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周毅(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主任)

凤凰县山江镇雄龙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陈昊 摄


自治州州委办扶贫联系村夯卡村的建档立卡户“挪穷窝”,住进了漂亮的苗族风情小院。陈昊 摄


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政府研究室驻雄龙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唐德安、队员周毅与村党支书吴斐在玉竹基地查看玉竹长势。


陈昊 摄


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家家住上了小洋楼。


陈昊 摄


凤凰县第一个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舒家塘村新貌。 陈昊 摄


彭宁 麻正规


曾经,凤凰古城享有中国最美两座小城之一的美誉;如今,则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盛名。凤凰古城,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景区之一。然而,出乎许多游人意料的是,凤凰县却是国家级贫困县。


凤凰的干部和百姓却不甘贫困,近年来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十项工程”为抓手,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年,全县31个村、17238人实现脱贫。


古城之外的村庄与田野,生机盎然,特别是新修的易地扶贫搬迁房,古色古香、宽敞整洁……精准扶贫带来的活力与变化,让凤凰古城之外的景物都呈现出了新气象。


果林中的村庄


从凤凰古城到廖家桥镇菖蒲塘村,7公里路程,开车不到10分钟。


从民谣传唱为“有女莫嫁菖蒲塘,塘上只长菖蒲草”的穷村寨,到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先进示范村,菖蒲塘村用了30多年的时间。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考察,来到菖蒲塘村,称赞村里水果“口感好,高附加值”,并勉励大家“好好干,有奔头”!


“从试种西瓜、扫把草、葫芦,到如今全村果园遍地,村庄都在果园里,还得到习总书记的认可与鼓励,我们菖蒲塘,终于不是只长菖蒲草的穷村子了。”8月20日,站在村道旁的一块坡地里,66岁的原村支书王安全,笑得自信、自豪。


他身后这块坡地是一块柚子地,1995年开始试种,成为如今村里1000余亩柚子的“发源地”。王安全,就是村里水果种植的“引路人”。


1982年,不顾家人强烈反对,王安全在自家3亩水稻田里开始试种西瓜、扫把草、葫芦等见效快的短期作物。这一次改变,小有成效。尝到了甜头的王安全,大步迈开了探索的步伐。


靠着种水果,王安全成了村里“富翁”。试种成功后,他就给大家免费送枝、传授经验。有成功示范在前,部分村民们开始跟着种。


2011年,王安全当上村支书。他认准了发展水果产业这条路,就带着村民们以市场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988年,引进椪柑;1995年,椪柑供大于求,引进“米良1号”猕猴桃;2002年,前往福建,引进了平和琯溪蜜柚;2007年,又引进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


试种成功,立即推广,不断改良,市场一步一步打开,水果品类更新换代,“菖蒲塘水果”的品牌日渐响亮、发展壮大。


如今,全村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已达6739亩,其中猕猴桃2272亩、柚子1063亩、早熟蜜橘803亩、椪柑1911亩、高山葡萄190亩。年产水果1300万斤,农业生产总值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


90%的果农年收入3万元以上;90%农户建起了小洋楼;98%农户实现了电气化。自来水和水泥路入户率达100%。村里建成两个果品展销亭,一个900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兼果品中转站,安装60盏太阳能路灯,改造升级了村部图书室和卫生室,铺设排污管道120米,新建硬化通组路、果园路和村间道12公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尝到水果产业“甜头”的,不止菖蒲塘村。


“葡萄架上挂鲜果,葡萄园内养家禽”,是新场镇大坡村探索出的立体种养模式,也是这个村的真实写照。


种葡萄,大坡人“种”出了不一样的致富路。


依托凤凰古城旅游品牌,凤凰县农业局驻大坡村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共同谋划,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全村种葡萄面积1028亩,其中500亩的葡萄观光采摘体验园。修了一条2公里的葡萄观光长廊。2015至2016年,连续两年策划举办大坡村葡萄采摘节。来自贵州、四川、湖北、广西和省内40多个县市代表参加,接待宾客12000人次。葡萄附加值得到提高,每公斤增收2元,农民增收48万元,村级集体增收5万元。


修建了占地50亩的大坡农家乐生态休闲园。农家乐园位于该村三组,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有赏荷观光园2亩、垂钓中心3亩、森林氧吧餐厅2亩,年接待游客1.5万人,年增加收入60万元,解决贫困户转移就业12人。


发展葡萄架下经济,建设立体农业示范园。在葡萄架下种植蔬菜、鱼腥草,生态放养鹅、鸡等家禽,种植蔬菜200亩,放养鹅、鸡等家禽12000羽,为农民带来了年均120万元的经济收入。


2016年,大坡村全村总收入突破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以上,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村支书杨清华指着山坡上的葡萄园和村子自豪地说:“整个村子都淹没和浸润在葡萄的绿色与果香中了。”


新屋舍里安居乐


阿拉营镇舒家塘村整体搬迁那天,附近几个村,甚至与之相邻的贵州省铜仁市的乡亲们都来祝贺了。


49户人家,49栋新房,一色的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张灯结彩,遥望着不远处的舒家塘古堡。


这个距离凤凰古城25公里的古堡里,住的是杨家将后人。据《凤凰厅志》和《杨氏族谱》记载,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杨家将后代杨六郎之子杨再思,奉旨讨伐湘黔一带的“蛮夷”,在此依山修屯建营,形成了舒家塘这一固定的且具备规模的军事据点。2006年5月,凤凰县舒家塘古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堡寨以北二三里处的王坡屯守护古堡的据点,也一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村子里,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舒家塘古堡里的民居都成了文物。文物要保护,居民也要脱贫。居民中,仍有27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凤凰县创新思路,针对舒家塘古堡,启动了文物保护、旅游脱贫与异地搬迁相结合的方法,在村里的另一块地方,为49户人家成规模地重建新房,然后同等面积地进行转换,并将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政策进行叠加。


2014年7月,搬迁工程正式启动。2016年6月30日,村支两委研究,经49户人家同意,集体搬家,为党的95岁生日献礼。


和舒家塘村一样完成异地扶贫搬迁的,还有腊尔山镇夯卡村。


黄墙黑瓦,独栋小楼,鳞次栉比,整洁平坦的水泥小路和铺着草皮的小花园,围出一个立着篮球架的小广场。


搬进新家已半年多,60岁的苗家阿婆向荷花最喜欢的还是牵着小孙子的手,沿着这些水泥路去散步串门。


今年1月3日,夯卡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房发放仪式现场,村民杨召辉接过新房钥匙时说:“今天的钥匙不仅是开启新房的钥匙,更是奔向美好生活的钥匙!”


“确实是新生活。”向荷花站在自家门前笑。身后,就是她的新家,温馨而明亮,大门上贴着喜庆的对联。三个房间,还有配套的卫生间和厨房。


这套新房子,向荷花家没花费一分钱。


他们原来的家在夯卡村雷公潭寨,位于腊尔山台地边缘,山大沟深,交通信息闭塞,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存在交通安全和地质安全隐患,上学就医等公共服务难以延伸,村民就地脱贫难度大,是典型的“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偏僻山寨。


为彻底解决雷公潭上下两寨贫困根源问题,按照统一选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和统一建筑风格的“统规统建”模式,凤凰县启动被称为“挪穷窝”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两寨35户14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76人,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置。


项目于2016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810万元,安置区用地总面积21.01亩,修建安置房35栋,住房及配套生活设施建筑面积2940平方米。


“为增强搬迁户后续发展能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好就业、能致富的目标,帮扶单位制订了专项计划,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脱贫与搬迁同步。”镇长麻求生介绍:“我们对35户搬迁户进行分类指导,因户施策,通过特色种养业、苗绣、猕猴桃、务工就业、资金扶持、社会兜底等综合措施叠加扶持,确保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能够稳定脱贫、致富发展。”


向荷花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找到了工作,在镇上养猪场打扫卫生和给工人做饭。“一个月有1800元工资,家里的新冰柜就是我用工资买的。”她得意地说。儿子参加县里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浙江务工,丈夫在镇上打零工。去年,向荷花家实现了脱贫。


“我还想去绣苗绣。村里成立了苗绣公司,一朵花有好几元钱,一身衣服能卖300多元。”向荷花聊起了未来打算。


“左邻右舍都没变,大家聚在一起跟以前一样开心。”村民麻金坤凑了过来,笑着说:“我们给夯卡村的新家起了个新名字,叫同福苗寨。”


古老苗寨景似画


雄龙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


第一次从空中看到自己生活大半辈子的村庄,52岁的吴召云没忍住,指着航拍监视屏幕惊呼起来:“这是我屋啊!太漂亮了!”


他指的是山江镇雄龙村。他的家,建在村中心2亩多的荷塘边上。近百平方米的农家小院,黑瓦黄墙,被村民们笑称为“湖景房”。


这套“湖景房”由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驻村扶贫工作队统一进行危房改造建成。两年里,全村36户贫困户和吴召云一样搬进了这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不破坏苗族传统村落原有格局的新房子。


搬新房子同时,村里还硬化了18公里长的道路,建了3栋产业楼以及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安装了70盏太阳能路灯,建了2个垃圾池。


随着航拍视角移动,吴召云指着一整片山丛又喊起来:“看!这是我们的玉竹基地!”


这片占地350亩的玉竹基地,属于村里领航湘玉竹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工作队引进投资者,村民以土地、扶贫政策资金和劳动力入股,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加入了进来。


“玉竹3年后成熟,企业以每公斤10元保底价收购,按亩产4000到5000公斤计算,一亩有4万多元收入。”扶贫工作队队长唐德安算了笔账:“老板以预付方式,第一年就给合作社社员们分红。去年8月,第一批预付款30多万元发放到村民手中。”


指着屏幕,吴召云继续从这个新角度来认识自己的村庄。


“这两个山包上的8000多只土鸡,是吴斐的戴努土鸡养殖合作社的。现在有30多户贫困户加入他们了。”


“村口这个光伏发电站,已经开始发电了。我们的村集体经济增加了稳定收入。”


“这个养猪场是吴安付家的,他种了玉竹,也养了鸡,现在又养猪。这么划算,哪能不脱贫。”


唐德安笑着接过了吴召云的话说:“玉竹产业起了一个示范作用,村民们有了收益,尝到了甜头,开始想办法发展更多产业,有的养鸡、有的养牛、有的养猪、有的养鱼、有的酿酒、有的搞蔬菜大棚,忙得很呢!”


绕着村庄上空看了一圈,吴召云和唐德安都感触颇多。吴召云没想到如此熟悉的村庄不知不觉中已变化这么大;唐德安有一种第一次全面检阅自己扶贫两年多成果的满满收获感。


但他俩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雄龙变了,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了。


让村民们越发骄傲自豪的,还有平均海拔810米的腊尔山镇追高鲁村。


2013年,作为全省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示范村,自治州州委办公室系统开始驻村扶贫追高鲁。如今,外出稍久的本村人回来,第一反应都以为走错了地方。


追高鲁村也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


追高鲁之变,也让村民们兴奋不已。


路之变。2条公路通贵州,3条公路通镇政府,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以追高鲁村为中心铺就,并同时解决了周边共6个村的出行难问题。17条通村路、通组路、通户路和生产道,23公里水泥路,8.24公里青石板路,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造就了一个如桃花源般“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追高鲁,原本青山环抱的景致又增添了村道环绕的新亮点。


居之变。工作队积极协调启动扶贫建房工程,累计完成扶贫建房56栋。242户的追高鲁村,五分之一的家庭住上了坚固整洁的新房子。取代破旧木屋拔地而起的栋栋新房,真应了《桃花源记》“屋舍俨然”之景象。


村庄变化,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老人们感叹,以前几十年都赶不上这几年变化大,就盼望能身体健康,多享受一下晚年的好日子。村里的孩子们,则因那焕然一新、设施齐全的村小,更喜欢上学,更爱自己的村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应该是对追高鲁脱贫攻坚成果最高的评价与肯定。


游人如织的古城之外,凤凰的村庄苗寨,在时代的和煦春风里,在党和人民的殷切牵挂里,在脱贫攻坚战的奋进历程里,变化着,越变越美,越变越好……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同步小康的愿景,也越来越近,指日可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