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银行开户 >

书院文化公司经营范围(商贸公司经营范围7类)

清代时一个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生员(秀才)后,理论上是要进入各省的府、州、县学进行深造,以备来年的乡试。不过,只有应届生员才能在学校里就读,而那些历届生则要自谋出路。



和现在一样,一个秀才要想在乡试中脱颖而出,靠自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在名师的指导下,尤其是需要有丰富科举经历的老师予以教导,通过系统的训练才有机会成为举人。


清代书院:古代的高等学府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全国大概有三千多所书院,几乎遍布城乡。乡镇书院分布量大教学质量一般;府、州、县级书院是主流,大部分学子就读于此;省级书院是龙头,集中了各省的读书精英。这些大大小小的书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书院的性质介于官方与非官方之间,但省级书院一般都是官办的。比如雍正皇帝,就曾发布上谕在全国创建23所省级重点书院,这就和现在的985大学类似,拥有崇高的地位。著名的就有湖南的岳麓书院、福州的鳌峰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苏州的紫阳书院等等。


这些省级重点书院,由于财政拨款力度大,师资力量雄厚,生源质量高,很快就成为各省的教育、文化中心。


不用想,要进入这些省级书院深造,门槛极高,说得夸张一点,比乡试中举人的难度小不了多少。比如长沙的岳麓书院,每届招生不过才一百多人,而报考的却多达几千人,录取比率低得惊人。


省级书院的招生对象主要是生员,当然一些成绩优秀的童生也可放宽条件。和现在不同,科举时代的生员年龄跨度大,有的十几岁,有的四五十岁,而且每个生员的学识又不同。



所以在分班的时候,有个基本原则,就是按年龄、学识将生员化为不同的班级,然后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显然,省级书院中,也会有实验班、重点班和普通班之分了。


书院的编制以及教师来源

书院的最高领导叫“山长”,即校长的意思。如果是省城的书院,那么山长的任职资格很高,需要该省的总督、巡抚会同学政共同聘请当地或全国最知名的学者来担任。要是府、县级书院,条件有所放宽。


我们知道,清代的府、州、县学的师资力量不算很高,进士出身的寥寥无几,多为举人、秀才。而省级书院山长最低的学历必须是进士。个别的书院,就像朝廷选宰相一样,非翰林不任山长,比如广东的应元书院,主攻方向是举人考进士,即以会试为教学目的,所以其山长和教师几乎清一色都是翰林。



看到这里,有读者不免产生疑问。清代进士、翰林都是科举精英分子,去书院当个山长或教师,那不是吃饱了撑着,哪有当官要权有权,要钱有钱来得实在。


此言不虚,年轻进士、翰林一般是不会到书院任职的,大多是官场退下来的。但也有一些致力于学术,而厌倦官场倾轧的进士、翰林们,也会放弃功名利禄,一心钻研学术,到重点书院任职,这也很符合他们的职业追求。


从编制上来说,山长和教师都不是官员,这一点不及各省的府、州、县的教谕、训导。可要说起待遇,却又是远超在编的各级官员。以苏州紫阳书院为例,山长的年薪为九百两银子,这是当朝大学士的五倍之多。而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才拿一百二十两。但这个比较意义不大,人家还有腐败不是吗。



山长工资高,教职工肯定也不低,如果不论职称,平均水平大概在300至400两左右,这样的收入,如果不是大手大脚,日子过得绝对滋润。


省级书院教职工是主体,但此外也有一些行政人员。按例,各省督抚衙门会派驻一个代表进驻书院,称“监院”,他们的职责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监督,监院以下还有一些管理服务人员。


既然是官方派出的,就意味着这些行政人员大多是有编制的,所以他们的工资就要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发放。监院的年薪大致在70至90两左右,而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仅在40两左右。



书院中,教师队伍地位很高,行政管理人员就连和教师们同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清代的省级书院中,包括山长在内的教职人员其实并不多,往往都是几个人负责整个书院的教学,既要教数理化,还要兼德智体美劳,效率极高。


学生的待遇情况

前面提到,进入省级书院的都是千军万马中挑出来的精英分子,且招生人数也有限。所以这些生员们一旦进了书院,吃喝拉撒睡全免。每个月还可以领上一两多的膏火银。


另外,书院经常要举行考试,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还以苏州紫阳书院为例,仅在奖学金一项上,每年就要支出几千两银子。不过,书院也是有淘汰率的,如果几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那么不好意思,这种影响升学率的学生,是要被清除出去的。



书院的待遇这么好,钱又是哪来的呢?这个不用担心,按规定各省每年都有固定的财政拨款,有些名气很大的书院,往往还能得到皇帝的额外恩赐。当然了,地方上的士绅以及地主老财们,也会捐款给书院。总之,书院的财务部账册上,永远都是进账比支出少,不用担心没有银子花。


清代的书院是全国教育体系中的支柱,很多生员都是在书院学习从而考中举人、进士的,比如;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都在当地的书院深造过。



以福建的鳌峰书院为例,从这里走出来的进士就有250人之多;再如道光十五年的湖南乡试为例,仅岳麓书院考生就有28人中举,几乎占了全省的一半。这样的升学率,岂是现在的名校可比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