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江苏省工商局四个一批(江苏省化工四个一批)


在上世纪80年代,150多万元的营业额是一种怎样的概念?


天道酬勤 激流勇进


丹阳的眼镜产业从来都不是什么“老四个天爷赏饭吃”。


其如今在眼镜产业上的成功,比起归因“天赐”,我们还应当更多地看到丹阳这座城市在其中的坚定付出。


眼镜行业在丹阳发展的中前期,有一个现象很普遍。在每年各地的眼镜展会上,来自丹阳的很多参展商都不愿意在自家的招牌前面打上“丹阳”的招牌,反而有不少都摇身一变,变成了“上海”、“深圳”的眼镜企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座城市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其支柱产业的相互影响,在这里一览无余。


城市的影响力可以为其产业赋予一定的光环,但这份影响力,早期的丹阳却给不了。


在眼镜城的名号打响之前,丹阳是一座在江南“隐身”的城市。虽然顶着“齐梁故里”、“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头衔,但这样的头衔在江南城市是“一抓一大把”。而在大家所关注的硬核产业方面,丹阳在产业实力一向突出的苏南地区,并不出彩。


但正如很多人提起丹阳便会想起的“丹阳精神”一般,“初心如磐”是被写进丹阳人血脉里的执拗,认定了一件事情便会排除万难,做到极致。


城市的产业影响力不够,那就抓影响力。可是,影响力该怎么抓呢?


镇江与丹阳政府合力做了几件事:


规范市场、为丹阳眼镜“正名”、注册丹阳眼镜集体商标。


回顾丹阳眼镜城的建立,我们总是容易被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吸引注意力,而实际上,最核心的改变却是一整套“规则”的重新定制。


在丹阳眼镜城相关的一段纪录片中,一位在丹阳工作多年的眼镜从业者提到:对于在丹阳从事眼镜行业的人来说,正是从那时(丹阳眼镜城的建立)起,大家有营业执照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小的“营业执照”,却意味着一整套规范的树立,丹阳眼镜产业终于不再是“野蛮生长”。


不仅如此,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当时的丹阳还专门成立了眼镜总厂和眼镜科研所,并帮助各眼镜厂一批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大专院校挂钩,培训技术骨干,联合研制开发新品种。丹阳眼镜协会也牵头每年在国内组织两次国际眼镜博览会,打开市场,不断吸引国际客商来丹阳采购。


同时丹阳还以实力强的眼镜厂为基地,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设备,形成了全县镜片、电镀、元配件生产的专业化和研制、检测中心,避四个一免了一批小企业重复设备投资,又保证了标准眼镜产品的规格质量。


在这样的氛围中,丹阳有不少眼镜厂都开始在技术和工艺创新上用心钻研,并花钱聘请国外专家驻厂指导包括树脂镜片相关技术等前沿科技,走出了一条丹阳特色的产业转型之路。


立则,提质,扩大影响力,丹阳政府的扶持对于眼镜产业的“步入正轨”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


事实上,查阅《丹阳市志》的地方特色工业卷目,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丹阳早年并不是只有眼镜产业这一条路可走,在“眼镜王国”的盛誉之下,丹阳还是“灯具之乡”化工、“木业之都”、“钻头王国”……


可以说,在眼镜之外,汽摩配件、木制品加工和五金工具等产业其实也都是丹阳的产化工业优势。


而我们现在提起丹阳,第一时间想起的却都是“丹阳眼镜”,在这个角度上,恰恰也验证了“是丹阳选择了眼镜产业”。


不过,树大招风,江苏省在“丹阳眼镜”声名鹊起之际,也有不法人士盯上了这块“金字招牌”,都想来分一杯羹。一时间,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假冒伪劣的“丹阳眼镜”,也使得丹阳眼镜的口碑一度严重下滑。


这样的局面令镇江工商局感到心痛。


如何护住这块“金字招牌”?镇江工商局将目光瞄准了“集体商标”。


但“集体商标”的申请可不容易,必须具有被当地老百姓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重要产品特征和文化特征,还要能够体现当地人文和地域特色。


当时,在国内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申请中,以县市名称命名的工业品本就很少。而丹阳又是县级市,考虑到城市影响力有限,想通过申请难度就更大了。


为了加深商标局对丹阳眼镜产业的了解,彰显丹阳眼镜之乡的内涵和特色,镇江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在准备复审补充材料时几乎天天都在往丹阳跑,哪怕再多补充一点材料也是好的。


即便如此,这一场从工商局2007年9月就开始的“丹阳眼镜”集体商标申请,仍在两年后收到了令人痛惜的答复。


2009年6月,“丹阳眼镜”集体商标的申请被驳回,驳回原因是“丹阳作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不得作为商标申请注册。”


“打击虽然不小,但我们不甘心,无论怎样一定要再努力试试。”


在时任镇江工商局商标处处长吕国平的带领下,大家仍在努力。同年7月,丹阳眼镜商会再次向商标局提出了复审。


在吕国平的回忆中,在那个高铁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他四个和工商局商标处的伙伴们都成了京沪铁路线上的常客,前一天上火车,第二天一早下了车就赶紧直奔工商总局,商量集体商标申请的事。


来来往往,反复奔波,这些都是为了能够得到复审的机会。吕国平也曾感叹:


“虽然辛苦,但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也不想留下遗憾。”


就是在这样漫长的坚持和自己为自己点亮希望的过程中,又四年时间过去了。


经过这四年的共同努力以及丹阳市政府和江苏省工商局的支持,2013江苏省年5月,“丹阳眼镜”集体商标终于得到了复审的机会。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丹阳眼镜”终于熬出了光。


2013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通过了对“丹阳眼镜”集体商标的初步审定;2014年4月20日,经过七年长跑的“丹阳眼镜”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商标,这也是当时全国工业类别中唯一的眼镜类集体商标。


现在回望丹阳眼镜的传奇,看似处处都是机缘巧合下的“天降姻缘”,实则处处都蕴藏着镇江政府与丹阳人不服输、不认输的“必然因素”。


“天道酬勤自己开路”,丹阳从来不是被眼镜选择的城市,是丹阳一批坚定地“选择”了眼镜产业并一路熬出了头。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如果六十多年前,被派往丹阳的那批知青办起的不是眼镜厂,而是其他什么厂,丹阳还会有今天这般的城市名誉吗?


我想,大概率是会的。


产业的发展的确需要一定工商局的契机与条件,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四个一人。有这样的魄力与精神在前,这座城市,做什么都不会太差。


1.《“丹阳眼镜”华丽转身的背后》,孙喜,于璐


2.《走向世界的丹阳眼镜》,王成川


3.《镇江的“丹阳眼镜”火了,背后是中国经济的缩影》,镇江风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