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平安银行开户行行号是什么意思(平安银行的开户支行名是什么)


2021年,平安银行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73.83亿元,同比增长2.4%。平安银行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已在精细化管理、投产效率领域有所体现。


“科技能力已经全面应用到业务、风险、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数字化经营的努力正不断推进产能 提升、成本降低、风险可控,2021年成本收入比28.30%,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这对于一家以零售为主的银行属实不易。”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年报致辞中称。


全面数字化经营


平安银行将“科技引领”作为战略转型的驱动力,通过打造技术能力、数据能力、敏捷能力、人才 能力、创新能力“五项领先科技能力”,为零售业务、对公业务、资金同业业务数字化经营提供支撑,并在风险控制、运营支持等领域赋能。在“硬科技”领域,平安银行推进物联网、AI、大数据、卫星通信系统等新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创设 LAMBDA 实验室,前瞻性探索尖端技术在金融场景的潜在应用,协同合作伙伴成功研制卫星通信终端,共同推动“平安1号”卫星、“谷神星·平安银行数字口袋号”火箭发射,不断赋能新型供应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持续探索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在金融建模、隐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向“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转型。


“我们认为领先的金融机构与后进金融机构的差距至少在5年以上,有的甚至相差10年,并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扩大。”索信达控股(03680.HK)首席执行官吴辅世向经济观察网采访时表示,国有大行在数字化领域较早布局并实践,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在多年的持续、高比例的投入下,已在组织上激活创新转型所需的敏捷性与协作能力,并培养数字化人才及文化,提升转型效率。


中小银行联盟、金融壹账通、金融科技50人论坛联合发布的《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随着金融科技应用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推进,中小银行在运用金融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很多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开放合作方面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同时面临商业模式、数据安全、技术漏洞等方面的风险。城商行、农商行和民营银行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农商行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的约束,在金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面临着更大压力。


“数据和人才是本行的核心资源,技术和敏捷是基础保障和实施手段,创新是驱动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平安银行年报称,2021年末,平安银行科技人员(含外包)超9000人。


“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缺乏技术能力和科技人才。”3月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显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投入高于地方商业银行、外资行、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而农村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投入增速较高。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卷调查(2021)》显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缺口,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人才机制建设和金融科技人才平均薪酬方面整体落后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具有核心优势。


强化金融科技监管


“随着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大银行也有生存的压力,全国的物理网点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将来银行的格局,整个业务模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称。


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具体表现之一。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以来,“数字经济”已累计5次被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银行研究院刘晨认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提出“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同时采用较大篇幅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集中阐述,这与以往报告中相对分散的相关表述区别较大。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持续扩张,有望维持年均9%左右增速,预计2025年规模突破60万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金融科技已深刻改变传统金融服务的方式和业态,在极大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多样的伦理问题与潜在风险,给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安全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金融科技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伦理问题。一些机构和科技人员以牺牲数据隐私为代价,导致客户信息被盗用或出售,对客户绑定的银行卡及账户等敏感信息缺乏保护的信义义务,产生相关的不良交易、限定交易、捆绑销售等行为,导致不公平协议。二是算法伦理问题。算法将人们的各种足迹和活动,转变为对人们的各种打分和预测,并进行贷款评估、保险评估,规则代码化会带来不透明、不准确、不公平、难以审查等问题。


信息安全治理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安全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银行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在信息安全领域面临更多挑战。近年,监管机构已出台诸多政策规范金融科技的发展。在数据伦理方面,2021年11月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生效,与《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共同组成一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网。在算法伦理方面,2021年3月26日,央行发布了《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存在的算法黑箱、算法同质化、模型缺陷等潜在风险问题,建立了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算法评价框架,从安全性、可解释性、精准性和性能等方面系统化地提出基本要求。


在数据治理方面,肖钢建议,深入对金融数据安全分级指南和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的应用,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及第三方数据服务商的企业数据管理制度。在技术应用方面,进一步有效管理用于机器学习的数据来源和质量,设置偏见控制机制,防止针对特定消费者群体的歧视性服务。保存数据管理过程和建模方法记录,确保可追溯性和可审核性。


“银行家支持对金融科技从严监管,重点关注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和数据质量管理的监管”。《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显示,45.6%的银行家认为应继续推进“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础设施”工作,建立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公平性和权威性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并应在金融科技的标准和制度层面强化监管,提升监管要求的标准化、制度化水平。


“监管沙盒”作为统筹金融创新和防控风险的手段,近年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监管沙盒的应用。超过3成的银行家认为应“持续探索完善中国式监管沙箱”,利用创新性监管手段提升金融科技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在金融银行业的应用逐渐普遍与深入,算法黑箱问题、安全问题、偏见问题等也随之暴露,并成为影响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的潜在风险。”吴辅世称,针对数据伦理问题及算法伦理问题,业界也在探索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比如隐私计算就是一种在保护数据本身不对外泄露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计算的技术集合。其中,以联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技术融合衍生的技术是主流的隐私计算技术方向之一。联邦学习是能兼顾金融数据挖掘和保护隐私的技术,它成为一种解决金融数据壁垒和隐私保护的有效之道。


数据安全将成刚需


“中国银行业在业务发展中积累了海量数据,银行已将数据作为自身重要资产及核心竞争力。”《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显示,当前数据治理领域存在数据产品权属不明晰、交易秩序尚未形成等问题,制约了银行业经营效率及转型发展,数据治理亟待加强。


“当前无论是严监管的推动,还是数字化的驱动,数据治理对于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银行业来说,当前数据治理的建设重点是数据安全、元数据、数据架构、数据服务等领域。银行机构需形成以治理为基础,以价值为核心的数据战略愿景,全面实现数据价值,提升管理经营能力。”吴辅世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