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已延宕至第三个年头,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从2020年我国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的“三个率先”,到2021年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的“两个领先”,中国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不凡答卷。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经济发展关乎生计。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疫情相互叠加,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税收政策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考验着智慧与担当。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慎终如始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通过动态清零策略,我国实现了对疫情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以最小成本取得了最大成效,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水社保平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1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高于6%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经济总量折合约17.7万亿美元,考虑汇率升值因素,减免增量达到3万亿美元。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为25%左右,仍是世界企业经济恢复发展的最大贡献国。
可以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几个月,防住了风险,实现了较高增长、较多就业、较低物价的优化2020年组合,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彰显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餐饮消费暖意更融,电影票房超60亿元,冰雪旅游持续走热,冬奥吉祥物“一墩难求”。大疫大考面前,中国答卷的得分,不仅在亮眼的经济数字里,更在这生动的寻常烟火中。
2022年中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有进,仍要坚定守住疫情防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出更广阔的空间。为此,要坚持做好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因时因势调整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准确把握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统筹发展和安全,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更加畅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恢复进一步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日报评论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