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北京唐家村的中国银行开户行(唐县中国银行开户行地址)


德阳援建芦山


无疆大爱汇龙门 共建美丽新家园


震中,龙门!三年后的今天,曾经无情的地震带来的伤痛,已然被重建后的美丽新家园和幸福生活所替代。


在感悟这份美丽和幸福的由来时,懂得感恩的龙门乡人,记住了这样一群人。


他们来自德阳,对口援建芦山县的援建者们,龙门乡是他们援建芦山县的其中一个乡镇。三年重建中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扎根于此,用辛勤的汗水,书写出了一份共同属于龙门与德阳的幸福记忆。


为援建者“点赞”


今年20出头的王珺,于去年9月,成为芦山县龙门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随着在龙门乡工作中与更多援建者的接触,她感受到了更多来自龙门乡群众和援建者的深情。


在今年4月的一天,她从援建者朋友圈中,看到这样一条微信。微信图片中展示的是一个援建者佩戴的计步器,上面显示当日已走步数为30000步。


“按照每两步为1米计算,就是15000米,等于15公里。”王珺说,这只是援建者们在一个并不算最忙的时间段里,一天中走过的路程。相信在此前的农房重建中,他们需要走的路,肯定比这些还要多上许多,而每一步,无疑都带着援建的责任和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


在与龙门乡群众的接触中,她也一次次听到了群众对包括来自德阳什邡市回澜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冷皓等诸多援建者的“点赞”。


感恩幸福新生活


7月11日上午11点,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河心组新村聚居点。今年已77岁高龄的骆文伟,正坐在自家重建后的新居客厅里,收看电视中的精彩节目。


去年7月16日龙门乡德阳大桥正式通车时,这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将亲手写的一首20句四言诗,首次展示于新闻媒体前。


“德阳大桥,德阳援建。半年多点,工程就完。从东到西,连接两岸。涨水不转,行走方便……”熟稔地道出这首感恩诗的内容,老人也将德阳大桥的情景一一展现。


如其所言,如今德阳大桥所在的位置,此前并没有桥,村民们出行或回家,都需沿着龙门乡外的县道绕上一段不短的路程,通过一座石拱桥,才能抵达如今龙门新场镇所在的位置,交通极为不便。也正因为此,在去年德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之时,心怀感恩的骆文伟,用近一周的时间,写出了这20句诗,每一句都浓缩着感恩之情的肺腑之言。


李连强,龙门乡青龙场村下场沟组村民,于今年春节后搬进了全新打造的龙门古镇新家中。在搬进新家的同时,在古镇中,他与妻子开起了集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客栈。


“客栈为两层,一楼自助烧烤,一次最多可接待30多人就餐;二楼客房住宿,共有5个房间。”李连强说,自己开门营业后,每逢各种节假日或周末,不仅吃饭的客人络绎不绝,就连客栈都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入住率。“相信随着新龙门古镇名气的提高,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即将离开之时,一同前行的李连强说:“你看我们龙门古镇修得多漂亮,这些都离不开德阳援建者的功劳。这份恩情,我们不会忘!”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泸州援建宝兴的廊桥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韩毅 摄


泸州援建宝兴


新村新景新风尚 常怀感恩于心上


因为3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泸州、宝兴走到了一起。前者泸州,千里驰援全力开展对口援建,后者宝兴,众志成城推进灾后重建。


也就在这三年间,带着“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真情,来自泸州的200多名援建者,在“第二故乡”宝兴,与5.8万宝兴各族群众夙兴夜寐、挥汗如雨。


他们与宝兴人亲如一家


陈宣明,宝兴县住建局原总工程师,自灾后重建起就工作于该县灵关片区重建委,并于近期就职于宝兴县灵关镇政府。


“灵关镇是宝兴县在地震中受灾最重的镇。同样,灵关镇也是宝兴在灾后重建中,重建任务最为繁多的区域。”陈宣明说,也就是在这三年间,每一位泸州援建者,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2014年7月,来自泸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援建干部曹辉,一连8个小时于烈日下忙碌后,当他即将完成当日最后一个已开挖基槽检查时,却不慎从钢架梯上滑落,导致右腿小腿骨折。面对伤情,面对必须返回泸州治疗的通知,他想得更多的是宝兴如火如荼的重建。“希望身体快一些康复,我还想继续留在宝兴,这里是属于我的战场。”


同样,我们也记得,作为泸州市中医医院首支援建小分队队长的甘文权。那一年,已从医31年的他,带领一支5人小分队入住位于灵关镇的宝兴县中医院。从担负皮肤病专科、援建队伍管理等本职工作,到兼顾医疗管理、制度执行、技术规范,每一件每一项,都凝聚着浓浓的援建深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那些援建的日子里,他们与宝兴人亲如一家。


这些来自泸州的援建者,不仅为宝兴带来了资金,更是带来了智慧。如今一座重建后产城一体、民安能富的“灵关新城”已拔地而起。这是属于宝兴和泸州的城,一个在援建和重建中凝聚了深厚情谊的幸福美丽之城。


把感恩刻墙上记心里


在位于芦山县的“4·20”芦山强烈地震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张关于感恩的照片——几位村民正在一面感恩墙前清洗上面的尘土,感恩墙上用红色花岗石块镶嵌有“灾后重建感党恩”的字样;感恩墙背后的院坝里,几位村民正拉着家常,一旁的孩童挥舞着手中的风筝;他们的身后,是一栋一楼一底的轻钢结构小楼。


画中展现的现实美景,就位于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村民赵绍忠家。“其实,纪念馆照片中的感恩墙,只是展现出了其中一面。”顺着赵绍忠手指的方向,一排同样用红色花岗石块镶嵌而成的“美好家园、重建新家、常回家看看”,已呈现于眼前。“三年灾后重建,包括泸州援建者在内的无数援建者,帮助我们重新建起了新家园,欢迎他们常回来看看,看看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


相似的幸福生活和感恩之情,在宝兴县大溪乡曹家村村民杨明友的身上,也同样得以展现。


《七律·曹家村居住新貌》是杨明友新近完成的一篇作品:“青山田野点缀装,连接青瓦展新房。远望到处是新居,山水画卷好气象。百姓居家绿海中,喜看村景美舒畅……”声情并茂地朗读声中,我们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感恩之情。


“泸州的美酒,宝兴的情,就让我们在这美丽的新家园中再度相会吧!”随着话音落地,杨明友已端坐于新家前的院坝中,再次拉起心爱的二胡。悠扬婉转的曲调随着山间的清风,传遍整个曹家村新村聚居点。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孙振宇



南充援建天全的南天新镇全景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郝立艺 韩毅 摄


南充援建天全


发展产业促就业 努力工作来感恩


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细长的黄瓜吊满藤苗……走进天全县多功乡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四处散发着蔬菜的清香。采摘、装箱……7月16日,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连栋大棚里,多功村6组村民田小蓉熟练地干着活。


以前四处漂泊打工


三年前,田小蓉和丈夫还在四处打工,如今已经成为了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名符其实的产业工人。“南充援建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要不然我还在四处打工,一家人过着天各一方的生活。”谈起重建三年来的变化,田小蓉说,她将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来回报南充援建的恩情。


长期以来,多功村6组村民靠种植水稻、玉米、大豆为生,是一个传统农业村。退耕还林启动之后,没有土地种植的村民开始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谋生道路。田小蓉和丈夫长期在外务工,女儿、儿子在乡镇和县城上学,父母在家耕种少量的土地。为了生计,类似田小蓉一样夫妻、子女、父母都不在一地生活的家庭非常多。


2014年年初,南充对口援建天全“一镇一街一园”项目全部启动,在多功村6组选址援建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并在当地招聘工人。“当时工资一天60元钱,相比外出务工是低了一些,但可以照顾家。”田小蓉说,她和丈夫商量之后,决定报名参加园区应聘。


“在外务工,时间和地点都不固定,既照顾不了家,也没存上钱。”田小蓉说。


进入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务工,田小蓉对自己工作非常有信心。“我干了一辈子农活,还能难倒我?”但进入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后,彻底颠覆了她的传统农业观念。创意农业、无土栽培、恒温大棚……闻所未闻的新名词进入她的脑海,许多没听说过的名贵蔬菜进入她的视线。


第一季西红柿,从育苗到果实成熟,仅仅两个月时间,一下让田小蓉“傻”了眼。对于传统农民田小蓉来说,刚进入园区便被泼了一头冷水。


如今渐成行家里手


从此,在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务工,田小蓉更加勤劳朴实,善于动脑筋、虚心学习,很快便掌握了园区管理基本技能。经过一年的努力,田小蓉从普通员工升为园区管理人员,工资待遇也从按天计酬变成固定月工资。


苗要打芽,一枝芽最多结5个西红柿,这样产量才高;下种和栽苗前一定要施有机肥料,不然会影响蔬菜品质;苗发芽后,要及时进行分移,避免太密实影响生长……从基本管理到技能传授,从浇水施肥到采收果实,田小蓉逐渐成为行家里手。


打芽、松土、浇水……园区里的各种农事,田小蓉都轻车熟路。


到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务工之初,田小蓉每个月的工资是1800元,每天8—12点和14—18点为上班时间。如今,一天工作8小时,按时上下班,一个月固定工资2100元,让田小蓉非常满意。


“以前四处打工东奔西走,既照顾不了家还存不下钱,现在每天按时上下班,离家不到5分钟的路程。”田小蓉说,重建改变了她的人生。


努力工作,好好生活,回报南充援建者。


雅安日报/北纬网实习记者 杨亦萱


真情援建 促雅安产业发展


省直部门对口援建雅安招商引资


产业重建事关雅安持续发展动力,是增强芦山地震灾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践行灾后发展再建的重要内容。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9个省直部门帮扶雅安招商引资工作显得举足轻重。


截至7月13日,9个省直部门累计帮助雅安签约项目92个,项目投资总额646.00亿元,其中投产项目达37个。猕猴桃种植、建筑装饰材料、豆制品加工、冷链物流中心建设……一个个项目的相继投产,有力促进了雅安产业发展。


现场


拓宽渠道 增加收入


“输入关键词‘汉源花椒油’,麻椒油调味油400毫升/20元等多个品种就能在网页上浏览到,网友的选择非常宽泛,全国网友都能看到。”汉源县清溪镇的村民张全忠是“赶街网”土特产的货源供应商之一,同时他也提供花椒、车厘子。


说起“赶街网”,张全忠说:“我们作为普通农户,通过‘赶街网’这个平台,成为网络卖家,将产品打造成精品,走高端路线,大幅提升了经济收入。”每年都能有好几万收入的张全忠尝到了农村电子商务的甜头,认准了电商平台的销售路线。


灾后恢复重建开始后,在省商务厅的对口帮扶下,2015年3月汉源县成功从浙江招商引资,成立汉源县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构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体系,一个成规模、成系统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在汉源形成,赶街微购、赶街网等终端载体逐渐完善。


如今,该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已完成汉源县120个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预计将在今年实现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6月份九襄镇大田乡向阳村、唐家镇合同村等网点交易额达10多万元,而今年所有网点交易额达1000多万元。


项目


搭建平台 投资兴业


然而,汉源县赶街电子商务项目只是众多招商引资项目里的一个缩影。


省委、省政府作出助雅招商重大部署后,9个省直部门作为“桥梁”,举措有力、倾情支持,串联起了我市各县(区)和投资企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积极争取重大项目的落地落实,不断壮大雅安产业发展实力,提高造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由省委台办帮助引进的元森猕猴桃种植项目,占地5000亩,投资1.8亿元,解决了芦山县不少群众的就业问题。


位于芦山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年产3000吨豆制品的豆制品加工项目,由省发改委对口援助引进,经济效益可圈可点。 通过省外事侨务办的帮扶,同样位于园区且在2014年就已投产的重楼种植及加工项目,也为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在省经信委的帮助下,芦山县引进的新型装饰材料项目缓解了灾后重建新房装饰材料的短缺。


搞鱼养殖、做有机果蔬加工基地及储藏项目、发展有机黄茶观光园建设项目,通过省农业厅的大力帮扶,引进农业项目后,我市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美丽雅安的生态红利。


在省旅发委的积极作用下,由深圳某企业投资的集旅游、休闲、娱乐设施和配套商业中心、酒店度假屋、康体养生、码头设施等为一体的旅游康养开发项目为汉源县旅游业的发展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以借助余家村蓝莓、草莓基地建设,进行乡村主题度假酒店经营及在外雅安人回雅安创业发展的商务办公基地——由省投促局帮扶引进的余家村康养及乡村旅游酒店产业项目开始投产,随之带动更多业态兴起,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同样为雅安招商引资贡献重要力量的,还有省工商联。在其帮忙穿针引线下,佳士健康产业集团与市人民医院联合建设的肿瘤治疗中心在2014年投用后,为雅安不少肿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服务。


……


“项目引进后,切实改变了老百姓原有的生活面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直部门利用资源优势,主动深化拓展援建合作,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雅安产业的兴盛起到了关键作用。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张雨蝶



成都援建的雨城区余家村公共服务中心


真情满家园 援建促重生


成都市援建的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新村


信步雨城区灾后重建新村余家村,“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微田园”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新村草莓、蓝莓等产业发展正酣,58户新村聚居点安置农户住进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子,望山见水的自然生态、归园田居的村落形态、多元并济的地域文态和农旅融合的现代业态,“四态合一”的和谐局面跃然眼前。


南郊乡余家村由成都市对口援建,重点实施“一村庄、一整治、一产业、一桥梁、一道路”援建项目,援建项目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现已全面完工。


回眸:援建真情满余家


“4·20”芦山强烈地震将成都、雨城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2014年7月中旬,成都市对口援建余家村正式开工建设。


挖掘机轰鸣,运输车奔驰,新房一天天增高……成都援建工程队在沸腾的建设工地上,加班加点,昼夜奋战。援建者心系灾区,情注灾区,忘我奉献。


距离开工过去两月,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已经有25栋房屋完成基础施工,开始修建楼房第一层。


“余家村新村聚居点现场施工24小时连轴进行,施工方采用‘三班倒’形式,每8小时换班一次,保证施工方人员有充足的精力投入重建。”工人们白天进行建模、砌墙、管网施工和绿化等需要在自然光线下完成的工作,晚上则进行挖沟槽、现浇等不适宜暴晒的工作,确保不浪费时间和空间。


成都对口援建余家村工程项目技术员刘鑫说,雅安多雨的天气是施工中较大的障碍,因此2014年的“十一”黄金周,成都的援建人员们全体不放假,继续在工地上奋战。


距离开工过去半年,余家村新村聚居点实现农房主体完工。


“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除了工作就是睡觉,按工期完成了主体建设。”在余家新村建设现场,一位刷墙工人说道。


一位测量工人则告诉记者,每天都是十二三个小时工作在工地上。“我们测量员负责整幢楼的放线、测量,稍有懈怠,整个工程就得停滞,一旦出错,一切都得从头返工。”他说。


正是成都援建者“5 2”、“白加黑”的工作激情,创造了援建的成都速度;他们用跨越一百多公里的爱,诠释了新时代的“成都精神”。


如今:感恩奋进谱新篇


地震的阴霾已散去,但爱心传递还在继续,懂感恩、知感恩的余家儿女在感恩中奋进。


“成都人民倾情援建情更浓,余家儿女感恩奋进家园美”,一副对联贴在余家村村民杨国志的家门口,他对成都援建方的感谢溢于言表:“非常感谢援建者。”


“没有援建者,我就住不进新房”,41岁的余家村村民余得勇高兴地说:“住上新房子,生活品质更高了,我要常怀感恩之心好好生活,回报成都对余家村人灾后重建的支持。”


农房重建只是一方面,援建方还联合当地政府把灾后重建与加快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灾后重建规划,全力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业结构调整等领域的恢复重建。


走在余家村的道路上,感恩是当地干部群众说得最多的词汇。感恩在他们心中种下正能量的种子,激发他们以满腔热情重建家园,发展产业经济,回报成都人民的深情厚谊。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李璐君



绵阳援建的雨城区中里镇中里新村


绵阳援建雨城


牵手重建成效显 奉献精神鼓舞人


走进由绵阳援建的雨城区中里镇中里新村,194户安置农户开启了崭新的生活,幼儿园、停车场、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中里新村再现了明清川西院落民居风格,配以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与穿镇而过的陇西河相映成趣,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


中里新村由绵阳市以“交钥匙”的方式,对口援建了文化戏楼、小区幼儿园、中里1桥、2桥等7个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


援建成效惠及民生


2014年1月,绵阳市对口援建中里新村的号角吹响。


绵阳在援建中,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要求,严控工程质量,建立倒逼机制,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援建项目早日建成,早日惠及灾区群众。


“坚持大师设计与大众需求相结合的理念,为受灾群众建设满意的新家”,是绵阳市开展援建工作的理念之一。


中里新村农房设计即是该理念的例证。整个设计是依托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邀请台湾大学夏铸九教授、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赵辰教授担纲设计完成。为了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考虑到部分村民看不懂规划图纸,绵阳援建方修建了样板房,并多次组织群众开坝坝会,请群众提意见。


此外,绵阳援建方还充分考虑到中里新村的后续发展,配备了幼儿园、中心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把中里新村的建设发展,与上里古镇和碧峰峡2个风景区相衔接。


绵阳援建除了提供“硬件”援建,还组织形式多样的“软件”援建。


根据雨城区需要和绵阳实际,绵阳还先后多次从市内抽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重建工作;组织雨城区优秀中学骨干教师赴华东师大和北师大培训、雨城区社区工作者到绵阳培训,邀请绵阳规划、教育、卫生等专家学者赴“雨城大讲堂”授课等。


奉献精神激励群众


“感谢绵阳援建者。”中里新村村民张玉英说,“绵阳援建者们为受灾群众修好房子,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动,我要好好生活,建设好家园,不辜负绵阳人民的深情厚谊。”


中里新村村民程杨,则利用新房的铺面开了一个超市,方便乡亲、游客购物。“比起地震前,居住环境变化太大了。地震前,一家人住在不通气、不通网、电压水压不稳的土坯瓦房里,现在,一楼一底150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并实现水电气网四通。”


住上新房、开了超市,程杨的丈夫还买了一辆面包车搞起了运输。家里的小孩也不用担心没人照顾,离家不远处就是中里新村幼儿园,接送孩子就几分钟路程。


晚饭过后,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中里新村广场,跟随广场舞的音乐舞动身姿。每逢节假日,新村的村民活动室还会放映优秀影片。孩子们可以到公共活动中心内的儿童乐园玩耍。


“我们的娱乐方式和以前不一样了。”中里新村村民改变了以往一闲暇就打麻将的生活习惯,开始在新村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


绵阳援建者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村民们的生活信心,激发着中里新村的发展势头。村民们把感恩之情铭刻在感恩墙上,记录在感恩赋中,绘制在感恩图上,并将感恩汇成中里新村的文化底色,让感恩奋进的浓厚感情流传久远。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李璐君



雅攀共建茶产业园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郝立艺 韩毅 摄


攀枝花援建名山


雅攀两地心连心 重建家园惠民情


7月15日,走进名山区万古乡红草新村,一栋栋白墙青瓦,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新房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林茶叠翠,亭台、小桥、流水,新村内景色优美。


当地老百姓不仅在新村里住上了新房子,更依托红草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做起了小生意,生活质量得到了大提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攀枝花人民的帮助和支持。


重建三年来,在攀枝花援建者的帮助下,名山区一个又一个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美丽新村拔地而起,各项目建设有力有序高效推进,援建成效明显。


携手共建家园


茶叶产业是我市积极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名山区的主导产业。在对口援建该区灾后重建中,攀枝花市竭力给予资金援助,三年里投入了2860万元重点支持名山区主导产业——茶产业发展。


双方按照“一园三区”模式共建蒙顶山茶产业园,以丰丰茶业产业园为核心,打造国家级现代茶叶加工区;以名山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为核心,建设茶叶产业科技创新园区;以中峰乡、万古乡、双河乡、新店镇万亩生态茶园为核心,打造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园区。


“叮叮咚咚……”


时间回到2015年1月10日下午,名山区现代茶业科技中心重建现场。100余名工人分布在钢筋脚手架间,忙碌着搭钢架、添砖盖瓦、粉刷墙面、转运材料,而一辆辆工程运输车则来回穿梭。


“春节前,项目主体工程必须全面完成!”攀枝花市援建者、专业技术人员张成正在进行工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自灾后恢复重建开始,张成几乎每天都在一线施工现场,对他来说,清晨出门天黑才回宿舍已成习惯。他忙碌的时候一天要跑10多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点位,涉及四五个乡镇。


“不仅仅是张成,像陈绍明、谭建珍、徐铧、龙华巍等一个个专业技术组的援建人员,他们每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奔忙着。”名山区重建办相关负责人谈及攀枝花援建人员,都直竖大拇指,“他们的工作事关工程质量安全,如施工图备案审查登记、审定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造价审核、参与评审工程方案设计等,一丝一毫都精益求精,真正是把名山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建设。”


援建成效明显


程万军是名山区黑竹镇黑竹关村的茶农。在茶叶市场尚未建好之前,程万军把卖茶叶形容成“游击战”。茶叶交易市场建好后,程万军在市场内租了一个门面,不仅告别了“游击战”,有了遮风避雨的交易场所。更让他感到满意的是,茶叶交易市场形成了销售集聚效应。采摘时节,各加工企业都在这里进行收购。茶农将新鲜茶叶采摘后便直接销售,减少了储存带来的损失。


“感谢攀枝花市出资援建茶叶交易市场,有了交易场所,我们卖茶叶方便多了!”程万军说。


中峰乡印棠村村民侯清云在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内有3亩茶地,这段时间,他准备了炒茶机,带着游客在茶园内体验采摘茶叶的乐趣,教游客如何制作手工茶。


侯清云高兴地告诉记者,依托茶园,现在他守在家门口也能销售茶叶,增加收入。


攀枝花对名山的帮助和支持,名山人看在眼里,更铭记于心。为感恩攀枝花的援建情,一位当地文化人以艳丽的攀枝花为题,写下这样一首小诗:你炽烈的情熊熊燃烧,你明丽的红色烂漫芬芳,你微笑着从“钢城”飘然而来,你奔放胸怀将绚丽放飞地震灾区,映红灾后恢复重建的幸福美丽新名山。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蒋阳阳



自贡援建的荥经新添乡上坝新村 陶雄辉 郑林 摄


自贡援建荥经


“盐都”“古城”一家亲 携手共建新家园


一个位于川南,一个位于川西;一个是恐龙的故乡,一个是鸽子花的故乡;同样悠久的历史,隔着400多公里的千年盐都和千年严道,因为灾后恢复重建牵起了双手,“盐都”人民帮助生活在古严道的人民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自打灾后恢复重建开始后,自贡的援建干部以村为家,把我们当家人,当亲人,帮助我们规划、设计、建设新房。”说起新家园的建设,荥经县青龙乡复兴村4组村民王全均提到最多的就是自贡援建者,他说,援建干部把照片贴在村口,留下联系电话,大家有什么需要,随时能联系上他们。如今,新房修好了,王全均早在2014年年底就搬了进去,对于新家园新生活,他心里充满了感恩。


重建规划一个个变成现实


开展疾控知识培训、上示范课、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帮助寻找新水源、监督工程质量、审计项目资金……自贡援建人员来到荥经后,为荥经灾后恢复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


“考虑到荥经的实际需求,我决定申请延长挂职期。”


2014年10月,年仅25岁的自贡援建技术人员王建伟经过再三考虑后决定:将援建一年变为援建两年。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重,项目建设量大,王建伟刚到荥经时,白天便与财评组成员在办公室做财评;晚上还要拿出财评中发现的问题,与同事们进行交流、讨论,熬夜是常事。


就在王建伟受命到荥经投入援建工作后,他的父亲卧病在床,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王建伟说,援建期还有一年,希望能把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以此作为对家人的一种“情感补偿”,“因为,我父母、爷爷和奶奶,都十分关心地震灾区的建设。”


在自贡市的鼎力支持下,荥经在恢复重建,更在发展再建。三年过去了,重建规划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过上新生活不忘“挖井人”


走进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大坪村,茶山彝寨内整整齐齐地排列着5列以红、黑、黄三色为主体色彩的房屋,外墙上画有彝族特色的装饰画,吉祥图案表达着大坪村村民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走进彝寨内的每一户房屋,说起他们的新房,主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利比尔牛说:“我们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在新添乡上坝村新村聚居点,村民余涛兰在2014年底搬进新家之后,就开起了小卖部,并已同新村一起着手蔬菜产业的发展。有了舒适、漂亮的新房,还要谋划致富奔康的产业,“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新风貌正在荥经呈现,“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重建蓝图,正逐渐在“攻坚战”中成为现实。


在荥经,每一个新村的背后都有自贡援建干部默默留下的汗水,荥经人民看得到,更将这份大爱铭记于心。


“永怀党恩民欢乐,感恩自贡援建情,横批,大爱无疆”。2014年春节,六合乡富林村6组特困户巨均兵,在新房前贴上了对联。


在崭新的严道一中,学校有一条大道被命名为“盐都路”,一座办公楼被命名为“盐都楼”,这是荥经感念援建大爱的真实写照。


“援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感受到了自贡干部群众的深情厚谊。”荥经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自贡人民无私帮助下,荥经谨怀“知恩、感恩、报恩”之心,着力打好重建“硬仗”、补好发展“欠账”,努力实现后发追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