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屯留企业产品分类信息(屯留招聘)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屯留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日新月异,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先后荣获“全国第三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100余项市级以上荣誉,迎接了农业生产托管、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有机旱作农业、采煤沉陷区治理等多个省市现场会,创造了新经验,树立了新样板,屯留的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大大提高。


屯留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招聘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及市委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快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抓好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六个重点”,努力实现加快建设创新富裕魅力宜居平安幸福新屯留“六大目标”,奋力谱写屯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突出创新引领 打造创新屯留


——着力培育具有屯留特色的创新文化。把吸引创新人才作为屯留发展的重大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健全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培育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效应。充分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塑造一批支撑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大力强化省校合作基地建设。以12大基地为载体,深入推进省校合作。围绕乡村振类信息兴这个核心,组团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考察,就有机旱作循环农业、优势特色农产品推介、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进行深度对接,顺利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迈出了深化省校合作关键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知名高校的专家组纷至沓来,为屯留农业高质量发展、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等分工作把脉会诊、出谋划策,汇聚起全方位推进屯留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突出转型发展 打造富裕屯留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立足新能源新材料、固废利用、通用航空等六大产业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重点聚焦“六新”,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谋划推动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十四五”末,打造新装备2个十亿元级、新材料4个五亿元级、新产品6个亿元级产业集群。着力在提速发展第三产业上下功夫,让体育产业“强”起来、休闲旅游“兴”起来、现代服务业“活”起来。


——集聚转型发展新动能。精准引进项目,不断修订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完善招商图谱,通过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力争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欧冶链金山西瑞赛格千万吨废钢回收加工基地高速“成长”;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材生产、10万吨/年润滑油二期等8个投资11.48亿元的项目顺利投产;机械零部件加工、产朊假丝酵母蛋白生产技术改造等16个签约总额达39.28亿元的项目完成签约;余欣风井、30MW飞轮储能等12个总投资40.08亿元的项目开工建设……屯留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三年被山西省开发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考核为“优秀”,全市唯一。今年1至8月,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大关,税收收入完成22.8亿元,工业投资增速达25%,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均达到或超出阶段性任务目标,以优异成绩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辣椒基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荣获国家级标准化种植示范项目,2021年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成功举办“庆丰收、感党恩”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屯留区辣椒产业成果展示交流会。不断在优化调整种植布局、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实现育苗、生企业产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叫响“麟绛红辣椒”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全面推广政府搭台、协会引领、金融助力、保险护航、服务主体唱戏、群众广泛参与的“全区域覆盖、全链条服务、全要素集聚、全模式托管、全方位振兴”的农业生产托管“屯留模式”。2021年8月30日,圆满承接了全省深化农业生产托管现场推进会实地观摩。


——打造有机循环农业发展高地。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域发展有机循环农业,以20多座沼气站作为“起搏器”,加快带动发展智能温室大棚1000座,建设一批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着力打造全省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区,“上联养殖业、下企业联种植业、中联清洁能源进村入户”的有机循环农业发展“屯留模式”持续拓展深化。


突出城乡建设 打造魅力屯留


——打好“六乱”整治攻坚战。全区上下自逼加压提标准、强要求、上档次,全力建设“最干净、最美丽、最宜居”家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让“最干净”成为鲜明底色、“最美丽”成为响亮名片、“最宜居”成为突出优势,深化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成功打赢漳泽湖沿线环境整治“千人大会战”,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荣誉称号,涌现出余吾镇坪村和上村镇王庄村、小南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坚持从“面子”到“里子”、从大街到小巷、从城市到农村,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把干净做到极致、把美丽做到极致、把宜居做到极致,让麟绛大地成为独具特色的村庄花园、林荫果园、农家菜园、休闲游园、休憩乐园、漂亮公园和“看山望水忆乡愁、青山绿水富百姓”的幸福家园。


——集贤纳智推进乡村振兴。特邀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做美丽城市设计与乡村振兴高端讲座,并深入嶷山康养小镇、国考司徒桥断面、绛河沿岸、余吾古镇等地就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生态保护与河道水系治理等工作科学规划;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蔡典雄、尚庆茂、李全新三位教授深入沼气综合处理站、李高乡王公庄村、禾泽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乡村振兴、可腐烂垃圾分类及辣椒产业发展等工作把脉问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高标准规划城市建设布局。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高起点统筹城乡规划,结合撤县设区新定位,聘分请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对屯留发展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形成以百里绛河生态廊道为轴,主城区和康庄片区、渔泽片区组团发展,周边美丽乡村点缀的城乡空间布局,全力提升25万屯留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自豪感。


突出生态环保 打造宜居屯留


——全力推进全域类信息范围持续增绿。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生态修复行动,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林、经济林、景观林,用绿色覆盖每一座荒山,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力争用五年时间,绿化西部荒山荒坡1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全力抓好水生态环境治理。严厉打击非法违法排污行为,实现企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和产品零排放;系统推进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加快绛河流域生态综合修复,补齐短板,巩固成效,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集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沿河垃圾处理、河道清障清淤、水库生态保护等专项行动,打造立体生态水网和水生态景观。


——全力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稳步推进冬季清屯留洁取暖改造工程,抓好散煤清零整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突出社会治理 打造平安屯留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屯留。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下更大功夫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高依法治区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深入开展平安屯留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全面提高平安建设水平;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企业任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各类金企业产融犯罪和非法集资犯罪,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深入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打造忠诚可靠的政法队伍;创新提高基层治理能力,连续四年荣获“省级平安县(区)”。


——全力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切实加强区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基层派出所、司法所以及社区矫正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强化信访“控新治旧”,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保持社会安全稳定。


突出民生保障 打造幸福屯留


——全面推进技能培训。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继续引深“农民蓝招聘领”核桃技工培育工程,力争再培养5000人,叫响屯留“园艺技工”劳务品牌,实现一技在身、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脚下铺就。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举全区之力,抓实教育任务,提升教育内涵,培养高素质人才,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校长,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考试、全员竞聘、择优上岗,加大城乡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力度,研究推出尊师重教十大举措,逐步改善教师各方面待遇,全力打造教育强区。


——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以建设“健康屯留”为引领,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充分运用好人民医院PCR实验室、中医院住产品院楼、区乡两级医疗信息平台等载体,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深化发挥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全省第一优势,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计划。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生活品质。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旅游 文化”发展战略,依托山水优美、底蕴深厚的优势,推进旅游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完善老爷山、抗大一分校(岗上村)旧址、抗日英雄魏拯民故居等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屯留保护;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