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2022年银行理财)



听到郭主席披露防化重大金融风险的介绍,令人颇为振奋:让银行保险监管机构工作人员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感到欣慰,也让银行保险机构为自己坚守经营底线、主动配合监管、大胆进行业务拓展与创新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尤为重要的是让各级政府、各界民众对中国金融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更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充满憧憬。


或许有人会说,郭主席的介绍还只是笼统的信息,我国防化重大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还是抱有很多的疑惑。作为一个长期在金融监管机构工作的人员,亲身经历并参与过很多的监管工作,对我国防化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深有体会与感想。从近几年金融业发展与金融监管的现实看,防化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影子银行基本得到拆解,非标业务得以并表,消除了风险隐患。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通常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和期限等风险因素进行转换,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这是近十多年来银行机构高速扩张形成的恶果,不少银行机构已到失控地步,其形成的风险金融机构也是越来越大,成了令监管部头痛的大问题。对此,金融监管部门顺势而为,加大了监管力度,从2017年掀起了监管风暴,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银行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等十大重点风险进行了监管;同时对同业业务多层嵌套、实行底层资产严格穿透等进行业务了重点监管。2017年12月22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对银信类业务进行规范,使通道业务消失,禁止了抽屉协议,理财非标受到重创;2018年1月14日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强调突出“违反宏观调控政策”、“公司治理不健全”及“影子银资产管理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三个整治重点。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对金融2022年机构资管产品进行了定义和推出了相关监管要求,2年过渡期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通过上述监管措施,从2017年到2021年,五年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25万亿元,过去两年就压减11.5万亿元,目前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大约29万亿元,风险银行完全可在掌控范围,消除了金融监管后顾之忧。



房地产信贷规模得到控制,金融风险逐步缩小。随着近二十年房地产业高歌猛进,银行房地产信贷也是突飞猛进,过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了房地产业以及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既加速了房地产业快速扩张,也不断推高了房价,同样也为房产投资投机者大开了方便之门。近几年,监管部门先后采取了过硬的监管措施,构建了房地产信贷长效调控机制,加大了对房地产信贷的调控力度。2020年8月,关于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针对房地产企业提出的监管指标,即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也即监管“三道红线”;2021年初,央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通知》,设立房地产贷款两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房地产贷款比例,大型银行不超过40%,中型银行27.5%,小型银行22.5%,县级农村合作医疗机构17.2%,村镇银行12.5%。第二条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比例,大型银行不超过32.5%,中型银行不超过20%,小型银行不超过17.5%,县级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医疗机构不超过12.5%,村镇银行不超过7.5%。“三道红线”后和“两道红线”无疑是对房地产项目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计划等债权融资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如果说“三道红线”是用于控制“资金需求端”,那“两道红线”则是通过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控制购房者的房贷来收紧“资金供给端”,供给端的收紧直接影响到房企加杠杆的能力。正是在这些过硬的监管措施之下,房地产业信贷以及个人按揭贷款逐步回落,据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21年末,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2.17 万亿元,占总贷款规模的27.07%,占比与前几年相对呈下降态势,房地产信贷风险也得到了控制,目前房地产业扩张的脚步放缓,房价也有所回落,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金融市场秩序回归稳定,银行保险机构抗风险能力提高。由于多种历史原因,我国金融机构经历了一段快速扩张、盲目加杠杆的膨胀时期,乱集资、乱设机构、乱办金融业务问题一度十分严重。2017年初以来,银行业保险业坚决清理整顿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活动,金融生态逐步好转,银行保险领域的野蛮生长现象得到遏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占总资产比重已回升至53.9%,空转资金明显减少,经营活动更趋正常。保险业总收入结构调整优化,短期产品大幅压缩,保险保障功能不断增强。目前,各类银行保险业务纳入法治化轨道,实现理性、有序、合规发展。尤其,经过两年努力,各种金融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据银保监会披露,由于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加强,从201规范7年开始颁布了系列监管规章或法规,比如银监会、公安部、工信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委联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2019年9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等等,将互联网P2P平台进行了全面整治和规范,促使了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未兑付的借贷余额压降到了4900亿元,消除了最令头痛的、最令人担忧的互联网金融隐患。同时,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为民众挽回了巨大的资金损失,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进一步提高。总之,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和非法金融活动得到了有效治理,金融风险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金融安全稳定得到了有效维护,金融风险从发散状态转向了收敛状态,并得到基本遏制、转变了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


最为重要的是,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压降成效明显,据银保监披露的数据,银行金融机构五年时间内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最近两年处置了6万多亿元。截止2021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3%,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贷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款损失准备余额为5.6万资产管理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42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6.91%,较上理财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3.40%,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13%,较上季末上升0.33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35%,较上季末上升0.23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8%,较上季末上升0.12个百分点;指导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3为145.30%,较上季末上升3.08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为60.32%,较上季末上升1.69个百分点;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05%,较上季末上升0.36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截至2021年末,179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0%,风险总体可控。



金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基本得到遏制,扫清了监管障碍。过去监管部门鼓励金融创新,对一些互联网平台开展的金融业务,没有纳入有效监管范围,这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呈现了不受约束的野蛮式扩张,出现了金融创新的“裸奔”状态,形成了金融监管的空白和缺位,出现了“尾大不掉”现象,对于金融监管部门拟实施的金融监管采取抵制甚至是威胁的态度,给正常的金融监管权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正是这样,一些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自身科技手段掌握的数据信息“占山为王”,强行收取各种“买路费”,形成了垄断金融态势,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的,这样既加大了金融消费者比如企业和贷款人的负担,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巨大障碍。比如据银保监会官员披露,大型互联网平台向金融机构收取银行导客引流费或者信指导息服务费,推高了融资成本,在有的案例里面大型互联网平台导客引流费或者信息服务费大概是6%、7%,实际上银行的贷款利率是4%、5%,整个实体经济和企业的融资成本里面,大型互联网平台占了很大一块。这样无论如何都加大了企业经营成本,使企业融资贵的顽疾只会越来越严重。


对此,金融监管部门绝不心慈手软,排除各种阻力,大胆开刀,央行、银保监会、规范证监会和国家外汇局对蚂蚁金服等14家互联网平台金融领域的1000多个问题,要求他们进行整改,目前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一半左右已经落地了,相信监管制度很快就会出台,这些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金融行为也即将纳入有效监管范围,公平、开放、高效率、普惠式的互联网金融竞争格局即将形成,金融业也将不断走向生态化。


同时,向金融领域资本无序扩张开始动“大手术”,消除金融意见业运行不当干预。之前由于银行股份制改造,吸引产业资本参与到股改之中,一些产业资本成了银行机构的大股东,但由于2022年对大股东相应监管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隔离墙”,更没有设置“红绿灯”和“禁区”,让一些不良股东大钻监管空子,比如我国金融业在高速增长阶段吸引了各类资本进入,产业资本参股特别是控股金融机构后,出现违规关联行为,盲目加杠杆,把银行当成“提款机”意在掏空银行资本,这就有可能使商业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极大地滋长了金融扩张的肆虐性、盲目性和混乱性,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推升了我国金融风险,更对我国金融业风险的聚集与扩大产生了极大的推动效应。这种情况,也已引起金融监管当局的重视,掀起了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风暴,做出了坚决遏制产业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筑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防火墙等重大战略决策,设置了资本运行“红绿灯”和“禁区”。目前已常态化开展了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稳妥有序地清退了高风险机构违规股东股权,重点打击了恶意掏空金融机构的违法股东,先后公开4批违法违规股东。理财同时,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强调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前提下进行,意见关于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依法将互联网平台金融业务全面纳入监管;强化金融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范持牌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公司业务合作,维护市场秩序。相信,通过这些有力的监管举措,一定能遏制产业资本无序扩张,也一定能对资本的任性行为进行有效约束,让资本运行在合法、健康轨道上。


除此之外,金融监管部门坚定不移地推进强监督强监管,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惩治金融腐败和防控金融风险,严查金融领域各种乱象背后的腐败问题。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完善债券市场法制,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基本规则,推动加快金融稳定和衍生品立法进程,明确衍生品管理“统一规则”。2021年银保监会修订出台部门规章14部、规范性文件44件。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全年处罚银行保险机构387业务0家次,处罚责任人员6005人次,罚没款合计27亿元,增强了监管震慑力,银行金融机构自觉守法合规经营意识增强,整个金融业生态已形成,银行保险业正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方向迈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