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霍宏伟演讲地点:河南洛阳博物馆演讲时间:2019年4月
隋唐洛阳城遗址平面实测图。资料图片
洛阳白居易宅院遗址出土唐代瓷器与石器。资料图片
斯人已去,诗作长存
唐太和七年(833年),由于白居易的文坛老友相继离平面设计世,让诗人深感寂寞,扪心《自问》:
依仁台废悲风晚,履信池荒宿草春。(自注云:“晦叔亭台在依仁,微之池馆在履信。”)自问老身骑马出,洛阳城里觅何人。
并失鹓鸾侣,空留麋鹿身。只应嵩洛下,长作独游人。长夜君先去,残年我几何熙。秋风满衫泪,泉下故人多。(《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贞元
这里的“晦叔”即崔玄亮,其宅位于洛南依仁坊,西邻白居易住的履道坊;“微之”即元稹,宅第在履信坊,南邻履道坊。两位名士均为白居易的好友,两处宅院因主人的逝去而逐渐衰落,令白公极为伤感,以至于发出“洛阳城里觅何人”工作室的感叹。
白居易在洛阳期间,创作诗歌达到800首以上。唐开成三年(838年),67岁的白乐天自撰《醉吟先生传南宁》:“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创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装饰陶、谢诗数卷。舁竿左右悬双酒壶,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其间日赋诗约千余首,岁酿酒约数百斛。”唐开成五年(840年),白乐天将自己在洛所写诗歌合集入藏龙门香山寺,并在《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中说:“《白氏洛中集》者,乐天在洛所著书也。大和三年春,乐天始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及兹十有二年矣。其间,赋格律诗凡八百首,合为十卷,今纳于龙门香工作室山寺经藏堂。”
唐会昌六年(846年),白居南宁易卒于履道坊家中,葬于龙门东山琵琶峰。后来,白贞元氏宅第变成了佛寺,东都、江州父老还为其立祠。
李唐以降,五代时期的梁、唐、晋三朝皆以洛阳为都。期间战事不断,对城市造成较大破坏。北宋时期,洛阳作为太祖赵匡胤的老家,他屡次欲迁都创艺于洛,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后将洛阳定为西京,因袭南宁市隋唐旧城,城市面貌有所改观。后在金与南拾宋的战争中,洛阳城在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发展之后遭到灭顶之灾。从此之后,洛阳的政治地位急剧下降,金代为了有利于军事防守,将洛阳城垣范围大大收缩,修筑中京城,主要包括隋唐东都的东城和洛北里坊区的一小部分。元、明、清三代亦用该城,这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洛阳老城。老城平面形南宁市制大致呈方形,面积2.25平方公里,约占隋唐东都城面积的1/21。
今天身居闹市的拾老城十字街,沿袭着深埋于地下的隋唐街道遗痕。在老城区的考古工地,还能发掘出隋唐时期的建筑基址、夯土城墙、灰坑、烧窑;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偶尔还能拾到残断的唐砖宋瓦、粗陶细瓷。
元末明初,履道坊一带成为耕种庄稼的农田,白氏故居的许多重要遗迹遭到严重损毁。在白居易宅院遗址西南隅,发掘出两座元末明初的石灰窑,在两窑的底部及窑门处,出土许多残碎的青石块,其中一些经过加工的柱石及碑刻残块,上面刻有文字。由此平面设计推断,元末明初之际,宋人所说寺中存者熙尚多的乐天石刻,可能被作为烧石灰的原料,遭到了彻底破坏。
白居易在隋唐洛阳城留下的踪迹也随着隋唐洛阳城的起起伏伏而经历波折。然而,现实中的那座隋唐洛阳城虽然损毁,白居易诗作中的这座隋唐洛阳城,依旧保留着千年前的气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隋唐洛阳城空间装饰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8BKG031〕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6日10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