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银之杰 税务登记号(银之杰子公司退税)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互联网巨头的格局已从BAT“三足鼎立”之势渐渐演变成AT两级竞争。



但是,与欧美相比,中国的个人征信也只能说“雏形”,要发展成为成熟的征信市场,个人征信行业需要解决当下发展的很多痛点。


痛点一:信息共享与数据孤岛的悖论


对于征信行业而言,数据是各机构、企业的核心资源。以此为逻辑起点征信业必然会面临信息共享与数据割据的矛盾。也就是说信息共享有利于节约数据收集成本,实现数据界的“中央厨房”。


但数据是珍贵的,谁也不想让别人坐享其成。在数据源中,金融交易数据是最强相关和最有价值的征信数据,这类数据中高达80%的比例掌握在国有机构手中,即传统金融机构、运营商以及税务、公安、法院等政府公共部门,创业平台很难获取。因此各家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必须分割有限的征信市场,由此各征信机构必然建立数据壁垒,保存核心竞争力。


在实践中,这种矛盾表现的尤为突出。征信机构的数据源需要庞大,需要对接不同部门和平台,建立广泛的数据连接,在行业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互金平台、网贷机构加入共享机制,便意味着需要披露坏账等最核心的数据,大多数平台并不愿意反馈数据,导致共享机制进展缓慢,数据之间的交叉融合很少,也影响到数据的应用和拓展。


目前,行业内大部分征信机构更是通过自爬、合作、购买等方式,从有限的场景中整合数据,由于整合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因此关于数据源的竞争尤为激烈。


痛点二: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处理能力差


行业有一句话能够概括这一现状:“垃圾进垃圾出”。即使不谈数据源不足的问题,从已有的不多的数据来源来说,个人征信行业显然也没有让这一亩三分地肥沃。由于行业标准还没有制定,行业目前还缺乏统一的信息提供方式。而中国并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标准标准,通常会在基础环节,出现数据录入错误、信息缺失、冗余重复、信息主体不明等问题。


这其实给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征信行业曾曝光,部分第三方征信公司出于成本考虑,开始依赖黑市数据资源,甚至雇佣黑客盗取用户信息用以补充征信数据,同时在利益心的膨胀下,这些数据黑产还衍生出大量经过“掺水”的假征信数据。实际上,一旦让这些产于黑市的假征信数据涌入互联网金融P2P行业,这也会导致“蝴蝶效应”,将很容易成为P2P平台风险的源头。


除此之外,个人征信的数据更大部分是社交记录、个人消费记录等相对弱相关的数据,导致有效数据比较有限。除此之外,还有央行征信以外的个人金融数据,大多分散掌握在不同的征信机构手中。中国目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能够做到数据共享。


痛点三:真正的“第三方”在哪里?


在美国,消费者到商店买东西,如果申请某公司的信用卡就可以便宜,填了一些个人信息后,信用卡公司立马可以通过征信局、FICO的数据,在线判断该消费者的信用记录,做出发放信用卡的决策。


但在中国,要实现这样的场景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中国很多征信公司没有把借贷和征信业务完全分开,混淆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拿P2P行业来说,又做借贷业务,再出个人征信报告,就会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在程序上就难以保证公平性。


各自依托某一企业或企业集团,业务上和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央行副行长陈雨露提出个人征信机构的三大基本原则,其一便是坚持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


其实,我们也可以从8家征信机构的投资方看出端倪。前海征信与平安的关系,芝麻信用与蚂蚁金服的关系等等。那么到底谁才能申办个人征信机构呢?业内人士认为,独立自然人、独立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无法独自办理个人征信机构。但是如果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机构联合起来并共同申办,这样是可行的。



三位一体:企业突围、行业破壁与顶层设计

与欧美相比,中国的个人征信也只能说“雏形”,要发展成为成熟的征信市场,个人征信行业需要解决当下的痛点。企业需要“敞开胸怀”,去打破信息割据,同时解决技术难题。跳脱企业与行业本身,政策与监管等顶层设计也应该帮助发力。


(一)企业突围:大鱼吃香喝辣,小鱼吃“长尾”


我们知道,个人征信领域,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和前海征信,“三马”几乎强势占据着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因此,作为“第二梯队”的企业想要在森林法则的征信市场分得一杯羹就必须采取差异化战略,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市场。


(1)避免同质化,瞄准行业垂直细分


专家赖金昌认为,未来中国的征信、数据服务市场可能分为三类,即综合类征信机构、专业类征信机构、数据和风管服务商。其中综合类征信机构、专业类征信机构属于征信业范畴。


所谓专业征信机构是指在某些领域有专长,如保险、信用卡、零售信贷等。它通过从综合征信机构拿数据,再加上自身专长的数据,合成产品,服务客户。


根据美国的经验,美国征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细分,最终目前行业主要四种类别,一是个人征信机构;二是用于个人的信用评分公司;三是企业征信机构;四是信用评级机构。


笔者认为,中国的个人征信想要跑的更远,尤其是小企业想走得更远,必将不断细化,各征信机构的差异化优势和聚焦定位将更加突出。除去行业链条可以细分以外,诸如产品研发、市场定位等也可以吃准市场长尾。


(2)农村万亿市场存量大,“零征信”市场亟待“拓荒者”


在金领、白领、蓝领、学生纷纷被互联网金融攻陷之后,行业只剩下最后一片蓝海。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


但这片蓝海开掘有太多难点:对于可能连银行卡都没有的农民,怎么做风控?农民无疑是中国征信最薄弱的环节。他们缺乏央行征信,有些人甚至没有银行卡;他们互联网化程度较低,可参考的风控数据太少。


农分期的风控逻辑是,给每一个农户,建立一个风控模型。这是一个难题,实际上也是征信公司一个突破口。


农村征信市场是巨大的,个人征信公司不可以错过这个风口,应该因地制宜建立适当的风控模型,积极入局。


(二)行业破壁:拿捏竞合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


风投女王徐新在投资时关注3点:行业、企业家、价格。行业良性发展关乎到每一家企业的切身利益。


今年6月底,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等相关机构,欲携手打造个人征信机构“信联”。


近日,有相关消息指出目前“信联”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平台架构搭建已开始运作。“信联”如能成行,将会推动整个征信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将让行业标准体系和监管政策加快完善,让“靴子”更快落地。


(1)警惕“蝴蝶效应”,搭建征信领域数据“基础设施”


蝴蝶效应同样也适应在征信行业,故事可以这样发生:数据公司在采集李明(虚构)的收入时多了一个小数点,导致P2P公司误判李明的还款能力而造成一笔“呆账”。


前文已经提到,数据是征信行业的核心资源。对于中国大多数征信机构来说,由于数据割据、数据污染等问题,导致行业乱象丛生。主要是解决数据源两大问题,其一是数据质量问题,加强数据甄别、多方信息验证。


此外,还有数据多元化问题,美国征信结构涵盖多维度数据,不仅包括金融维度,还有社会信息、网络行为和社交信息等,全面的数据源为征信机构开展后续环节提供了基础保障。


据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资源广泛散布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子系统中,其中,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而与此同时,区域部门间基本实现共享的省级地方仅占13%,区域部门间少量实现共享的地市和区县仅占32%和28%,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地市和区县进展缓慢。所以,政府其实也可以帮助行业实现信息多元化。


(2)痛则通:“信联”建设在路上


目前“信联”机构筹建已进入实质阶段,平台架构搭建已开始运作。日前,包括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中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以及百度、网易、360等相关机构欲携手打造个人征信机构“信联”,实现对互联网金融和小微金融个人征信的全面覆盖,该机构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进行牵头建设。


“通过联合体,可以实现各个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统一标准,得出更客观真实的个人征信报告,打击多头借贷这些行业不良现象,为消费金融、网络借贷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业内人士表示。


实际上,“信联”的成立将极大推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个人征信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个人征信原先主要集中在信贷系统,对个人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信贷方面,但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个人征信数据采集由线下扩展到线上,由信贷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三)顶层设计:征信制度亟待上升为基本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虽然有相关的征信行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但现实中仍存在着法律效力级别偏低、企业不良信息保存期限规定不明确、限制合法使用征信信息等情况。


另外与征信有关的个人隐私法等法律也没有出台,这恰恰是征信行业的痛点所在。个人隐私授权、侵犯、维权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


为保证行业的良性发展,我国相关征信法律法规亟待出台,并且应该在,征信机构事前征信信息的审核、筛选、甄别、采集、制作及保存等方面的义务作出具体明确规定。其次要保护信息提供者的利益,保护个人隐私,建立及时纠偏制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