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流动资产合计小于应收账款原因(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应该是多少才合理)

一、基层工业统计人员更换频繁





工业企业方面,很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大部分企业由办公室人员或是企业会计人员兼职填报企业的统计报表。企业统计基础也比较薄弱,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职统计人员及持证上岗人员占企业工作人员中比例仍然偏低。有的企业会计人员更换之后,因为原来统计报表只是兼职填报的,统计报表的填报人员也就换成了新的企业会计人员,而新接手的会计因为业务的不熟练,仓促接手,这样报出来的统计报表质量可想而知。有的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对“统计一套表”或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网络直报态度不积极,工作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够硬、统计法律意识淡薄。少数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因为年龄大、学历低、人员岗位变动或者其他的客观原因,对联网直报业务知识不熟悉,缺乏必要的计算机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这样填报出来的企业统计报表质量必然不会很高,数值的连贯性和准确率也是可想而知了。不管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都存在统计队伍不稳、企业统计人员配合程度差、人员流动性频繁,这给提高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和数据的准确率都带来了相当的困难。



二、报表制度稍显繁琐


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需填报的月度报表有7张、季度报表5张、年度报表1张、年度报表11张,除了应付每月、每季度的报表以外,基层工业统计工作人员还要写数据分析及调研文章。基层工业统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催报表,每个月能留出来下企业调研或是检查工业企业数据质量及台账基础的时间并不多。而且,部分月度报表需要指标过于详细,加大了企业填报人员的实际难度,也拉低了企业上报报表的效率,例如月度报表中的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产成品等指标统计的过于详细。笔者认为,作为快报性质的月度报表,只要填报能反映企业经营状态的指标,例如:资产、负债、收入、利润、税金等基本指标,这样既提高了月度报表的填报效率,也将月度报表和比较详细的年度报表区分开来。每年调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的时候都是要求先增进名录库再提供相关资料证明申请新增进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去,每年的调整工作一般是在在9-10月份的定报调查单位库基础上进行,区、镇两级只能用十月份,甚至是九月份的数据推测全年数据是否能达到规模标准去申报材料,这样仓促的规定造成年报中出现了一批规模未达到的企业单位,也造成少量达规模的企业未能纳入“一套表”统计。虽然年底会进行第二次申报,但因为年底工作比较繁琐,大部分镇基本不会进行新增。





三、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一套表部分设置不完善


平台架构方面,因为全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要在固定的上报时间段内集中上报,“统计一套表”平台在操作用户较多时,承载能力较差,网络拥堵导致平台反应缓慢、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登录的情况,或者企业上报最后出现无法审核等情况。同时,在报表审核公式设计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过多地使用核实性公式,其实很多指标只有一家或两家企业才可能存在这类特殊情况,完全可以考虑用准强制性公式、个别企业单独授权的方式控制数据质量。在报表上报时间的设立方面,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周末、节假日的存在,对企业统计人员来说,工作量还是非常的大。特别是财务报表,统计报表时间仍然比税务部门提前几天,部分企业统计人员用预估数上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另外,对于W区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县级统计部门只有1-2名统计人员负责数千家企业的审核工作,也只能主要依靠电脑公式控制,有些细小环节数据容易出现遗漏,从而影响数据质量。因为“统计一套表”平台的架构原因,基层统计部门基本在数据平台上没太多的权限设置相对细化的审核公式等,虽然近期上线了“标记”功能,县级统计工业人员可以在一套表平台上对数据有误的企业针对性的打“标记”,但是因为上报时间所限,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催齐所有的报表已属不急,更不要说应付省、市一级下发的“标记”查询了。在上报时间的设立上往往是国家层面统一设置时间点,基层有些特殊的困难反映上去基本对于设立时间的改善帮助不大,这也造成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人员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表预估数据进行填报,个别数据出来比较晚的企业只能用上月数据进行填报。



(二)统计数据缺乏连贯性


部分工业企业统计数据缺乏连贯性,在数据审核过程中经常发现报表中要求填写累计数,例如水量、用电量等指标被填成了当月数。随着“统计一套表”的推行,数据审核的公式也是越做越细,当出现本月累计数小于上月累计数之类的错误时系统会自动跳出审核信息,提示填报人员确认,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由于粗心造成的数据不连贯错误。但是,仍存在部分工业企业统计人员为了通过企业一套表的系统审核只修改跳出审核错误的报表指标,没有相应的修改对应指标,这就导致企业的二次计算指标出现错误,例如人均工资、月均用电等需要二次计算的指标。而二次计算的指标有很大一部分“统计一套表”系统不会跳出审核错误,这就增加了基层工业统计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部分工业企业在填报报表过程中生硬地去照搬企业的会计指标,部分企业会计指标在季度或是年度有所调整时,企业统计人员在填报统计报表时没有考虑已经填报月度数据与即将填报的季度数据或年度数据的匹配性,造成出现数据缺乏连贯性。





W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已然成为区域经济的生力军。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不够规范,企业仅设置了财务人员,很多财务人员接手统计工作也是临时接手,对于很多统计指标及制度要求都不是很熟悉。他们对用电量、产品产量等指标基本上能如实填报,但对销售收入和利润等敏感指标因为财务上的原因,不能如实申报,瞒报、漏报现象比较严重。



(三)数据漏报瞒报现象仍存在


W区作为S市也是江苏省的最南端,与浙江、上海都有接壤,属地管理的“真空”现象屡有存在。一些企业存在单个企业多块牌子,分散企业经营业绩,营业收入化整为零,开票也是开在不同的企业账户,不开票现象也屡有发生,致使各挂牌企业均无法达到规模以上要求。企业主可能出于嫌麻烦或是谨慎的缘故,通过各种手段使企业的纳税报表中年营业收入一直达不到2000万元,这样就导致了一些企业从占地规模、用电量以及企业在自身行业的地位来看都是比较大型比较有名的企业,但却是迟迟都不能收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录中去。虽然,统计指标的漏报、瞒报现象一直属于各级统计机构的执法重点,但因为财政、税务、统计等各部门都有不用要求,要想完全杜绝这些现象还需各部门联合起来。





另一方面,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因为经济环境不好或是自身经营原因,有的工业企业收缩生产线或是索性向服务业转型,原来租赁或是自有的厂房就空了出来,为了节约成本或是增加一定的收入,企业主则选择将原有厂房转租给其他企业,若是没办法整体转租的话就将厂房转个给多个工业个体户或是较小的工业企业,原来的出现一家工业企业的厂房中就会有多家工业企业。笔者在参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过程中就发现,院子外面挂着1-2家企业的牌子,但是进去调查才发现,小小的院子中挤了10来家企业,这也给基层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2015年,W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68家,但是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以及税务数据来看,全区年营业收入大于2000万的工业企业还有很多没有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库中,说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漏报数据、瞒报数据现象还是存在的。



而且,各级统计部门在统计执法时,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查看企业财务报表上的生产、营收、利润等数据,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久而久之,这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企业要以税务数,不按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原则来进行统计申报。统计执法的具体操作流程给企业填报统计报表时起到了一定的误导和消极作用,为此呼吁上层统计部门,在处理各类统计举报案件时,或者下地方统计常规巡查时,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统计制度标准为准绳,不能死板的以开票销售、净利润等财务数据作为评判统计数据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要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作为数据准确与否的评判标准。



四、规模以下工业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范围较为狭隘


规模以下工业统计抽样调查的样本较为狭隘,影响了调查数据对于总体规模以下企业调查数据的推算。根据统计制度要求,属于规模以下工业统计范围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2000万元的工业企业以及全部个体工业经营户,涉及到的统计范围比较广,但是因为抽样方法所限以及基层工业统计机构的人员及组织架构所限,从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抽取的目录企业以及样本村的数量并不多,抽取的样本村主要是填报非目录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及村里面工业个体户的相关统计数据。抽取目录企业主要采取的分层随机抽样的统计办法,依据大数定律以及中心极限定理计算出能推算出全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变动规律的最优抽中目录企业数,在省级层面分行业分层次抽取样本。抽中的目录企业满足全省推算任务的同时并不能一并满足基层统计部门的需要,虽然W区部分镇会对全镇的主营业务收入比较大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全面统计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这在W区并不是普遍现象,对于W区来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取的目录企业以及抽取的样本村范围仍然范围比较狭隘。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W区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区、镇领导对于经济数据要求也相应的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统计一套表全面统计取得数据,规模以下统计只能通过抽样工业企业的增速推算全区的规模以下企业总体水平。对于镇领导来说,分到每个镇的抽样企业数量较少,测算出的增速有时会被奇异值带动出现较大波动,显然这对于推算全镇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数据是不利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统计的范围狭隘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区、镇领导及时掌握地区的经济状况。



(二)缺乏基础台账


目前,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重会计、轻统计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因为规模以下工业体量都比较小下,企业主出于成本方面考虑,大部分企业都是由会计或者别的岗位人员来兼职统计工作,很难找到专职的统计人员。很多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人员流动性大,统计业务水平很难提高,往往出现刚将一位统计人员培养熟练上手就辞职的现象。新接手的统计人员通常既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和前任有过交接,对于需要上报的报表没有准确的概念,这就出现基础统计人员无法及时联系企业统计人员,导致报表不能及时上报。虽然每次开业务培训会的时候都会和企业的统计人员强调统计报表的时效性,但是每次的季度、年度报表总是有几家企业不能再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报表填报工作。





另一方面,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还缺乏必要的基础台账,这样新、老统计人员交接时因为台账的缺失,致使新接手的企业统计人员所填数据无据可查,造成所填数据部分指标前后两期或同期数据差异巨大,逻辑性较差。笔者在审核规模以下企业报表时甚至发现有的规模以下企业漏报一个月数据而不自知的情况,这类情况表明企业在基础台账的匮乏也说明了企业在统计报表数据质量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台帐是企业统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据来源的重要依据,缺乏基础台账更加拖延了企业报表的上报速度,对于完善企业统计报表的数据质量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报表数据质量不高


在抽样企业日常报表中,指标单位计量错误、计算错误、填写错误、逻辑错误等差错时有出现,造成的问题也较多,相关累计数据出现逻辑错误,影响各指标间增速变化等这类差错占全部差错的50%以上,因其总体数量较大,对抽样数据质量的影响也是最大。另外,指标漏填现象也较为突出,特别是期末剩余订单总额、设备利用率等几个指标经常性不填,有少数企业报表更是只填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主要指标,而人员数量、工资等指标全部空白,这类数据不完整的企业报表对规模以下工业总体数据测算也带来影响,特别是在增加值速度测算和数据相关应用方面影响较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