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108号文件对银保的影响(银保监108号文对银行的影响)


我从业11年了,亲眼目睹了保险行业的一次次变革。


最让我开心的是,莫过于费率化改革,保险费骤降50%,从那一刻开始,保险才真正意义体现出了什么叫:保险让生活更美好。当然,找我们配置保险的客户也增多了。


紧接着互联网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中介的兴起,外加保险自媒体的涌现。这一系列的突破,帮老百姓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枷锁。你买过的产品性价比怎样,有没有被坑。你要准备买的保险产品是否值得购买,在网上大家都可以找到客观公正的答案!信息公开化的时代让线下业务员在展业上雪上加霜,但这个趋势确实惠及了千家万户。


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成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加速了产品的多元化发展,产品形态从单一产品,发展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生态链。各类保障型产品都被独立出来,各种保险可供选择,真正实现了按需购买,丰俭由人。


这样的局面令人欣喜,我们不用再为了一份医疗险而被强制购买过高费用的主险产品。所以如果有保险业务员说我们家的百万医疗险不单独买,那就是赤裸裸地把你当韭菜割了。市场上单独卖的百万医疗险比他家好100倍的比比皆是,只是因为信息差,你不知道而已。保险自媒体,打破了这个信息壁垒。让这恶心人的营销套路暴露在了阳光下,让客户明白了,任何产品都可以单独购买,强制捆绑销售就是在戏弄自己。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量化需求,用很低的保费,逐一来解决家庭系统性的风险。


这种趋势,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购买保险的方式时,仍旧有大批代理人被“蒙在鼓里”,或“掩耳盗铃”固步自封。不顾用户的利益,误导宣传,把费改宣传成“保险要涨价了”。看见高性价比的好产品时,一面自己偷偷购买,一面又去和信任自己的用户说,“小公司不靠谱”,“理赔找不到人,你就白买了”。这种代理人多吗?我没有统计过,不知道具体比例,但是我碰到过,我的同事也经历过。也许这就是人性,太懂得趋利避害了。


面对这些情况,我常常叹息:是这批人可悲可恨,还是代理人制度应当要被废除了。



很多人都知道,保险业金字塔人力发展的模式,其实是带着“传销”帽子的,又在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内外夹击之下,让每一个入职的人,一边感受着荣誉、赚钱的快乐,一边又被月月压榨保考核。情急之下,就有了一批身价“百万”、“千万”的负债人。“年薪百万不是梦”的招聘口号成了毁坏他们人生的“新手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70%的代理人难过3年关口,40%的代理人在一年关口止步不前。


压力和欲望让销售变得更逐利,美好的人情牌和掺了水分的产品讲解是能生存下去的法宝。毕竟,他们可卖的只有很单一的那几个套餐而已,不仅贵,责任还差,如实说怎么卖?而有的从业者则真的是傻白甜,接受洗脑式的培训后便坐井观天,对自己的公司和产品深信不疑,认为是市场最好的。


理性思考一句话不就解释清晰我讲的是对是错了吗?一个保险公司可能把重疾险,意外险,医疗险,寿险,理财险等全部都做成行业第一吗?


重疾险里面:
按保障时间划分有:保定期和保终身的。
按赔付次数有:重疾单次赔付、重疾分组多次赔和重疾不分组赔付的。
按产品形态有:强制捆绑寿险责任和不强制捆绑寿险责任的。另外还有消费型重疾险和返还型重疾险等。


医疗险有:
住院津贴,小额医疗险,百万医疗险,中端医疗险,高端医疗险等,


这些险种类型中的各个小类,你家公司出品的可能都是行业第一吗?站在客户的角度,他们不就是想买到属于第一名的保险产品吗?


但实际情况呢?找你咨询的,甭管未成年人,成年人,老年人。你都是那套终身寿险强制捆绑终身重疾险,再附加一堆一年期短险。这就是属于你的专业?


尤其是开门红的理财险,那更是害人不浅。几乎每个热推产品都会配上一枚“万能账户”,方便销售人员用中高演示利率吸引用户。尽管银保监会无数次下文件禁止使用数据演示表。可是,请问哪一张保单客户不是看了演示收益才买的?用户不懂法律,不懂得自我保护,无人举报,监管也只能无可奈何。


那么部分保险销售人员是怎么骗人的呢?一般都是宣传高收益,但绝对不会说低收益概率更高,并且信誓旦旦去发誓。更不会说各种不理赔的条件是什么。当谎言戳穿时,客户自然是满腹怨言,即使没有去网上曝光,也会逢人就讲述自己被某保险公司欺骗的经历。


重疾险强制捆绑寿险,一个保额按两份保额卖也是常有的事,前天一位成都的周先生就告诉我,他当初给孩子购买的每年1万元的重疾险,当时代理人告诉他的是,重疾赔40万,身故再赔41万,至少是81万的保障。81万对比自己所交的20万本金还是有杠杆的,而且代理人还承诺20年交完没有任何风险可以退回20万本金。而真相确实重疾和身故累计赔付最高额度只有41万,这就是传说中的交两份钱却共享寿险最大保额的共享保额,且这份保险是消费型的,不存在业务员说的退回本金。信任成为了某些保险业务员采用欺诈方式快速获取业绩,佣金,晋升的快速通道。


在这里我听到一个最愚不可及的说法,某保险业务员说,后期客户身故了,保险公司不是给了41万吗,这里不就包含客户本金20万吗?面对这种智商的人,我也只能感叹一下,保险公司喜欢你这号简单相信听话照做得杠精聪明人。


另外据我了解,周先生夫妻没有任何保险,作为顶梁柱的他已经到了保费特别贵的年纪,不能再拖了。而孩子的保费却占据了家庭总预算的一半。这种情况下,想用剩下的一万元预算把夫妻的意外险,寿险,医疗险,重疾险都配到需求的额度,显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如果没有那一万元错付的保费,那么孩子只需要2000多元,就可以解决各项保障需求,剩下更充足的预算,完全可以满足整个家庭风险管理的需要。


如果你和周先生有一样的经历,你是什么心情?有没有上当受骗的感受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继续交,无力完善夫妻俩的保障,退保,会亏损好几万。


保险行业的口碑,就是这样慢慢被腐蚀,越来越臭的。如果我是普通消费者,我也不会对这个行业的人有什么好感,你们认为呢?


同时你以为人家是招员工,但他们实际是招客户,把你的人脉和价值榨干,就可以换下一根甘蔗了,如此循环往复,就是某些保险公司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那些金字塔顶端躺赢的既得利益者,更是执行者。2021年有多少起保险业务员自爆公司丑事的,又有多少起客户求助媒体揭露被套路购买上百万保险的,我想大家心知肚明。



国家层面是希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只是船大难掉头。我文章开头说的一个个利好不就是国家政策下达的结果吗?每次改革都会有阵痛期,会有一批老稻子被割掉,新苗子长出来。但是,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一点,我从不怀疑。


保险行业人员过剩是不争的现实,国内累计保险代理人员数量已超过5000万,2020年在职保险代理人总量却只有842万。也就是说有4000多万人已经成为了过客。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末,中国人寿个险代理人规模为115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减少22.8万人,降幅16.5%;平安寿险代理人规模为87.8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减少了14.6万人,降幅为14.3%;太保寿险代理人规模为64.1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减少了10.8万人,降幅为14.4%;新华保险代理人规模为44.1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减少了16.5万人,降幅超过20%;人保寿险代理人规模为24.8万人,与2020年末相比减少了16.6万人,降幅高达40.1%。


截止现在,整个行业代理人规模从900多万缩水至400多万人,近500万人退场是市场检验的结果呈现。


很多年轻人配置保险都开始选择网上咨询 网上购买。相比之下,根本接受不了线下那些很贵的保险套餐。忽悠失效,保单卖不出去,也招不到甘蔗了,自然没有收入,所以离开是必然的。更悲惨的是,很多代理人不仅没有收入,还要支付高额的自保件保费,甚至有的人还负债离开,在这里我就不庖丁解牛了,代表人物已知名于网上,现在还每天坚持直播爆前公司黑料呢!


在这里额外公布一个真实的数据,大家知道保险代理人2020年月均收入是多少吗?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只有3000-4000元。具体为什么怎么低我下期文章为大家深度解读一下。


队伍的瓦解意味着保险行业野蛮生长的粗放时代终结。别无选择,保险行业已经到痛定思痛的时候了,新的时代缓缓向我们走来。


我们一起回顾下保险行业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恢复发展(1978-2000年)
第二阶段:快速扩张(2001-2010年)
第三阶段:松绑创新(2011-2016年)
第四阶段:规范发展(2017-2021年)


那么2022年开始的保险业应从高速发展变为“高质量发展”,“重塑专业”,“重塑信用”,“重服务轻营销”。


保险公司应积极培训代理人风险管理知识、核保知识、理赔知识等。而非培训“宣传话术”和“异议处理”等急功近利的营销套路。从打人情牌转为打专业牌,从会议营销转为需求分析 解决方案的顾问式营销。同时,老牌公司更应该积极转型,借助互联网,推出接地气的高性价比产品,真正的从保障出发设计产品。


少些套路,多些真诚,才是行业长足发展的根本。如此下来,我相信,保险行业一定可以重塑在大众心中的信用与形象。



在过去政策的引导下,新成立的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保险产品也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景象之下,无数不知名的新保险公司,在完全没有开始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却通过互联网把产品送到千家万户,这让我们不得不感慨,80后和90后还吃你们那一套套路营销方式吗?


从11月25日银保监会下发的《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保险行业金字塔的收入模型也将成为历史,高首佣时代也将结束,传销的帽子也该摘掉了。


另外,截止2021年12月31日,目前在售的互联网保险,将会大批下架,背后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那就要从108号文件谈起了。今年10月22日,银保监下发的10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险业务有关事项通知》,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人身险业务开展资格。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想要在互联网上卖保险产品,需要符合某些条件了,销售门槛提高了。


该政策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也正因如此,2021年12月31日前,在售的这些不限区域的优秀产品都将退出互联网舞台。在此之前,我提醒大家,看好的要赶紧下手,别错过了。


这个政策,给老牌公司喘息和洗牌的机会来了,不知道它们会不会接得住。符合资格可以全线销售互联网产品的公司并不多,按常理推断,2022年1月以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产品匮乏。但不排除有老牌公司大刀阔斧大干一场,哪家公司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和我一起拭目以待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