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中国古代首都城市名称(中国古代朝代名称及其都城)

新中国定都北京,是综合考量各个因素的决定,但一个人在其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历史悠久,古都不胜枚举。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咸阳……它们莫不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历朝历代的都城所在。


如及其果把这些城市定为首都,似乎都挺够格,而这些还只是列举出来的,实际上,新中国选定首都的方案中,还远不止这几座城市。



那么,北京的前身北平,到底是如何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新中国的首都的呢?在毛主席选择定都北京的背后,是哪位“高人”的指点,坚定了主席的决心,促成定都北京?


一、


首都在古代又被称为都城、京城,是政治权力中枢之所在,还是政治和经济的双重中心。


近现代随着民族国家概念的诞生,首都又被赋予了国家主权的象征意义,在国际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国际外交辞令中,首都常被用来代指其国家,比如华盛顿便是指美国,伦敦指英国,西方国家就常以“北京”来指新中国政权。


所以,选定首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政权,它关乎着接下来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一个政权能否稳固并长期发展下去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也不例外,实际上,解放战争结束以前,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新中国的筹建事宜,新政权的首都选址问题,亦成为主席心中的头等大事。


中国的大好河山浮现在毛主席的脑海中,地图上一个个古都的名字映入主席的眼帘,那可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但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仍在,毛主席终于体会到了一次“太富裕的烦恼”,可选的城市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选它的合理理由。


例如:


西安,古称长安,它是西周和西汉的都城,更是大唐盛世的中心,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这里有数不尽的文化遗产,说不完的传奇故事。


洛阳,这座有着40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从夏朝开始,共计13个王朝在此建立都城。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交汇于洛阳,缔造了它的繁华。


南京,又称金陵城。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前半章”,整个南方都不是重心,南京亦是一个“小透明”,名声不显。但朝代是随着南方的开发,水路条件便利的金陵城成为一座望城。


多少英雄豪杰从这里起家,无数个传奇故事的序幕从这里拉开。金陵城一跃成为汉民族抵御外敌的中流砥柱,史学家将它称为汉民族复兴之地。


孙中山先生亦对南京赞誉有加,说它“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之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而南京最后的确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首都。


除西安、洛阳和南京以外,中国还有数不尽的城市,比如十大古都、百座古城,它们都是钟毓一处之地,似乎都可以作为新中国国都的备选方案。


毛主席喜欢研究历史,博学中国多闻,对于这些古城璀璨的过去自然都是知晓的。但主席又不拘泥于历史当中,作为即将诞生的新政权的领袖,毛主席的视野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


城市的历史底蕴很重要,但新中国不是唐宋元明清后又一个新朝代,它是开天辟地的新政权。所以国都的选址,不能仅从历史继承性和文化角度去考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助于稳固新生政权。


而如果要从这一点来考量,洛阳、西安等一众古都就不见得再是最合适的国都选址了。


毛主席一开始最青睐的,是两座城市:哈尔滨北平


二、


许多人可能知道毛主席对北平的钟意名称,而不知道主席其实对哈尔滨同样是青睐有加城市。


与西安等古都相比,哈尔滨显得“太过年轻”,如果说后来的东北是新中国的“长子”,那么哈尔滨就是“掌上明珠”。



当时都城哈尔滨的经济发展迅速,也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工业和商业城市。


抗日战争晚期,东北抗日联军打败了盘踞于此的日本侵略者,哈尔滨,这个被迫与祖国母亲分离数十年的“游子”,终于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当中。


毛主席对于哈尔滨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它对于我党有着重要的意义。哈尔滨是我党在东北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是我党掌握的首批工业城市,同时也是东北解放军长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强大的工业实力,为东北解放军取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和支撑。


同时,哈尔滨距离红色苏联很近,它背靠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可以接收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援,并中国加深与苏联的合作。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对于哈尔滨很重视,党中央还一度有着迁往哈尔滨的计划,只是限于战争形势的变化最终搁置了。


从地理位置上讲,哈尔滨位于东北,背靠苏联,接近海岸线,便于发展经济;从经济基础来说,哈尔滨有着当时最好的工业基础设施,而且资源丰富;而在政治角度上,哈尔滨一直是东北局的中心,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


这些便是主席一开始青睐哈尔滨的缘由。



而中共中央对哈尔滨的一系列规划,则证明了中央领导人一开始确实是把它作为国都选址之一对待的。


1946年,哈尔古代滨被确立为哈尔滨特别市,由东北政委会直接管辖。


1948年,中共中央提出召开新政协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事宜。在这个时候古代,新中国的首都还未确立,新政协的举行地点,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宣布了新中国的首都。


毛主席本来设想在哈尔滨举行这次新政协会议,他在给政协代表的邀请信中表示,新政协会议,“提议在哈尔滨举行”


如此说来,哈尔滨似乎有望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那么,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导致新政协会议的举办地点换成了北平,首都也变成了北京了呢?


三、


其实,新政治协商会议变更到北平举行,不是一个突然事件,许多蛛丝马迹都证明了,毛主席最钟意的城市,还是北京的前身,北平。


主席对哈尔滨很重视,但他对于北平的重视还要在哈尔滨之上。之所以选择到哈尔滨举办新政协会议,是因为当时的华北地区还在国民党的手中。


我党提出要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时,解放战争的形势还未完全明朗,三大战役还未爆发,国民党还占据着半壁江山,坐拥数百万大军。



饶是毛主席对局势一向判断极其准确,却也没有摸准解放战争胜利的时间。主席认为国民党统治中国数十年,基础牢靠,其背后有美国的主持,想要打败它还是要费些时日的。


中共中央提出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时间是1948年4月底,这正是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的时期。为了保障与会者的城市安全,确保会议顺利举办,主席这才敲定了哈尔滨。


意想不到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这个纸老虎还真是一戳就破,接连几仗,丢城失地,打得狼狈万分。


毛主席重新研判形势,决定于华北和东北发动大型战役,争取解放东北和华北全境。如果战事焦灼,就按照既定计划于哈尔滨召开新政协会议,如果战事顺利,则转入“华北某一大城市”举行。


随着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战争的胜利天平完全转向我军。此时形势已经十分明朗,解放东北和华北全境只是时间问题,敌人不再具有造成威胁的能力,新政治协商会议自然也不必远渡哈尔滨举行了。


既然不选哈尔滨,主席心中的最佳选择就变成了北平。只是这一次的选择与确立新中国的首都有关,事关重要,主席一时间也拿不准主意。


到底是北平,还是其他城市呢?主席陷入深深地思考当中。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到来,坚定了主席就选北平的想法。而这个人,就是时任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


王稼祥是我党的革命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城市管理人才。王稼祥年轻的时候有苏联留学的经历,在那几年,他遍览莫斯科的高楼大厦,也走遍了那里的大街小巷。


王稼祥在大学里学习了都城先进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具有丰富的经验,他在首都选址和城市建设领域是一位专家。


除此以外,王稼祥还是毛主席的好战友,好帮手。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在关乎全党全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稼祥站在了毛泽东这一边,并与毛泽东和周恩来组建中央军事指挥小组。



王稼祥协助毛泽东和周恩来,三人一起把党和军队从绝望中挽救了出来,他的贡献是巨大的。毛主席后来曾多次公开称赞王稼祥,说他在遵义会议上的那一票,是“关键的一票”。


所以,毛主席很信任王稼祥,也相信他能够在定都问题上提出好的建议。


四、


1949年初,王稼祥夫妇看望毛主席。主席一听说是王稼祥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他一直想与人谈谈定都的事情,王稼祥的到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主席思考大事时有个习惯,那就是抽烟,这一次他拿出了一直不舍得抽的烟,先是递给王稼祥,然后自己也点了一根。


主席首都和王稼祥就战事聊了一会儿,然后他抽了一口烟,沉思了一下,向王稼祥问道:“我们很快就要取得全国胜利了。政府定都在何处?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把京城定在西安、开封、南京、北平。我们定在哪里呢?中央还没有确定的方案,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王稼祥作为城市工作部部长,心中早就想过定都的事宜,只是他没有想到主席竟然会先问他。他将自己的想法向主席说出:“是不是定在北平?”


毛主席一听王稼祥也赞同定都北平,与自己不谋而合,心中很高兴,他笑着说道:“说说你的想法。”


王稼祥关于定都思考良多,主席这一问,便打开了他的话匣子,他侃侃而谈,详细说明自己支持定都北平的理由。


王稼祥先是论证了自己为何不选那些古都。


首先是国民政府现在选定的南京,作为孙中山推崇备至的城市,南京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毋庸置疑,但它位于东南沿海太近。



从国际形势来看,美国想要扼杀新中国政权的野心,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彼时蒋介石还未退守台湾,但美国的海军早就在东南沿海一带虎视眈眈。所以从安全的角度及其,不能选南京作国都。


其次是西安,此时已不是隋唐时代,经济中心早就从西北部转移到了东部。西安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所以也不适合定都于此。


最后是诸如洛阳、开封等中原古城,近代以降,中原地区的经济比较落后,而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以外,黄河的水患还是个巨大的安全威胁。所以,也不能定都在这里。


至于哈尔滨,尽管它有着上文介绍的种种优势,但它冬天天气寒冷,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冬季不利于开展工作。而且哈尔滨位于关外,和关内距离太远,如果定都于此,只能遥控管理全国,存在隐患。


所以哈尔滨只能是迫不得已的备用选项,而不是最合适的国都选址。


说朝代完,王稼祥开始论证建都在北平的合理性。


经济上,北平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比较好,有助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政治上,北平同样具有哈尔滨的优势,那就是北靠苏联,北方没有战争之忧,就算发生不测,还有外蒙古作为缓冲带;


军事上,北平虽然离海较近,但渤海是内海,有两个半岛拱卫,战略安全度很高。


文化上,北平同样是古都,还是明清两代的都城,明清是距今最近的两个朝代,所以老百姓对于北平作为都城的认同感很高。选定北平作为都城,人民群众容易接受。


王稼祥一番有理有据的论证,说到毛主席心坎里了,能想到这些也确实是高瞻远瞩。当时新中国还未建立,美帝国主义联合国民党,意图绞杀中国共产党政权。



毛主席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一直想要定都北平,以背靠苏联,巩固新生政权,保卫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


王稼祥这个“高人”的一番话,则坚定了主席定都北平的决心,主席对王稼祥说道:“稼祥,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正合我意。”


这次对话还坚定了主席和平解放北平的信心,他已有定都北平的想法,自然不能再在北平大打出手,否则北平沦为一片废墟,又如何建都?


在我党的不懈努力下,北平迎来和平解放。这不仅为接下来定都北平打好了基础,也避免了人民群众流血牺牲,是大功一件。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向全党和社会各界宣告,新中国将定都北平。在政协会议上,与会的各界代表一致认可定都北平,但代表们认为还是要“改一个字”。


毛主席最后拍板,北平改为“北京”。自此,北平首都迎来北京时代,而这一步也确实高明。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于北京隆重举行。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自此,北京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座城市,成为新中国国家主权的象征。


笔者说: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北京的经济优势不再唯一。华北地区的环境在前些年不断恶化,导致北京雾霾频发。


所以,很多人认为当初把首都选在北京是错误的。


但笔者认为,分析历史上的事件,一定要结合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选定北京作为首都,是当时新中国面临美帝国主义联合绞杀的严峻国际形势下,所作的必行之举。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政权需要一个安稳的发展环境,而接近苏联的北京,则提供了安全保障。


事实证明,王稼祥当时未选南京的顾虑确实成真。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联合美国,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举行开国大典时,蒋介石就想出动战机轰炸北京,但由于航程太远,他们的战机没有能力往返,只得作罢。


所以,切不能只名称看到北京作为首都的“不好”,就否认当初建都北京所带来的诸多益处。


王稼祥建议毛主席建都北京,这一步走得确实高明。而新中国最终定都北京,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的综合考量,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所做的最合适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