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资质代办 >

美原镇农业银行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开原市支行)

文/高树勤



域内置县,自2475年前的战国时期频阳县始。得富平名自1754年前的西晋时富平迁入起,历代县名屡更,县治数迁,而疆域基本保持稳定。全县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北高南低,负频山而面荆塬。浮山、凤凰山若左右两翼,石川、温泉两河流经域中。“四塞中地皆黄壤焉”,自非“蕞尔奥区”。其险其腴,“胜甲关辅”。兼有九峪粪水淤田沃壤,素有“钟灵毓秀、富庶太平”之誉。


自然条件

富平地处关中腹地北部,属中纬度大陆性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年日照总数近2500小时,可满足主要农作物生育期光照需求,尤其有利于小麦成熟。自然降水量年均548.5毫米,东西基本持平,南北差异较大。一般可满足一季作物。


万斛山


富平有山,踞北端而东西排列,为桥山余脉。其中频山(明月山)最高,海拔1439米。山谷多泉,为频水源头。其他如金粟、万斛、金瓮、月窟、锦屏诸山,拱卫其周,形成大小峪壑,其中杨家峪、赵老峪、大水峪、九龙峪、达坡峪、黑水峪、盆倾峪、蟠桃峪、小水峪等九峪最大,山洪“出膏泥如粪壤”,在山前冲积形成扇形洪淤土积层,古称“九峪肥田”。


石川河


富平有水,皆为南端荆山(塬)所阻而穿境东去。“水之大者莫如漆沮。自岔口而下,总名石川河,自西北入境而南至蟠龙塬纳金定河(赵氏河,铜耀谓涧谷河)入,折而东至荆山断塬纳温泉河入,由东南出境汇入渭河。温泉河次之,因集万泉而经冬不冻,故名。“泉涧在中山麓,星布涌焉”(明万历《富平县志》)。向南纳涧头泉、泽多泉(又名薄台河)入,至窦村纳丰泉入,又东至南阳村纳北卤川(河)入,终汇入石川河。水之小者,县东碱泉(古味咸。明代时即味甘可饮),向东纳白马泉入,再东纳龙泉入,终归卤泊滩。


浮塬


富平有塬。“环县四面,皆丘陵也”(明万历《富平县志》)。北有中山塬、浮塬、北卤塬,西有蟠龙塬,南有荆山塬、强梁塬,东有华阳塬、羊蹄塬、中华塬及八公塠(音堆)。“大致东西向,皆旱”。多为黄、黑墡土覆盖厚达百米之黄土台塬。


富平有川。东北有流曲川(亦名通川、锦川),方百里为秦王翦“美田千顷”之地,因频山洪水形成之季节性河流--顺阳河蜿蜒其中,故其中一段又名顺阳川。温泉河谷阶地多分布于河之两岸,石川河川道则沿县境西南隅沿岸分布。川道谷地皆地势平坦。其下部为河流相沉淀,上部皆为河淤土或灌淤土层堆积,“土质膏腴”。县之偏东南有卤泊滩,地势最低,生盐碱,故名。


行政辖治

“富平片土割自雍州(西周)。划疆定域,敷政设邮,治乱因时,山川不改”。“疆域广八十五里,袤八十里。东至庄镇界蒲城,西至觅子界三原,南至长收原界临潼,北至底店镇界同官(铜川)。东南至关山与蒲、临、渭三县交界,西南至瓦窑头界三原,又东北至六井村界蒲城,又西北至岔口界耀州”(清光绪《富平县志》)。


清光绪《富平县志》疆域图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设频阳县,是秦在内地第一批以县命名的行政机构。秦孝公三年(前359)商鞅变法,首设县级粮食管理机构--正仓,频阳列41县之一。秦始皇都咸阳,内史辖26县,频阳直属。汉并设怀德。西晋咸宁三年(277)又自甘肃彭原界(今庆阳)迁富平建制于怀德旧址。此后,频阳(唐改设美原)与富平或分治、或互并,多有变迁。及元代至元元年(1264)最终并美原入富平。明初定县治于窑桥寨(今称老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0年迁富平县人民政府于窦村至今。


秦汉以来,富平地属内史冯翊之左;唐时属京兆直辖,列为赤畿上等。唐德宗贞元二年(786)为加强京都地区的吏治,特自诸部员外郎及御史中遴选十人到美原、富平等地权知县令。宋至元,富平隶耀州。明、清隶西安府。中华民国隶关中道第十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属咸阳、后隶渭南专区(市)。


因兼有地利,富平一直是人类宜居之地。据境内蟠龙湾、炭村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虞、夏时即有人类活动。秦汉时期富平人口已经过万。隋、唐时期,关中经济进入兴盛阶段,富平人口已达10万以上。宋初,招抚流民,鼓励垦荒,人口再次得到发展。后由于战乱、灾害造成减员及赋役过重而致逃亡,本县人口一度低至万人,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才重新恢复到10万以上。清康熙“还耕于民”以及雍正“摊丁入亩”政策的颁行,人口渐增。清咸丰二年(1852)统计,全县人口达34.9万,为之前历史最高峰,称为“天下第一繁剧”之地(清光绪《富平县志》),较孙丕扬慨叹“地狭人众,赋役厚重”的明万历时,人口增长约4倍。自明代始富平耕地面积不断扩增。清中期耕地仍与明万历时接近,保持在126万亩左右。由于“回捻战乱”造成的人口消减,致光绪时荒芜达48万亩,占总比40%。通过向山东等地招募民垦,优恤鼓励,至光绪十一年(1885)逐渐复耕至百万亩。民国时统计最高为131.5万亩,人口尚不足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耕地面积曾扩至136.1万亩,为历史最高。此后由于工业和城镇建设消耗,总耕地逐渐下降到110万亩。全县80万统计人口中,常住人口约75万,其中城镇化率达40%以上。


农耕文明

旧志载:大禹为司空时,洪水横流,频阳丘陵半浮水中。禹导水由地中行,漆沮既从。然后,邑人平土而居之。现实中,富平多山而少水,虽有石川、温泉、金定诸河萦绕,却源流支分,仅利西南之隅。其五倍于“三水”之滨的土地“皆望云霓以糊口”。九峪之水,流潦壅溢,亦须疏导得宜,方可抗灾御旱。


秦、汉时期,郑国渠、白渠引泾水经富平,溉“脾阳、大泽、丰润三乡田四十里。修斗门十五所”。石川河自汉首开文昌渠至明清共修渠27条之多,可溉田约3万亩。1980年增改渠总长达245.4公里,溉田面积扩至22万亩。温泉河自汉至清引水渠计有7条,仅溉田约0.4万亩。1956年建温惠渠,分南、北、中三支,总长达119公里,溉田增至3.3万亩。金定河(赵氏河)至清时可溉田2200余亩。1957年并渠改建,溉地增至2.7万亩。


尚书水库


除引水外,富平蓄水工程也有长足发展。仅1958年,在“蓄、小、群”为主的水利方针指导下,富平先后修建8座蓄水库。总库容达2062.1万立方米。1970年又由国家投资,与耀县联手在沮河上游拦筑桃曲坡水库,总溉富平新老灌区农田分别为1.3万亩和15.7万亩。1970年以后,结合“农业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改观了基本农田种植条件。1977年,全县水浇地达到53.1万亩。全县56万农业人口,人均0.95亩,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8.75%。1997年,富平县实施“引黄”工程,在中、东部干旱缺水地区形成有效渠网,控制灌溉面积达到40万亩。同时结合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双管齐下,使全县70%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或改善,治理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以上。


自古以来,富平即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五谷皆有之”。人类最早种植且赖以为生的粟、黍、菽、麦均在富平有悠久的种植史,尤其小麦品质极佳。明万历《富平县志》还记载:美原南特有“无缝麦”。


周、秦、汉、唐时期,富平地属京畿,既是关中先进农耕技术的优先传播地区,也是先进生产工具的优先使用者。尤以铁犁革新及“耧”的使用影响甚大。赵过之“代田法”,氾胜之“区种法”,利尽富平。虽“地狭人众”,但“勤治生、人无游闲者”。因此“地沃丰收”(明嘉靖《耀州志》)。1980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提高。同时,突飞猛进的农业机械化和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及生物制剂等科学技术产品的推广使用,富平粮食产量达到2018年的9亿斤。亩产平均800斤以上,较秦汉时提高了700斤(近7倍),较民国时提高500斤(2倍多),较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提高450斤(近1倍)。


商品流通

史志专列“食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有利,通有无也。”(汉书《食货志》)


在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约束下,粮食流通几乎乏善可陈。“比户丰登,纳粟公家,唯恐后时。”(明万历《富平县志》)除自用外,受“千里不贩粟”的客观限制,粮食只能在小范围互通有无。市场虽有,但因工、商业发展幼稚,需求不旺盛而交易有限。唯明初“输粮换引(盐)”政策,始为富平乃至关中小麦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注入活力。富平粮商李月峰首先与人结伙承包陕北边防军数千人马的粮秣供应,以换取食盐指标,被西北大学教授李刚誉为“陕西商帮开山之人”。至清代中期,长安京畿之利逐渐被以泾阳为首的“泾三高(泾阳、三原、高陵)”商圈所替代,商品粮需求日益增长。但因泾河水网地区土地有限,且大量植棉,转由北邻富平等县作为其小麦主要供应地,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


小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富平因地制宜继续发挥夏田作物优势,重视小麦生产,1986~1988连续三年给国家贡献粮食超亿斤,实现了由陕西省小麦生产基地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跨越。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经营更加灵活;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商品粮市场也进一步扩大。国家实施粮食价格保护及取消农业税政策以后,商品粮流通更加活跃,截至2019年,富平小麦平均总产达到24万吨,商品率达到63%以上。与此同时,富平县把优质粮食品种推广做为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步发展的切入点,积极与西北农科大等科研单位协作并联合开发,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行订单农业模式,先后引进“郑麦366”及“西农979”等适销品种,富平小麦及制成品市场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后,富平县“粮食经纪人协会”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行业管理和引导作用,通过成立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方式,采取集中供种、统一管理、按单收购、优质优价等形式不断规范生产和销售。在稳定生产和粮源的前提下,既增加农民收入,又降低商家成本。截至2018年,粮食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318家,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以后,富平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不断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和“推进精准扶贫,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转变,继富平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之后,2017年又被列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喊出了“中国好粮油,富平好面粉”的响亮口号。通过国家粮食局、国家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富平加大了粮食产业化、现代化建设速度。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6312.5万元。包含优质粮油调查、品质测评;公共品牌创建;优质粮油宣传,收购、加工、销售、科技研发及平台建设,提升质量追溯体系等八个子项。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建体系,三年达目标”的基本规划和安排,稳步实施。2019年末,已顺利通过达标验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中国粮”的教导,富平粮食人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继续努力,把富平的粮食工作做得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