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在羡慕阿里巴巴的地位,感叹新东方的成功,惊讶小米的爆发,但是鲜有人意识到——如果背后没有联合创始人无论潮起潮落的不离不弃,就很难有企业现在的辉煌。
一些创业者信奉独狼主义,但是回头看那些不长久的企业往往都是因为初期没有合适的伙伴同行互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
找到合伙人以后,腾讯五虎是如何分配股权的?
股权分配以后,合伙人又是如何做决策的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看:
1.关于股权分配
创立之初,“五虎将”们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
马化腾:首席执行官,出资23.75万元,占47.5%。
张志东:首席技术官,出资10万元,占20%。
陈一丹:首席行政官,出资5万元,占10%。
许晨晔:首席信息官,出资5万元,占10%。
曾李青:首席运营官,出资6.25万元,占12.5%。
我们知道,很多企业在创立的时候,创始人喜欢占股51%、67%以上,为什么腾讯五虎没有这样分配股权呢?
后来马化腾回忆说,这样分配股权的原因有3个:
第一,根据合伙人的分工和能力分股权。马化腾在接受多家媒体的联合采访时承认,他最开始也考虑过和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均分股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采取了创业团队根据分工和能力分配不同的股份,产品、技术、运营是腾讯的三个支柱,所以负责相应模块的合伙人拿到的股份就高。后来有人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说不行,“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未来的潜力要和股份相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如果拿大股的人不干活,干活的人股份少,矛盾就会出现。
第二,创始人一定要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马化腾说,企业“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也肯定会出问题,同样完蛋”。所以创业早期的资金主要由马化腾来出,占大股。
第三,要一股独大,但不要一股太大。马化腾说“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
2.关于合伙人决策
一般来讲,合伙人组成的股东会议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关,负责对公司的重大事务做出决策。那么,腾讯是不是也这样循规蹈矩呢?5名合伙人的话语权是如何行使的呢?
与很多企业以股东会为中心不同,腾讯的最高决策会议是总办会议制度。这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有意思的制度创新:
第一,会议参加人员不限于合伙人。总办会的参加者是5名合伙人和各核心业务部门的主管,人数是10-12人,后来调整为16人。作为最核心的决策会议,所有参与者无论日常工作多么繁忙,都必须参加。
第二,会议持续时间特别长。经常开会的人都知道,会议时间控制的越短越高效,而马化腾却偏偏喜欢开马拉松式会议。总办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上午10点准时开始,一般都要延续到凌晨2-3点,是个体力活儿。这是有原因的,通常,总办会上的每个议题提出以后,马化腾都不会最先表态,而是听取每个人的态度和意见,所以会特别耗时间。
第四,会议没有表决制度。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十来年里,没有一次决策是靠表决产生的。”关于部门业务的事项,责任主管的意见很受重视,“谁主管,谁提出,谁负责。”关于公司整体战略的事项,以达成共识为决策前提;若反对的人多,事项便会被搁置;而一旦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反对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这一过程中,马化腾并没有“一票赞同”或“一票否决”的权力。
第五,很难说最终决策是基于理性做出的,还是熬不住了憋出来的。参会者说,几乎所有重要的决议都是在午夜12点以后才做出的,那时候,大家都太疲劳了,常常有人大喊“太困了,太困了,快点定下来吧”,然后就把一些事情定了下来。你能说,这些决定是理性的决策吗?但是你如果说它不是理性决策,可是它偏偏造就了一个商业帝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