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年审 >

咸阳核定征收政策大全(2020年所得税核定征收的政策)

秦都区


落实“双减”政策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秦都区坚持把落实“双减”政策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聚焦减负提质中心目标,统筹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力在课堂革命、作业管理、课后服务上实现突破,强化制度、设施、队伍、环境四个保障,狠抓落实、督导、整改、总结、宣传五个到位,以秦都“双减”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打造“陕西教育新高地”。


在“谋”字上下功夫,安排部署到位。秦都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全区“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和4个工作专班,建立由教育、市场监管、行政审批、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及全区“双减”工作常态化推进机制,健全完善部门学校联动机制、培训机构管理机制、隐患排查处置机制,以制度机制和具体措施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责任制,对全区59所中小学实行教育局干部全包抓,由6名局领导包抓6个区域、59名教育局干部“一对一”包抓学校,实现“双减”工作落实、检查、指导全过程“闭环”管理。


在“治”字上下功夫,规范整顿到位。严格落实“规范一批、审批一批、关停一批”思路,抽调47名干部组成6个排查组集中对培训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一建立台账、制定解决措施,全年出动检查1500人次,取缔无证机构81家,压减学科类有证校外培训机构94家、压减率81%。加大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预收费银行托管制度和风险保证金制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在监管银行完成开户,缴纳风险保证金407万元。协调多个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开展专项治理,对关门停业的7所机构寻求立案突破口,协调专业律师团队,开通诉讼绿色通道,协调21所培训机构承担消课任务解决未消课时费129万元,处理退费216万元。


在“增”字上下功夫,服务提升到位。坚持把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关键环节,遴选60名区级兼职教研员指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举办智慧课堂多媒体应用竞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累计培育精品课程100个、选拔26名教师参加省市赛事,28节名师微课堂在全市展播。建立作业管理“六个一”提升长效机制,所有学校作业管理办法、公示制度100%落实。开展作业管理与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征集评出优秀作业管理案例12个、优秀作业设计案例17个,8个案例在省级评选活动中获一二等奖。推行“作业 ”课后服务模式,以作业辅导为主体,为学生订制特色化、菜单式精准服务项目,目前全区已建立700多个学生社团,打造课后服务示范学校5所,探索建立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个,培育劳动教育示范校6个,提升了课后服务“含金量”,学生参与率95.3%、教师参与率95%。


在“严”字上下功夫,督查指导到位。坚持把督促检查作为“双减”工作的有力支撑,成立由37名教育督学组成的“双减”工作督导团,所有中小学“双减”工作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导450人次,及时发现问题、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时限,确保各项要求全落实、问题全见底。在全区开展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教研大指导专项行动,成立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指导组,通过每周下校听、看、查、谈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指导学校开展“双减”工作,推动“双减”工作更精准、更有序、更有成效。在区教育局、各中小学两个层面,公开设立监督电话和信箱,广泛听取群众对“双减”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查漏补缺、整改提升。


渭城区


打造红色坐标 延伸服务触角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渭城区坚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打造“为民渭城”红色引擎,建成了陕西省面积最大、最具特色的党建主题公园,以及党建主题广场、文化园地等一批红色坐标,方便了党员群众打卡学习、休闲娱乐,促进了党建文化与百姓生活相映成趣,党员干部与群众关系更加紧密。


贴合群众需求,立足服务定位。渭城区委通过前期调研、专家论证等方式,将打造渭城区党建主题公园等红色坐标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大举措,将党建文化“浸入”群众生活。一是让党史学习与群众生活相融合。项目建设立足“把党建融入群众生活、延伸到群众身边”的定位,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集党建文化与地域文化于一园,实现了基层党建和公共服务相结合,红色文化学习与日常休闲娱乐相结合,为辖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便利、周到、多样化的服务场所,满足了群众对党史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让品牌打造与载体建设相契合。“为民渭城”党建品牌是渭城紧贴民情、紧扣民心实干苦干的生动体现,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升治理水平、引领高效发展的重要抓手,党建主题公园的建设是推动“为民渭城”党建品牌应用落地的“先手棋”,使党建服务广大党员群众更具内涵、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三是让基层党建与教育服务相结合。党建主题公园等红色坐标以零距离、嵌入式、接地气的形式,吸引全区党员和群众主动聚集,实现了党建服务由相对封闭变为对外开放,党建教育基地由室内向室外延伸。


注重创新设计,提升服务体验。项目在设计中兼顾党史内容与党建品牌、文化元素与生态环境、教育意义与休闲要求和谐统一,搭建起有党建温度、有生活气息的党群活动空间。一是板块“红味”十足。党建主题公园由“红色华章”入口广场、“红色征程”党史长廊、“红色音符”党建音乐广场、“渭柳清风”茶苑、“渭柳彩虹”驿站、渭柳湿地党群服务站6大红色板块组成,内容贴合党史学习教育,包含“为民渭城”丰富内容,引导全区党员群众传承“红色精神”,践行“为民渭城”理念,奋力谱写渭城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二是内容贴近群众。项目在设计上注重使用音乐、诗词、榜样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和群众脍炙人口的文化元素,既有可以分享、传唱红色歌曲的音乐广场,又有能够品味诗词、茗茶醇香的清风茶苑,还有陈列典型示范、见贤思齐的心灵驿站……设计理念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积极宣传党史文化知识。三是凸显科技特色。为了方便党员群众更方便享受红色服务,更深入学习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应用了互联网、云数据等技术,二维码的设置,数据库链接的建立,线上语音导览系统的配备……让群众在移动设备上动动手指就能享受到语音讲解、歌曲播放、人物介绍等服务。


聚焦作用发挥,强化服务效能。党建主题公园等红色坐标的建设为全区人民打造了一个可享服务、可看历史、可学思想的阵地,把党的工作拓宽到群众日常休闲,丰富了党员群众精神文化。一是为群众学习提供了教育基地。红色坐标利用多种途径,形成集思想教育、休闲健身、文化传承、党建科普、形象展示、陶冶情操于一体的平台,让党建文化真正走进群众心中,达到教育、凝聚、引领群众的目的。二是为党员开展党日活动提供了便捷场所。党建主题公园自2021年6月26日开放以来,吸引省市区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近270次。三是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服务平台。党建主题公园与同时建成的文林党建主题广场、厚德党建文化园地,形成了“一公园一广场一园地”的党建实景教育阵地,推动了区—街道—社区—公共场所四级党群服务阵地全覆盖,以优化整合党建资源和服务力量的方式,实现了服务力量有效辐射,让休闲的公园、广场也成为办理事务、享受服务的场所,居民幸福得到有效提升。


泾阳县


三项“微改革”提升乡村振兴成色


去年以来,泾阳县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实施垃圾、厕所、能源三项“微改革”,人居环境持续向好,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泾阳县将“厕所革命”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开展“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的着重点,改造卫生厕所2944座,全县农村卫生厕所累计63985户,覆盖率90%以上。


在改厕工作中,泾阳县坚持“整村推进”原则,并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首要任务,要求各施工队高标准施工,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改厕“回头看”和问题排查整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销号,力求做到“改一个、成一个,用一个、群众满意一个”,让改厕成果长效稳固。在加强粪污后期清运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由第三方公司全面负责全县户厕改造粪污的清运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运营以来已配备粪污清运车40余辆,建设大型储备化粪池3个,累计清掏粪污8000余户、10000余吨,确保“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效用”,及时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2021年,是泾阳全面实施户厕改造的第三年,也是问题整改年,该县认真梳理了6大项10个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开展户厕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坚持防范新问题与解决老问题相结合,严把审核标准和程序,逐户开展排查工作,确保“排一户、过一户,建一户、成一户”。


泾阳县下大力气推进“垃圾革命”行动中,创新建立了“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收处新模式,变过去“村、镇、县”三个管理主体为第三方公司一个主体,对全县各镇村生活垃圾处理全部实行购买社会化清运服务,由第三方公司在全县各镇村配备垃圾集中收集设施、购置清运车辆,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运,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随意倾倒、清运不及时的问题。


在具体垃圾清运中,根据农村卫生实际,镇区行政中心驻地道路、农村村庄托管区实行全天保洁。每村10—15户布置垃圾收集桶一个,每日安排专用车辆入村收集生活垃圾。目前收集量为每月5500吨左右,每天150吨左右,收集率90%以上,收集后的生活垃圾全部用来焚烧发电。在村内巷道,采取“人工保洁”的作业模式清扫保洁,从街道、广场、排水沟到绿化带以及线杆、围墙,做到“一洁、三无、四净”,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的目标。


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占100%,实现基本清洁的占97%。近年来,全县在农村地区共固定保洁人员1029人,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近17万吨,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323吨。


泾阳县坚持把清洁取暖工程作为“能源微改革”的突破口,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积极稳妥推进清洁取暖改造工作,61932户农村居民因此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


为推动清洁取暖工作,泾阳县成立了全县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解决清洁取暖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各镇村也分别成立清洁取暖办公室,负责辖区内清洁取暖工作。发放《给全县广大村民的一封信》海报1000份,彩页25万份、宣传册3万份,全面普及清洁取暖知识,展示清洁取暖成果,引导居民改变传统取暖习惯,营造冬季清洁取暖良好氛围。


在实施“清洁取暖”工程中,还发动各镇村组干部联合施工企业为群众现场讲解清洁取暖“4 1 运营补贴”政策,即财政补贴4000元,群众自筹1000元,实施改气的村统一安装20KW壁挂炉 40片暖气片,改电的村统一安装4KW的热泵热风机一台,运营补贴根据采暖季用电、用气量进行额度不高于5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为确保工程进展高质高效,该县还实行工作进度日通报制度,每日在县级工作群“清洁能源替代工作组”及“清洁取暖施工群”同步通报镇级和企业排名,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对进度较慢的单位进行重点督办。


今年以来,清洁取暖共计改造20410户,其中“电取暖”改造11240户,“气取暖”9170户,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提高全县冬季采暖水平。


彬州市


老旧小区改造让市民得实惠


近年来,彬州市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按照“党建引领、规划先行,政府主导、治管并重,居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遵循“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一区一策”的原则,不断补齐功能短板,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学党史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2019年至2021年,彬州市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1个,投资7129.12万元;其中2019年至2020年实施项目10个,投资3540.32万元,已全部竣工;2021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个,投资3588.8万元,改造小区11个,惠及群众590户,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已竣工,二期预计2022年6月竣工。


发挥“四个作用”,党建引领破解推进难。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组织街办、社区牵头在部分小区成立党支部,按照“支部引领、党员担当、发动群众、小区自治”的治理思路,初步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治的长效机制,为施工及后期管理打下基础;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改造工作组,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及时协调解决改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感;充分发挥社区、业委会、改造工作组纽带作用。社区、业委会在前期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征集意见以及改造工作组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助推改造进程;充分发挥业主的主人翁作用。通过老党员、离退休热心群众的带头参与,在改造意愿征集、改造内容协商、改造方案制定、改造过程监督、改造后管理机制建立等方面充分调动业主积极性,推动改造顺利实施。


引导居民参与,多元共建破解资金难。创新筹资模式。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共担的原则,居民的出资以缴纳物业费和大修基金、投工投劳参与小区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段分担费用。水、电、气等管线表前改造费用由政府承担,表后改造费用由小区居民承担,已改造的小区每户集资3500元,对户内给排水进行改造,共集资约360万元;多方筹集费用。按照企业让利,政府补贴,群众收益思路,统筹各方资金,推进项目建设。在安装天然气时,供气企业每户让利500元,住户承担1500元/户,政府补贴1500元/户,极大缓解了群众集资难的问题。


突出功能特色,优化设计破解配套难。实施“环境整治、管网改造、房屋修缮、道路畅通、线路整理、停车拓展、安防技防、公共服务、垃圾分类、文化彰显”十大工程。目前,累计完成投资5600万元,改造管网6300米,室外硬化15000平方米,屋面保温防水处理27000平方米等,新增停车位210个;注重需求导向。以解决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类型小区、不同业主诉求,在征求业主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改造重点。如政府家属楼小区电瓶车较多,居民充电困难,在全覆盖征求意见基础上,小区改造中特增设了电动车棚充电装置;融入核心价值观和党建元素。


创新管理模式,分类施策破解治理难。一方面实行“业主委员会 社区居委会”模式。对改造后的小区,由业主委员会,实行小区自治管理,收取物业费雇佣专业人员对小区的日常清扫保洁、绿化管护等进行管理,在条件成熟时引进物业进行社会化管理;另一方面实行“居民自治 国有企业”模式。由社区组织各种志愿者服务队伍,动员居民投工投劳,实现物业管理的居民自治;对于重大基础设施维修等项目,采取企业补贴一点,居民自筹一点,单位集中统筹解决。如外贸小区,社区邀请老旧小区离退休党员干部、楼栋长、居民代表组建“业主委员会”,参照物业管理标准共同议定小区居民公约、楼栋长管理制度,实现物业管理居民自治。


长武县


“爱心协管员”为民解愁盼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长武县始终遵循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聚焦民生,将全县3926户8882名农村低保对象、345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21名孤儿、57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340名享受生活补贴困难残疾人、2918名享受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坚持关注细节小切口,质量引领守底线,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际行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中。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升为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和确需照料的鳏寡孤独等生活困难群众服务质量,长武县民政局结合以“解忧暖心传党恩”为主题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突出“五化”要求,于2021年5月探索建立并启动了农村“爱心协管员”制度,协助政府监测管护全县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和确需照料的鳏寡孤独等生活困难群众,兜牢农村弱势群众民生底线,确保农村弱势群体生活稳定、吃住放心,进一步提升弱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队伍专业化,严格选人标准。由各村根据服务对象实际情况,从本村卸任干部、党员、退伍军人、优秀青年中选聘长期居住本村,身体健康,热爱公益事业,熟悉村情,责任心强,为人公道,品行良好的人员担任“爱心协管员”,经县人社局核定后,按照公益性岗位用工形式,由镇(街道)负责签订聘用协议,由县民政局、人社局、卫健局进行岗前培训,实现队伍专业化。


突出保障精准化,认真排查摸底。对分散居住的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村级幸福院居住人员,以及确需照料的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众进行详细排查摸底,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每人协管不超过10户对象,每个行政村和村级幸福院至少有1名“爱心协管员”的原则,合理确定服务对象和“爱心协管员”数量,全县共聘用154名“爱心协管员”,协管645户弱势群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保障精准化。


突出服务精细化,明确工作职责。“爱心协管员”主要监测协管对象生活情况、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照料护理人履职情况,宣传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动态跟踪对象需求,为协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而且必要的帮助和服务,实现服务精细化。


突出管理规范化,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政府统筹、部门指导、镇村管理”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报告、反馈、核实、处置台账,处置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24小时。“爱心协管员”至少每三天到协管对象家中探望巡查1次,并按照“有事报事、无事报安”的原则,即时向镇(街道)民政工作办公室报告。镇(街道)对“爱心协管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补贴发放挂钩,实现管理规范化。


突出作用有效化,党员模范带头。“爱心协管员”中党员共66名,由各村党支部进行党建引领、党员带头,认领“微心愿”,服务零距离,在舒缓群众心理、提供应急服务、链接爱心资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村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日常提供生活服务、民事代办、照料协管等服务,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担任了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和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勤务员”、防疫政策的“宣传员”、疫情防控的“快递员”。“爱心协管员”制度自2021年5月份建立以来,共探访弱势群众4600多人(次),解决实际困难4346件,实现了监测全覆盖、无漏洞,服务跟得上、有效果、群众满意。


长武县“爱心协管员”制度的建立实施,不仅为兜住农村生活困难群众民生底线添助力,为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党和政府用心用情践行“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有效监测、管护生活困难弱势群众开拓了思路,开辟了新途径,进一步加深了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提高了贴心、细心为民服务质量。


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


奏响“三部曲”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


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主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策划推出“闹咸阳、逛咸阳、话咸阳”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正月文化闹咸阳”开展“戏曲展演”等传统文化活动33项,“我爱我的家乡”全网综合传播量1682万余次;“今年花开逛咸阳”推出“学史力行之旅”等8大主题活动和9项配合活动,举办红色展览等各类活动189场次;“花好月圆话咸阳”设计“网络大V看咸阳”等8个主题,开展活动46项。活动先后吸引近百万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广大市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空前高涨,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明显增强,咸阳成为2021年西北地区地级市唯一上榜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央视、陕西日报等20多家中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市公安局


开展反拐寻亲“团圆”行动


2021年以来,咸阳各级公安机关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公安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警民一家亲·群众在我心”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反拐寻亲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认真贯彻落实行动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全力开展完善信息、宣传发动、采集数据、比对核查、积案攻坚、认亲确认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团圆”行动,取得良好成效。通过DNA比中找回被拐失踪儿童或失踪人员22名,破获拐卖儿童案件4起,全市先后组织认亲活动24场次。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市公安局党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陈万峰对“团圆行动”工作作出批示: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好“团圆行动”,下茬立势、集中侦办一批积案,查找更多失踪被拐儿童,让所有离散家庭实现团圆。为认真贯彻部、省“团圆行动”安排部署及陈万峰批示精神,市公安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一时间成立了“团圆”行动领导小组,统筹指挥全市专项行动开展,派出督导组对各县市区、分局“团圆”行动工作分批督导,全力推动“团圆”行动各项工作。


紧扣任务、扎实工作。按照部、省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完善信息、深入宣传发动、广泛采集数据、强化比对核查、全力攻坚积案、及时认亲确认”等目标任务,采取过硬措施,把“团圆”行动开展好。一是扎实开展了“团圆”行动基础信息核查清理工作,经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全力开展工作,补充完善各类信息,及时开展补充检验录入工作,提前完成省厅下达我市的基础信息核查清理工作任务,为开展“团圆”行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团圆”行动氛围。在“三八”“六一”节点,我市各级公安机关组织民警在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学校开展了“团圆”行动宣传活动,率先在全省设立17个免费血样采集点,在咸阳日报、中央有关媒体进行了公布,营造人人参与,全民反拐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全面采集完善系统信息。各地由刑侦部门牵头,组织各派出所认真细致对每条进行了筛查摸排工作,共采集被拐人员血样605份,圆满完成省厅下达的任务。四是开展了梳理、收集被拐、走失儿童及近亲属的照片工作,各地刑侦部门普遍对本地失踪儿童家庭进行细致认真走访,收集包括儿童各年龄段照片36条信息。


组织认亲,实现团圆。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认亲活动,24个家庭实现了团圆。乾县公安局举办“情满乾州,让爱团圆”被拐儿童认亲仪式,将冯某某失踪32年女儿送回身边。武功县公安局举办三次认亲活动:28年前从陕西西安拐卖至河南省巩义市的武功县刘文某、刘全某兄弟与家人团聚;31年前被人从陕西武功家中偷走拐至河南省荥阳市的成某佳与家人团聚;29年前从陕西武功县失踪至河北省衡水市的颜某刚与家人团聚。长武公安局帮助失散二十余年的云南籍杨某文、杨某坤父子实现团聚;三原县公安局帮助被拐32年的程某乐与家人团聚;泾阳县公安局帮助被拐31年的小郝与家人团圆;武功县公安局帮助17年前被抢的洪青青与家人团圆;认亲现场,亲人重逢的场面感人至深,中、省、市媒体进行了有关报道。


积案攻坚,多措并举。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是“团圆”行动的重要内容,我市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基层刑侦部门将历年积案逐案进行梳理,建立台账,有条件的全部纳入攻坚范围,全市共破获了4起拐卖儿童案件。


市教育局


让每一名“滞留”学子平安回家


岁末年初,新冠疫情卷土重来,全民抗疫众志成城,西安、咸阳交通管制。由于疫情影响,200多名研考考生滞留西安、1000多名西航学生需分流到咸阳封闭隔离。加之临近寒假,7万余名驻咸高校学生亟待返乡、4万余名西安大中专学生急需返咸。市教育局紧急动员,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分设“研考考生、分流隔离、驻咸返乡、西安返咸”4个“班中班”,用迅速、有序、安全、暖心的工作,确保每一名“滞留”学子平安回家,为夺取抗疫阻击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咸阳教育贡献,赢得了学校、师生、群众的一致赞誉。


迅速部署,星夜作战。在明确任务以后,市委教育工委迅速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滞留”学生的安置、返乡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4个“班中班”专人负责,工作人员快速到位,联络机制迅速形成。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分布的地域非常广泛,群众的关注度非常高,而且受疫情影响,各区域之间的交通线路全面管控,工作难度很大。市教育局所有专班人员吃住在单位,24小时接听学生电话,全面摸清师生信息。按照“生活需求有保障、心理健康有干预、教育教学有服务、舆情动态有管控、师生信息有台账”的工作要求,针对性制定出作战方案。


多措并举,有序推进。积极对接省教工委和相关学校,建立4类学生信息台账,准确掌握学生信息、联络方式、诉求请求。对外公布了8部咨询电话,对每一位打来电话的学生都热情解答,积极化解疑虑困惑,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将每一项服务都落实到“终端”。争取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支持,专班统一协调调度。对滞留西安的272名研考考生,“点对点”从西安城西客运站接回所在市区县集中隔离;将1032名西航学生,安排到乾县、淳化、彬州、长武4个县进行集中隔离;对4万余名西安返咸学生“闭环”转运,直至平安到家;对7万多驻咸高校学生,实行分时段分批次专车转运。形成了封闭式“全链条”转运工作机制。


做实防疫,平安护航。在咸阳奥体中心设立了西安返咸学生转运点,市区火车(高铁)站、客运站专设接站点,各市区县高速出口处设立了直包车接待点,全程无缝衔接。全面做好转运隔离的防疫工作,所有转运车辆统一进行集中消杀。每个转运区配备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负责信息核验和健康监测,为每个学生发放了口罩、消毒酒精等防疫物品,转运车辆全程交警护送,医护人员全程跟随,中途不停车,直达转运点。落实每日监测制度,对隔离学生上门进行体温登记和核酸监测。对转运点、隔离点实行精细化、专业化、人文化管理,注重饭菜营养搭配,质优量足。向学生推送了《科学防疫温馨提示》,对返程前、返程中、返程后的注意事项反复提醒,提高了个人防护能力。转运、隔离期间,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和警情、舆情。


细致服务,安暖随行。用足用活网络教育资源,满足“滞留”学生多样化线上学习需求,使学生学业不中断、学习不减速。组建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队,通过微信群、“点单贴心服务”“短视频”等方式开展心理安抚和疏导,让转运、隔离师生人人享有家的温暖。在元旦、“腊八”等节日,为隔离的学生送去节日礼包,组织了“线上逛咸阳”活动,为过生日的师生派送了爱心蛋糕,强化人文关怀。学生们纷纷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分享转运、隔离期间的幸福生活,发布感谢信,表达感恩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怀。


同心抗疫待春潮,全力以赴暖万家。春节期间,4类学生平安顺利返家,与市教育局上下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工作密不可分。折射出咸阳教育人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职业光芒,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市乡村振兴局


巩固成果促衔接 高点起步抓乡村振兴


2021年,咸阳市乡村振兴局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增量提质、高点开局”为统揽,按照“强巩固、抓衔接、促振兴”的思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推进有效衔接,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咸阳样板”,书写了“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的咸阳答卷。


着眼无缝衔接,强化组织保障。咸阳市成立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和“八组一办”组织架构,建立组织领导、任务落实、工作推进“三大体系”的经验做法得到省上充分肯定,省内各地市学习借鉴。形成了“抓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抓关键、强化预警监测,抓落实、强化精准帮扶”的“三抓三强化”工作法。


突出人才先行,强化队伍建设。咸阳市按照示范村、重点村、薄弱村的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选优配强驻村帮扶队伍,6月底在全省率先完成932名第一书记、1012名工作队长和2096名驻村队员调整选派工作,扎实开展“四支队伍”和行业帮扶干部培训192班次3.5万余人。全市乡村振兴系统提拔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24名;在帮扶干部中提拔县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158名。将驻村干部生活补贴由原来的每天40元提高到50元,明确了每月200元通讯补贴标准,并每年为驻村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坚持项目带动,强化资金保障。咸阳市全年投入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2.39亿元,实施项目5158个,项目完工率达到98%。在长武、永寿、旬邑、淳化4个摘帽县整合涉农资金8.66亿元,支出7.7亿元,支出率98%。强化产业项目金融扶持,累计向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发放小额贷款2.69亿元。注重加强扶贫资金全流程监管,聚焦申报、分配、投向、拨付等关键环节,联合市纪委监委、财政、审计等部门开展自主督导检查3个批次;配合省乡村振兴局、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及省民宗委开展专项检查2个批次,确保资金科学规范使用,资产健康有序运营。


坚守返贫底线,强化机制建设。咸阳市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网格化排查、常态化比对、动态化监测、精准化帮扶的应急响应和监测帮扶机制,实行“周统计、月通报、季调度”“周电话抽查”“分片区督导”等工作制度,持续对摘帽县、出列村、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等重点帮扶对象和12类重点关注人群进行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咸阳市1178户4148名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531户1809人,剩余647户2339人均已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坚决守牢了返贫底线。


突出产业就业,强化基础巩固。以“千村万户”增收计划为牵引,咸阳市建设“吨粮田”61.9万亩、“万元果”172.4万亩、“百万元合作社”285家,全市生猪、奶山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35万头、86万头和860万只,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总量达到5760家和5924个,区域产业集群化、规模化水平明显提升。


聚焦特殊人群,强化重点帮扶。咸阳市加大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识别认定低保边缘家庭6277户2.03万人,纳入1801户2584人,实施临时救助3.58万人次。严格落实专项救助、特困供养及残疾补贴、康复服务等制度,全年发放农村低保4.8万户13.3万人5.85亿元、特困供养5056人4683万元。


加大内引外联,强化社会帮扶。苏陕协作投入资金7993万元,实施项目82个;帮销农副产品7970万元,捐款捐物453万元;开展干部交流21人次,干部培训16期2579人次,技术人才培训23期970人次。中行定点帮扶投入无偿资金1亿余元,引进有偿资金700万元,直接投入资金2.5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3个、引进企业1个,帮销农副产品超4000万元。


市供销合作社


土地托管促增收 千村万户齐振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咸阳市供销合作社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要求,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主责主业,以绿色高效“吨良田”、高产高效“万元果”“培育发展百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等六大高质量发展专项方案为重点,加快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全市农村土地托管服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一年来,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耕地管理粗放和生产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工作思路,咸阳市供销合作社以各县(市、区)供销社为主导,以供销社全资、控股或参股的涉农企业为依托,以乡镇基层供销社为服务载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拓展纽带,联合其他经营主体,对土地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实行统一管理服务。截至2021年底,全市供销系统土地托管面积共35.48万亩,土地全托管面积18.86万亩,开展配方施肥服务累计35.95万亩,统防统治服务累计30.14万亩,农机作业服务累计37.08万亩。具体做法:


借鉴先进典型,开展试点先行。为确保“土地托管”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市供销合作社组织县市区供销社赴浙江学习,借鉴学习浙江供销的先进经验,确定“土地托管”试点工作方案。以典型示范促进全方位托管,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在我市三原、泾阳、礼泉、乾县等旱腰带地区,进行规模化优质高粱种植1.8万亩。8月底,在乾县成功举办全市优质高粱托管种植基地现场观摩会,实地观摩了高粱生长情况,并现场观摩高粱机械化收割,现场见证称重测产,高粱亩产达到805公斤,相对种植玉米亩产增收500-800元。二是彬州市供销社针对当地撂荒地多,土地广种薄收现象突出,群众单体复耕成本较大的实际,联合三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流转农户弃耕的5000亩荒地上建设花椒基地,通过栽植和“种、管、收、储、销”全程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北部同生态地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致富之路。


土地托管服务是顺应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是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质量农业、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的需求,是新时代供销社践行为农服务宗旨的需要,也是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举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