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财务指标稳步增长。6月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39287亿元,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9%、16%。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0017亿元,较2020年、2019年同期均增长33%;实现利润总额512亿元,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76%、25%;实现净利润353亿元,较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93%、24%。根据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数据,1-5月份,在32个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中,我省省属企业营业总收入居第2位,利润总额、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均居第3位,资产总额居第4位;除直辖市外,我省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均居第1位,而利润总额、净利润首次跃居第1位。
研发投入力度明显提高。研发(R&D)经费投入累计169亿元,同比增长56%。5户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10亿元;18户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同比增长。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去年底以来,省国资委逐步建立健全省属企业债务风险常态化管控机制,督促企业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截至6月末,省属企业带息负债比率52%,同比减少2.6个百分点;债券占带息负债的比例31%,同比减少2.9个百分点,无违约债券,省属企业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社会贡献度不断提升。省属企业实现劳动生产总值1926亿元,同比增长39%;累计上交税费474亿元,同比增长26%。在岗职工人数62.7万人,同比增长0.2%。
经济运行再创佳绩,得益于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山东国资国企系统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要突破,带来省属企业活力动力的充分释放。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省属一级企业已全部制定国有企业党委研究决定、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基本配齐省属企业董事会成员,全面推行专职外部董事制度。截至6月底,省属企业各级子企业中已有1554户建立董事会,占“应建”企业的比例达到96%;已建立董事会的企业中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74%;省属企业中76%的重要子企业中已全面落实董事会六项职权。
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去年重组整合企业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后,去年煤炭产量达到2.7亿吨,上升至全国第三,营业收入达到6700亿元,有望跻身世界100强。山东高速与齐鲁交通联合重组后,运营高速公路达到7745公里,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省属企业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方面,列入计划的388户企业已完成退出206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目前省属企业研发支出年均增幅达到26.5个百分点,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42个、院士工作站30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高新技术企业246家。
国资监管方式不断完善。全省国资国企实时在线监管系统正加快建设,建成省级数据采集交换平台,16市国资委全部启动系统建设,9市已建成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省属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机制,形成经营绩效考核和改革绩效考核“两大体系”,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压减41%和55%。基本实现财务总监全覆盖,在4户省属企业开展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试点。修订省属企业债券发行和担保管理办法,制定加强省属企业债务风险防控工作方案,“一企一策”确定资产负债率监管线。制定《国有资产稽查工作规程》《国资监管提示函工作规则》等制度,建立覆盖全省国资监管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体系。
目前,改革三年行动时间已过半,省国资委主任张斌在发布会上透露,各重点领域改革举措在加紧落实落地,到明年“七一”前,各项重点任务将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