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营”“营”“营”!“营”的故事比“营”多#新乡头条#
文, 杨杨
在新乡,有很多以“营”字命名的村庄,比如新乡县境内:七里营、大召营、秦村营等,现属于新乡市的臧营、马小营、八里营等...... 如今,新乡有18个带“营”字的村庄,东西一条线,南北一条线,排成一个十字形。直到现在新乡还流传着:“新乡一溜十八营”的佳话。
为什么这些村名都带个“营”字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岳飞(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 )抗金时在新乡扎营的十八个地方,乡亲们怀念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所以就在岳飞扎营的十八个村庄名字后边添上一个“营”字。真是这样的吗?
牧野广场 摄影:原帅
新乡一溜十八营
北宋末年,金兀术率兵侵犯中原,30万金兵横冲直闯一直杀到新乡,并在新乡城内安了营。下一步筹划渡黄河,直取宋朝都城汴京。
抗金名将岳飞虽出身贫寒,但自幼有气节和抱负。听说金兀术欲渡黄河,直取汴京,岳飞非常气愤,便带领岳家军抢先渡过黄河,直奔新乡,在金兵的眼皮底下,扎下18个营盘,像铜墙铁壁一样,构成了一道阻击金兵南渡黄河的强大防线。
那时,岳飞亲临前线驻扎在南门外的臧营(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 ),大将王贵驻扎在孟营,先锋牛皋驻扎在马小营。
岳飞在新乡13年,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在新乡打败金兵后,乡亲们怀念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就在岳公示飞扎营的18个村庄名字后边添上一个“营”字,只要一说村名,就知道是岳飞当年扎营的地方。
直到现在还流传着“小冀到新乡,一溜十八营”的佳话。不过,新乡市地名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人们在热爱一位英雄人物时,往往将美好的事物堆积到他的身上!关于“ 新乡十八营" 的官方记载,则还有着另外一番说法。
臧营桥夜景 摄影:栗军海
屯田养兵话诸营
新乡地名里所谓营,一般指屯营与扎营。是军政融合的产物,是战争的遗迹,也是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式。清代以前,新乡的屯营“皆为宁山卫屯田所也”!
元明以前的屯营,即为将部队(兵)按一定的编制分散到空旷闲置的地区,进行开荒种田,寓兵于农。久而久之,逐步形成村庄,并以官兵的姓氏命名村名,如刘庄营、沈家营、金家营、唐家营(唐庄)等。也有在原来的村庄耕种农田,因兵屯田的,也称百耕营、宋丰营、七里营、嘉平营等。也有历史上有名战事或名人带兵扎营命名的村名,如东王岳营、西王岳营等。
新乡北依太行(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 ),南临黄河,土地肥沃。春秋战国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元末明初,新乡一带兵荒马乱,灾荒不断,人口骤减,大部分土地荒芜。
当时明洪武帝大量迁民或屯兵,移民安居乐业,部队卖掉兵器置地耕种,逐渐呈现出繁店荣景象,新乡人口随之猛增。建制区划为乡、社、营等。其中营主要有:块村营、西元丰营、东元丰营、水南营、嘉平营、大赵营、沈家营、八里营、金家营、西王岳营、东王岳营、刘家营、文家营、任家营、西北耕营、东北耕营、宋丰营、秦村营、七里营等十九个营。
【新乡“营”的变迁历程】
上下滑动屏幕查看详情
到明正德元年(1506信息年),新乡屯营(区划)变为东王岳营、西王岳营、嘉平营、东北耕营、西北耕营、宋丰营、七里营、块村营、秦村营等九营。
清康熙年间,新乡屯营(区划)变更为:东王岳营、西王岳营、嘉平营、东北耕营、西北耕营、七里营、宋佛营、秦村营、块村营、刘庄营、八里营、沈家营、陈杏营、大召营、水南营、大家店营、东元丰营、西元丰营十八营。
乾隆七年(1742年),新乡屯营(区划)又变为:块村营、西元丰营、东元丰营、水南营、店后营、大赵营、沈家营、八里营、金家营、孟家营、臧家营、马小营、刘家营、文家营、任家营、西北耕营、百耕营、宋佛营、秦村营、七里营等二十营。
直至抗日战争时,境内屯营有:块村营、水南营、店后营、大召营、沈家营、八里营、金家营、唐家营、孟家营、臧营、马小营、刘庄营、文营、任小营、东营、西营、秦村营、七里营等十八营。
而今带“营”通名的村庄有:块村营、水南营、店后营、大召营、沈小营、八里营、金家营、孟营、臧营、东马小营、西马小营、刘庄营、文营、任小营、东营、西营、秦村营、七里营等十八个(营)村。
如块村营、店后营、大召营、文营、东营、西营、任小营、秦村营等都是明初的百户侯或千总各姓氏奉旨到此扎营屯田。
又如刘庄营、沈小营、金家营、马小营等都是以当时当兵的姓氏来命村名的。再如七里营因距八柳渡和小冀各七里,所以才名为七里店。五代汉乾祐三年(950年)“慕容彦超大军屯七里店”即此。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3年)辽将肖银宗部曾黄村在此扎营,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部渡河后王彦,留王贵守八柳渡,在此也扎过营。
八里营因距县城八里,军队在此扎营屯田称之八里营。
只有臧营、孟营、水南营等,时为岳飞攻打县城(金兵)在此地扎的营盘。
臧、孟二营三里长席
正如历史传记里的一个名字代表着这个人“跌宕的一生”,一个地名背后,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故事。当然,新乡的这“十八营”也有专属“典故”。
臧营与孟营在宋、明期间称东王岳营和西王岳营。这其公示中的原因,得从岳飞抗金说起。话说,岳飞在收复新乡的战斗中,打了胜仗,百姓们喜气洋洋,争先恐后地来到岳家军驻地。
岳飞扎营驻军在新乡县城南一千米的东西王岳营(一是以王彦、岳飞二人的姓命名。因当时王彦是统帅,岳飞是先锋,故王在前、飞在后,合名王岳营;二是岳飞后王彦来做了抗金元帅,死后又被追封忠武王,人们心中敬佩的是岳飞,王岳就是指岳忠武王即岳飞,所以王岳营也当作岳飞兵营解释。)即后来的臧孟二营。当时两个村的乡亲们像过年一样,在村里支起大锅,杀猪宰羊慰劳岳家军,岳飞婉言谢绝,乡亲们好说歹说要慰劳,岳飞见盛情难却,就请两个村的男女老少与岳家军共餐。
岳飞吩咐将士,在两村中间,从东到西铺上苇席,把岳家军的饭菜都端上来和乡亲们送来的吃食在一起,军民席地而坐,整整摆了三里(1500米)长的大席。岳飞带领将士一一敬酒端菜,同饮庆功酒,军敬民,民爱军,直到天黑还没散席。
岳家军和乡亲们正沉浸在胜利的欢乐中,西王岳营村里响起了阵阵咚咚的鼓声,鼓声动听悦耳雄壮威武,一群青年小伙排着队,擂着牛皮鼓来到三里长席,向岳家军献鼓。
孟营村民间活动 图源:新乡广播电视台
原来,西王岳营村里,有一家世代做鼓的李鼓匠,四周各县都用他做的鼓,李鼓匠做鼓名声早就在外。金兵占领新乡后,杀人放火,日夜不宁,李鼓匠罢了鼓行。岳家军打败了金兵,为乡亲恢复了家园,李鼓匠一高兴,全家老少连明赶夜做了百面牛皮大鼓送给岳家军,这会儿是来献鼓的,咚咚咚,鼓声震撼了夜空,给三里长席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岳家军和乡亲们的心连在一起,岳飞激动万分刷刷地写一首诗,从此,孟营就出名了。至今流传“推车下孟营小发古(贩鼓)”和“三里长席军民一心”的佳话。
故事:七里营&八里营
再来说说“七里营和八里营”的故事。现在属于新乡市卫滨区的北京八里营和新乡县七里营,在数百年前,都只是两个小村庄,可如今却在新乡境内家喻户晓,就是因为两个村庄间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
在说故事之前,先讲讲七里营和八里营村名的由来吧。
七里营
相传唐代,七里营因距小冀、八柳渡各七里而得名。五代时期(公元950年)名为七里店。根据相关姓氏族谱记载,宋朝有吕姓在此居住,因有两棵大杨树,附近有集市,亦称双杨集。夏、宋、包、董姓于明洪武末永乐初先后奉旨到此屯田,原七里店改名为七里营,沿用至今。
八里营
相传后汉时期,新乡怎么样市郊一带(含八里营村)属获嘉县,获嘉县县侯冯石在此设卡,以保护其附近的府邸“冯石城”。因八里营村村址位于“冯石城”(俗称南古城)北约2里地,故定村名为北固村,也就是八里营村的前身。据村志介绍,自南宋以来,中原地区战事不断,营盘星罗棋布,因八里营村村址处曾扎过营盘,又距新乡县县衙8华里,为此明朝万历年间,村名改为八里营。
据说几百年前的一天,新乡县县令召唤两个衙役,分别去七里营和八里营办差。县令委派一个二十多岁身强力壮的年轻黄村衙役去七里营,委派一个五十多岁老年衙役去八里营。俩人分别接过县令签发的公文,出得县衙,并肩向城西门走去。
年轻的衙役心想,我年纪轻轻去七里营,而让老人去八里营,来回多走两里路,这有点不太合情理。不论谁去哪里,只要把公文送到地方就行。于是就向老年衙役建议两人换换送公文的地方。
老年衙役一听,觉得年轻衙役说的在理,就答应下来。俩人很快交换过手中的公文。出得西门(当时的县衙在现在新乡市),分别向西南的七里营和向西工商面的八里营方向走去。
对于年轻工商的衙役来说,八里地只是小菜一碟。很快就到了八里营,办完了公文交接手续。来回用了不到一个时辰(古时计时方法信息,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就圆满完成了任务,回到县衙,向县令交差。
八里营新村 摄影:张燕
县令感到很纳闷,就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年轻衙役高傲地说,七八里地算个啥,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县令说,我不是派你去七里营吗?年轻的衙役答道,比七里还多走了一里,我是去八里营送公文回来了。随后就将和老衙役交换公文一事如实的讲了。县令听后,大呼,差也北京!差也!
年老的衙役向七里营方向,走了一个时辰,仍不见七里营的影子。向附近老乡打听,说七里营还在前面。老衙役心里直犯嘀咕,这七里营咋恁远?
七里营店刘庄新村 供图:中共新乡县委宣传部
又走了一个多时辰,才隐约看到七里营村庄的轮廓。赶到七里营村,把公文交给里正,办完交接手续,紧走慢走,直到晚上才回到县衙,县衙公干人员都早已下班回家。
第二天上午,老衙役赶忙到县衙向县令交差。县令说,你贪图少走两里路,这下子可好,多走了八九十里。
八里营到县城是八里,一点不错。而七里营,是距新乡县小冀七里地,距县城有四五十里。老衙役大呼,上当!上当!年轻衙役也大喊冤枉!从此,七里营和八里营,两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在新乡路人皆知。
大召营的故事
大召营初为大赵营,距新乡市中心西10千米。唐代时期,已发现此处有村民在此居住,至宋朝时期,此处分为3个较小的村庄,分别是:大赵庄、小殷庄和小时庄。
1427年,延安卫百户侯姜本从奉命从延安卫调往直隶宁山卫前所,由此可以看出,姜姓人家属于军户移民,明代的卫所兵是世袭,子孙世世代代当兵,战争时期打仗,和平时期屯田,明代在河南境内屯田的宁山卫范围覆盖新乡县及周边几个县。
由于屯田的原因,将大赵庄、小殷庄和小时庄合并成立中耕营,称为大赵庄耕营,后来渐渐简称为大召营,一直沿用至今。
位于大召营的王金岭(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 )故居
该村在清末民初出了一位“民国海瑞”,他叫郭仲隗香烟(点击蓝字进入链接查看详情 )(1887~1959年),于1908年参加同盟会,曾先后两次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
新乡十八营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逐一列举估计要写一本书吧!
结 语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印记,是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往往孕育着一个历史故事、一种文化传说、一份抹不掉的乡音记忆;地名还是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地理标志和生动写照。历史传说、山川景物、文化印记,都增加了地名的文化内涵。
一个地名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它经历过什么,它有何与众不同,它养活了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凭借这怎么样些地名,就能勾起对历史的记忆,而寻觅其踪迹!
摄影:原帅
新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可以说每个香烟地名都有一个故事,地名的由来和寓意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历史变迁和城镇化发展,一些能够代表新乡历史文化的地名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相约新乡》将慢慢为您讲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