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日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分组审议中,与会成员热议拐卖妇女相关条款,他们关心立法的完善,更关心如何让法律条款长出“牙齿”。
拐卖妇女的问题由来已久,近期揭露的一些极端案件让这颗“社会毒瘤”再次暴露于公众视野。今年全国两会,很多代表和委员也对此提出建议。比如,建议收买妇女产生的婚姻关系无效,明确买卖同罪、对协助和隐瞒拐卖妇女的人员给予适当处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吕薇看来,这些具体建议均可成为立法参考,再向拐卖妇女等行为打出“重拳”。
“最近有地方揭露出的拐卖妇女等恶性案件,暴露出妇女权益保障领域的不少问题和短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业遂说,草案二审稿增加强制报告和排查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处理违法犯罪行为,对保障妇女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讲,草案二审稿明确,婚姻登记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妇女疑似被拐卖、绑架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于上述被列入强制报告的主体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志今表示,还有再扩展的空间。杨志今指出,医疗机构也应列入强制报告制度的主体单位。在办理孕妇分娩和新生儿出生证明的过程中,如果医生护士发现有妇女涉嫌被拐的情况也应当及时报案。
草案二审稿还明确,妇女联合会应当发挥其基层组织作用,会同公安等部门加强对拐卖、绑架等侵害妇女权益行为的排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鲜铁可认为,这样规定还不够全面,要充分利用妇联在乡镇、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发挥好基层妇联干部志愿者的作用。
严厉打击、严格防范,仅是解决拐卖妇女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与会人员同时指出,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关心、保障妇女权益的良好氛围,才可能彻底铲除拐卖妇女案件滋生的土壤。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平指出,适当的奖励机制或可发挥作用。也许赏金对举报拐卖妇女罪行的人来讲并不算很高,但是却可在社会上起到放大保障妇女权益效应的作用。
围绕严厉打击、严格防范、凝聚社会共识等主要维度,与会成员为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二审稿建言献策,有效遏制拐卖妇女恶行,让实现“天下无拐”不再遥远。(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