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国内外研究的英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英文)



国内英汉虚拟位移对比研究综述

王 宇 彭琪玉


摘要:本文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为依据,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应用研究三个角度简要概述近二十年国内有关英汉虚拟位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梳理总结近些年的研究趋势,从而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汉虚拟位移;词汇化模式;英汉翻译


最初语言学界对于虚拟位移的研究是泰尔米(Talmy)从认知角度着手的,认知语言学的其他著名学者如莱考夫(Lakoff)与兰盖克(Langacker)对虚拟位移也有各自的见解,但他们都重在考查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随后出现了将斯洛宾(Slobin)等人的理论应用到汉语研究中的研究,同时掀起了该问题的跨语言对比研究热潮。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因此,可以说虚英文拟位移的提出包括运动事件皆为英汉两种语言对比提供了新的视野。近几年,关于英汉虚拟位移的对比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各领域学者的关注,他们主要从语言、认知、心理和翻译等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但研究还未成熟,仍需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研究。


一、国内英汉虚拟位移对比研究统计


鉴于虚拟位移的重要性,下面以2000—2020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为依据,以“虚拟位移”“虚拟路径”“主观位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经筛选排查后发现涉及“英汉虚拟位移对比研究”的论文共25篇。自2012年起该问题的研究增多,近几年研究热度逐渐上升。经数据统计发现,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采取内省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然而,国内关于该问题的实证研究与国外相比还不是很成熟,有待突破和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关于汉语虚拟位移的研究正在逐步超过国外的研究成果,这对对外汉语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关于虚拟位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能够为语言类型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英汉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研究


1. 英汉虚拟位移的语义特征对比研究


有学者依据泰尔米关于运动事件的语义成分的划分(Talmy,L. 2000),对英汉虚拟位移进行语义成分的对比,包括位移主体、位移路径等。钟书能、傅舒雅(2016)将虚拟位移的位移主体进行对比,主要目的是理清位移主体的语义特征限制、英汉虚拟位移的差异性和共性。共性是英汉虚拟位移主体都具有连贯性、无生命性、空间延展性等语义特征,英汉在位移主体表达时间和距离上是有差异的,英语常用时间表达而汉语倾向距离表达,这正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性差异,即汉语是时间性语言,而英语是空间性语言。同样的结论在陈碧泓(2020)的研究中也出现了,同时位移主体倾向于选用路径动词而非方式动词,这也是虚拟位移主体的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有学者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如范娜(2014)关于指示路径(也叫通达路径)虚拟位移的研究,对位移主体及位移的路径、方式、持续时间和距离进行了研究现状,这也是少有的关于虚拟位移子系统下除延伸路径和散射路径以外的研究。关于虚拟位移的语义特征研究,与真实位移不同,学者们就延伸路径研究的较多,探究其延伸路径的位移主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的差异性和限制性,而其他路径的虚拟位移有待更系统性的研究。


2. 英汉虚拟位移的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国内关于位移事件词汇化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多,相比之下,虚拟位移的语义特征对比研究得到的关注较少。关于位移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研究起源于泰尔米,他对所谓的词汇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类型分类和定义,即词汇化模式的研究将虚拟位移看成构式语法,研究关于其词汇的使用特征,经语料对比发现英汉语言的构式使用差异,这也是两种虚拟位移表达国内外差异最明显之处。路径是虚拟位移,也是所有位移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关于英汉虚拟位移路径词汇化模式的研究成果,有研究发现汉语主动、英语主研究静。即,汉语在虚拟位移的表达上更倾向使用动词,而英语常使用介词和副词来表达。


3. 英汉虚拟位移认知角度对比研究


不同于其他研究视角,认知语言学恰巧展现的是两种语言的共性,即认知共性。虚拟位移这种语言表达恰恰反映了人类的一种驱动认知。虚拟位移也就是所谓的非真实运动,因为并未真实发生,其表达常常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是人们从自身经验出发对客观环境进行的一种描述,所以有学者将虚拟位移称为主观位移。神经基础为其表达提供了物理基础,隐喻则为认知基础,无一不体现了主体的主观性(陈碧泓 2020)。但是,关于虚拟位移的主观性还是有差异的,这是源于认知中的相对凸显原则,即人们常将认知与周围环境相关联,激活较为凸显的事物,但在有关信息的凸显英文度上,英汉两种语言的虚拟位移表达还是有差异的,这也是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原因之一。


认知心理学为该问题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语法修辞的新视角。有学者对于英汉虚拟位移进行认知隐喻角度的对比,研究两种语言表达的投射机制,证实了两种语言的虚拟位移均涉及并基于隐喻或转喻这样的投射机制(钟书能、黄瑞芳 2015)。因为人们的概念整合能力,使得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现状视觉运动效果,人们通过投射、概念整合这样的认知机制将自身认知经验外化于以动写静的语言表达上,对两种语言的虚拟位移表达从空间等角度提供了全方位解释。


(二)实证研究


近二十年来,国内有关虚拟位移的实证研究集中在语料对比上,涉及眼动仪等相关的实验研究较少,大部分实验是基于语料库将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学著作或其他相关文本语料中涉及的虚拟位移表达进行对比,借助数据定量分析英汉文本中虚拟位移的使用差异。有学者发现,在诗歌中,汉语诗更倾向使用虚拟位移,且多是散射路径,而英语诗则多感官路径(孙琦、韩萍 2的019),这是因为汉语注重情景、意境而英语重情感抒发。有的学者对语料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但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语料文本不同、范围不广,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和普遍性,所以有关该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有待提升。



(三)应用研究


1. 英汉翻译


目前国内英汉虚拟位移的对比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英汉翻译这一领域。借鉴相关英汉表达对比研究成果,分析在英译汉及汉译英过程中的翻译处理。因为虚拟位移是英汉文本和交际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了解两种不同语言的结构和编码差异有助于帮助译者在翻译时达到尽可能对等和通顺的标准。如通过译文与原文对比探寻翻译处理中虚拟位移句的异同(韩玮 2012);从时态、构式及主观性角度入手,得出英汉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译文、避免现在进行时态、注意动态化语义的传递,提高译文的主观性等翻译策略(钟书能 2012);通过语料定量分析英汉虚拟位移中方式条件省译的现象(舒丽敏 2018的);就延伸路径进行英汉翻译的研究,发现英译汉时可以借用汉语的路径动词,从而体现汉语的动词化特点,而汉译英尽可能使用英语的介词和副词表达复杂的路径信息。不可否认,该问题有广泛的翻译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的翻译策略等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虚拟位移的跨语言对比成果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语言的差异,有助于学习者避免翻译腔,从而使译文更贴切。


2. 英汉外语教学


英汉虚拟位移研究的教学价值十分深远,研究成果可应用到语言教学中,为相应语言的动词教学提供理论基础。随着国内虚拟位移的研究热度升高,开始有学者将虚拟位移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如对英汉虚拟位移的习得状况进行研究,钟书能、傅舒雅(2017)等就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虚拟位移和汉语母语者习得英语虚拟位移开展教学应用研究,主要探究虚拟位移表达方式的习得情况与二语水平的关系,不仅对英语教学有积极作用,还对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有深刻的意义。关于虚拟位移的教学,也有人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教学方法,即在翻译教学中以理据驱动虚拟位移构式翻译教学过程,向学生解释虚拟位移产生的认知理据及运作机制(苏远连 2017)。总体来说,相关的教学应用是一个待开发领域,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三、总结


借助中国知网,笔者统计分析了国内近二十年关于英汉虚拟位移的对比研究,发现以下几个特点: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不仅涉及语言学、心理学,还涉及教育学等领域;基于语料分析是该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但关于虚拟位移的研究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就散射路径和延展路径研究的较多国内外,其他路径研究的很少。虽然部分学者将题目定位于虚拟位移,但其内容限定为延伸型虚拟位移,以偏概全,所以从虚拟位移的其他子路径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国内关于英汉虚拟位移的对比大多是理论型研究,采取内省的研究方法,少有实证研究且主要是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而国外已有不少心理学相关的实证研究,这一点值得国内学者借鉴。再者,就研究语料而言,学者可进一步扩大所采用的语料种类,不能将研究语料局限于经典文学著作等文本,可进一步扩展到口语交际领域。另外,关于英汉虚拟位移的对比研究还可以结合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英汉虚拟位移对比研究无论是对英汉翻译还是外语教学都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陈碧泓. 2020. 现代汉语虚拟位移表达研究 [D]. 吉林大学.


范娜. 2014. 汉英指示路径虚拟位移对比研究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15-19.


韩玮. 2012. 英汉主观位移句的对比研究 研究[D]. 浙江大学.


舒丽敏. 2018. 英汉平行语料的虚拟位移事件中方式信息的省译 [J]. 文学教育(下),(10):156-157.


苏远连. 2017. 虚拟位移研究对我国翻译教学的启示 [J]. 嘉应学院学报,(7).


孙琦,韩萍. 2019. 英汉诗词中虚拟位移句的对比研究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23-26,58.


钟书能. 2012. 英汉虚拟移位的翻译技巧研究 [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4):45-50.


钟书能,傅舒雅. 2016. 英汉虚拟位移主体认知对比研究 [J]. 外语学刊,(2):32-36.


钟书能,傅舒雅. 2017. 英语母语者习得汉语虚拟位移构式的实证研究 [J]. 外语教学,(3):49-56.


钟书能,黄瑞芳. 2015. 虚拟位移构式的主观化认知研究 [J]. 中国外语,(6):27-34.


Talmy,L.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 [M]. 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1年第15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