江阴高新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硅谷’。”顾铭提到,杨森觉得“当地对一些很有潜力的小公司的支持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江阴所能做到的事情”。


成立10年来,贝瑞森公司已授权发明专利10件,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双创团队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公司也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贝瑞森项目的成功,证明江阴高新区坚持“引进一个项目集聚一批人才”以及“一个领军人才和一个优秀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人才建设理念是正确的。


据介绍,江阴高新区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综合型创业团队为重点,集聚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创业型人才,进而实现“一年研发、两年成长、三年裂变”。


异地孵化按下加速键


发展动能攀新高


作为为数不多的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的发展始终受到行政区划、城市能级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上面临着许多困境。


既然客观困难无法克服,能否另辟蹊径?


“山不就我,我去就山”。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在瑞典建立了海外孵化器后,从2020年开始,江阴高新区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中地合作成立异地孵化器,开创无锡“科创飞地”之先河。


十年磨一剑。江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99家增长至290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从338件增长至1096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48.6%增长至74%。


风正一帆悬。眼下,打造实力一流的新兴产业集聚高地、活力一流的科技驱动创新高地、魅力一流的产城融合宜居高地,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是江阴高新区新的奋斗目标,指引着这艘扼守长江锁钥的巨轮,再度扬帆远航。(图片由江阴高新区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