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
南京市区(2020年9月4日摄) 李博摄/本刊
赓续文脉激发活力 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
《瞭望》:今年是南京获批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奋进新征程,拥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如何更好发挥文化的力量?
韩立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一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路子,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把时代精神、人的需求融入文化强市建设全过程,努力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南京现代化建设最显著的标识。
作为英雄之城,我们将用红色文化凝聚人。全市现存红色遗迹160多处,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的苦难和辉煌。我们将统筹做好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文章,让红色资源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让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奋斗之路。
作为六朝古都,我们将用历史文化熏陶人。在南京城市演进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先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将深化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有机更新,抓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
作为博爱之城,我们将用开放文化感染人。包容温暖每个人,是南京独特的城市气质。我们将传承和放大这种宝贵气质,弘扬“诚朴笃行、正义互助”的城市品格,让这座城市更加包容、更有温度。
作为文学之都,我们将用创新文化吸引人。南京现有文化企业3.3万家,92个文化产业载体遍布全城。我们将持续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产业,放大世界文学之都等品牌效应,用南京实践阐释中国理念、用南京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南京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瞭望》:南京为何提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
韩立明:有着深厚历史积淀、悠久文化传承、光荣革命传统的南京,从来都是一座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城市。去年召开的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目前,南京的人均GDP、研发投入强度、人均期望寿命等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完全能够也应该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典范。
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我们有一个完整架构和内在脉络。“十四五”是起步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进一步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展望2035年,全市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建成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交融、古都风韵与时代风尚辉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样板。再经过15年的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范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现代化典范城市,不仅要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彰显南京的个性特征,更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立足“城市管家、施工队长、南京工匠”定位,把规划图变成作业图、把计划表变成计时器,以“满格动力”和“充沛精神”,推动“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现代化图景加快变为生动现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