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香港公司注册 >

装备中心2021年108号文件(装备中心216号文件)



特别策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家高新区贯彻落实国务院7号文的第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国家高新区实地调研和考察,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产城融合、成果转化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柳州高新区柳工集团调研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他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要坚定不移、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调研时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中指出: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调研时指出: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一年,李克强总理也分别于2021年4月和6月,调研成都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和长春高新区摆渡创新工场,围绕国际合作、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




这一年,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卓有成效。深圳、青岛、安顺等地加强了对高新区的领导,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高新区主要领导,江阴高新区管理机构提升为副厅级。天津滨海高新区通过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实行“末位淘汰”等方式,让干部“能上能下、真上真下”成为常态,管理体制呈现新气象……




这一年,国家高新区顶住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的双重压力,拼搏奋斗,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学习与创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为此,本刊特推出以“2021年度盘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巡礼”为主题,从新闻报道的视角,对2021年国家高新区新闻大事件进行盘点,以发挥其聚民心、鼓人气的舆论导向作用;以样板示范视角,征集2021年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产业链“补链强链”、开放创新、打造宜创宜业宜居科技新城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新区优秀稿件,进行全景式扫描,以求立体、多角度地呈现过去的一年中,各典型性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不俗成绩。




昆山高新区


此处乃“名山” 高新蕴“美玉”



昆山高新区森林公园马鞍山路




2021年,昆山高新区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188.3亿元,同比增长1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9亿元,同比增长7.4%;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65.6%、62.4%……2021年,昆山高新区紧紧围绕“聚力建设新城市、大力发展新产业、全力布局新赛道”的要求,自觉担负探路、闯关任务,积极探索县级市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努力形成示范引领,让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昆山高新区最鲜明的特质。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速度意味着市场。能讯2011年底落户,一年左右时间就已试生产,这个速度绝无仅有。”回忆起落户昆山的经历,能讯高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乃千不禁为“昆山速度”点赞。在昆10年间,能讯建立了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线,实现了规模生产,成长为国内顶尖的第三代半导体厂商;连续3年每年研发投入均超7000万元,先后申请专利300余项,技术水平和产品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




能讯看中的是“昆山速度”,昆山看中的是能讯的未来。近年来,昆山高新区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中科可控、中科晶上等一批“硬科技”核心项目接连落子布局,“苏梦”智能化生产线建成投产,工业级5G终端基带芯片发布量产,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2021年1-11月,昆山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65.6%、62.4%。




能讯只是昆山高新区大力发展新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2021年6月,科创板首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泽璟制药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获批上市。上市后仅百余天泽璟就实现了营业收入近亿元;2021年11月,其自主研发的外用重组人凝血酶的III期临床试验取得成功;2021年12月,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泽璟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竞逐高质量发展,昆山高新区赢在创新,胜在布局。早在2008年,昆山高新区就喊出“做核酸,到昆山”口号,打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园。目前,该产业园已聚集泽璟制药、瑞博生物、华测生物、博创同康、新蕴达等120多家企业,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小核酸药物品种线;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及合作单位承担了约50%的小核酸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课题;聚集中国小核酸产业中最优秀的人才和企业,拥有国内小核酸产业申报专利数量的50%以上。小核酸产业实现了从“由无到有”到“亚洲最大”的华丽转变。




迈胜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中科晶上工业级5G产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可控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中心等先后启动申设,“科学 产业 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功能加快成型。




此处乃“名山”,高新蕴“美玉”。昆山高新区正构筑起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圈。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山高新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未来发展需求,聚焦新一代通信技术、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计算和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做强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做优产业生态,全力向着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加速挺进。




(通讯员/许 嘉)




昆明高新区


实干开新局 走好创新路



昆明高新区企业贝泰妮研发实验室 昆明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起跑映照全程,开局启示未来。一年大势开局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2年经济工作描绘了蓝图。




新年伊始,号角声声。昆明各开发(度假)园区一派繁忙景象,应时而动、鼓足干劲,集众智、聚群力提速争先,开新局、谱新篇勇立潮头。




2021年最后一天,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揭牌,昆明高新区企业贝泰妮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云南云科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有限公司牵头承担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建设工作,为2022年开新局提前做好了准备。




中国是化妆品消费大国,但化妆品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旗下品牌薇诺娜算得上近年来行业里冲出的一匹黑马。2021年“双11”期间,薇诺娜天猫旗舰店单店销售额突破10亿元,再次上榜天猫美妆前10位,排名国货美妆第一,蝉联云南电商销量第一。下一步,贝泰妮将积极融入昆明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布局中,瞄准“十四五”,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成为国潮美妆产业新标杆。和贝泰妮一样,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刚跨进2022年就传来喜讯,产业园二期1号厂房于1月3日顺利封顶,从进场施工到封顶仅用90天,再次刷新闻泰速度。1号厂房封顶也标志着项目二期建设将进入新阶段,按照规划,闻泰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预计2022年5月投入使用。




贝泰妮和闻泰科技只是高新区实干开新局的一个小小缩影,高新区全区自去年底就着手启动、科学谋划2022年目标计划,聚焦园区主责主业,加快推进园区“两主两辅”产业发展,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增动力,强化项目包装,结合园区实际,做实今年项目盘子。




下一步,昆明高新区将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建新区”,在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领域“扬优势”,在数字经济产业领域“有突破”,在现代服务业领域“重融合”,切实走好“创新发展、后发赶超”之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引聚创新创业要素,不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扎实做好行政审批代办服务,全力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达产;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审批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高新模式。




(文/昆明高新区融媒体中心)




包头稀土高新区


高端稀土产业链渐成大势



稀土大厦




日前,江馨微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馨微电机)传出消息,2021年,江馨微电机生产了7000万颗高精度对焦马达,产值约1亿元,彻底打破了高精度对焦马达被TDK、阿尔卑斯、三星电机等国外厂家垄断的局面。“我们生产的马达,可实现手机视频影像直观真实、传播方便、实用立体的优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江馨微电机技术总监蔡锐林说。




在稀土高新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共同发力,紧紧把控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自主创新和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进程,使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度增长。高新区现已建成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多家稀土应用研究机构,累计建成稀土类企业研发中心30家、占全自治区研发中心的38%,稀土类重点实验室4家、占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的80%,全面提升了稀土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稀土之都”主力军的稀土高新区,找准发展定位,扛起责任担当,乘风起势,奋力鼎新,推动稀土产业转型跃上“高新”台阶,助力我国稀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目前,包头市科锐微磁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锐微磁)年产5000吨快淬磁粉产业化项目一期工程年产2000吨快淬磁粉、500吨注塑钕铁硼颗粒料、500吨注塑磁体生产车间正在加紧建设。“我们将建成粘结快淬磁粉、注塑颗粒、注塑磁体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科锐微磁总经理蔺继荣说。




在年均实施30个以上稀土重点项目的项目建设热潮的带动下,稀土高新区具备了4万吨的稀土金属生产能力,拥有5万吨的磁性材料生产能力,构建了烧结磁体、粘结磁体和钐钴永磁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高新区储氢材料和抛光材料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同时具备4万吨催化助剂、180万吨稀土合金生产能力,形成了“稀土原矿开采—选矿—冶炼—分离—功能材料—终端应用”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从采冶、加工到应用、研发、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永磁、合金、催化、抛光、发光、颜料、陶瓷等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全覆盖。




2021年,稀土高新区以“稀”为贵,利用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稀土产业,预计实现产值超200亿元,产业增速历年来最快。




时间如流,创新不止。2021年,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在高新区不断演绎。




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稀土钢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国内首台重型汽车大功率AT变速箱样机试制成功、世界最高场强0.7T永磁磁共振成像仪研制成功、国内首次利用3.6万吨垂直挤压机制备出大飞机发动机用关键材料、国内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首个稀土纳米抛光液实验室及中试线投入使用……




沧海竞流方显英雄本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包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立足稀土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稀土产业和传统稀土企业,为稀土产业的发展不断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李宝乐)




宜昌高新区


发起“春节攻势” 助力“宜昌速度”



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开工活动现场




1月6日下午,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总投资320亿元的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施工现场,30多台打桩机气势如虹,工人们在165号厂房打下第一根管桩,邦普循环宜昌项目“春节攻势”正式打响。




为了让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宜昌高新区以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决心和豪情,新春伊始,邦普循环项目宜昌指挥部就马不停蹄地发起了项目建设的“春节攻势”。




一是明确目标,按照投产目标制定春节前施工计划,立誓在春节前完成“9000多根管桩、5公里厂区主干道”的硬任务。二是责任上肩,紧盯时间节点,将施工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天,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到岗,任务完成情况每天一汇报、每天一督办。三是形成合力,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单位项目指挥部前移到施工现场,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协同办公,确保不打乱仗、各自为战,形成工作合力。




邦普循环宜昌项目指挥部决心以“抢晴天战雨天,电灯下是白天”的竞进状态,坚决打赢“春节攻势”这场硬仗,为春节后全面土建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说好项目、大项目是“大舟”,那么园区一流营商环境就是“厚水”。在此之前,省市区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宜昌高新区重点项目落户积蓄了浩荡丰盛的“厚水”。




作为宜昌投资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社会投资和产业项目,宜昌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从2021年10月12日正式签约到当年12月4日开工建设,历时仅52天,就完成了征迁平场、项目评审、土地摘牌等38项工作清单任务全部落地。




项目签约后,宜昌高新区及市直各单位坚决贯彻市委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做一个项目、立一个标杆、建一个丰碑、带一支队伍、成一个产业”的思路,高位推进、统筹调度。指挥部各成员单位靠前服务、通力合作,创新推出“455”服务机制,与邦普员工并肩战斗,刷新了项目落地的“宜昌速度”和“湖北速度”,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这场漂亮的攻坚战,既探索出服务重大项目的有益经验,又锻造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可以说,宜昌邦普一体化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的创新服务机制,既是全市“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的经典之作,也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争当表率”的务实之作。




金牛随冬去,福虎迎春来。新的一年,宜昌高新区将通过“指挥部 主动认领任务”服务机制,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原则,强化定期调度、专班对接、清单销号、督办考核,在保证质量和安全前提下,抢工期、保节点,全力推动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宜昌高新区和各相关单位要再接再厉,推动服务效能再提升、协作协同再提效,以高水平服务促项目高质量建设。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围绕邦普项目补链强链,积极引进新能源电池上下游关联项目,加快谋划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催生新的增长点。




(文/王 娜)




自贡高新区


“营商密码”的“自贡解法”



自贡高新区营商环境专员进企业“1317”工作启动仪式现场授牌




2021年,自贡市作出了“项目攻坚三年行动暨开放发展与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工作部署,优化营商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自贡高新区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近日,笔者走近自贡高新区探寻这里的“营商密码”。




启动百名营商专员进企业 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去年以来,自贡高新区牢固树立“一切围绕企业、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企业”的理念,围绕要素、政务、市场、政策、法治、人文等六大环境因素,确立了打造一流服务能力、一流服务标准、一流服务效率、一流服务效果的目标。




向营商环境专员授工作牌、向企业代表授营商环境专员公示牌、向企业代表兑现省级工业发展资金、兑现高新区科技服务业项目专项资金……




去年7月22日,自贡高新区营商环境专员进企业“1317”行动正式启动。




统计显示,“1317”行动共覆盖高新区358户“四上”企业,同时对企业施行动态更新,对新升规入统企业一并纳入服务对象管理。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指出,开展营商环境专员进企业工作,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1317’不是口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目标和要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该负责人说,据统计目前营商专员进企业行动覆盖高新区358户企业,全年共收集、汇总企业提出的人才、融资、水电气保障等方面的各类诉求、建议153条,问题解决率达95%。




学昆山见实效 “高兴办”助力营商环境提质增效




2021年,自贡高新区扎实推进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坚持“近学成都、远学苏州、对标昆山”,借他山之石,着力打造自己的营商环境品牌“高兴办”。




去年9月,自贡高新区对标《昆山市深入推进“昆如意”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措施》,出台《自贡高新区对标“昆如意”推进“高兴办”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措施》,从企业开办、建筑许可、纳税服务、政务服务等六个方面共提出17项政策举措,以让主动服务企业的好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自身的营商服务品牌。




目前已出台的17项政策措施中,外资企业申请人主体资格认证“容缺受理”、减少纳税次数、压缩纳税时间、推广使用移动办税、强化“一网通办”能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推行阳光执法等8项举措已落实到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区域评估、强化金融要素保障、优化就业用工服务、深化人才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6项取得一定进展。




“下一步,自贡高新区将分别从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构建便捷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紧盯问题精准助力企业发展、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四方面,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提升办事效率,构建起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为自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自贡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文/杨 洪 李若嫣 陈 科)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


产业“引擎”助力高质量发展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定走“工业立区、制造强区”之路,在扶持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区全力贯彻落实“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年”要求,铆足干劲,推动全区多项目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快速增长,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超全市平均水平。




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


形成“1 1>2”协作效应




“这边是高新港,这边是中电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站在第三季度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重大项目优巨新材即将破土动工的土地上,广东优巨先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巨新材”)副总经理马俊涛向记者介绍企业新址的优越地理条件,“未来,新项目投产后,大型机械设备运作可以由中电能源站供给能量,货物运输可以通过高新港运出,既能实现企业低碳环保发展,又能大大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优巨新材项目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控链工作引进的项目之一。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产业分布上谋篇布局,聚焦社会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控链工作,优化完善集群培育机制、增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发展质态,发展战略性产业集群,合理分布产业区域,形成“1 1>2”的协作效应。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新兴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对标江门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狠下功夫推进高端机电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三大主导产业招商引资、落地建设投产等工作,聚焦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发展。在新材料产业集群中,已经培育出新能源电池和石化新材料两条产业链。与此同时,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相结合,以“投行思维”精准对接细分行业龙头。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不断加强招商服务力量,通过实施“引进一个龙头,培育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的战略,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其中,在新材料、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智慧照明等战略性产业方面不断突破,目前已集聚了德昌电机、优美科新材料、麦克韦尔等一批龙头企业。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方面即将打通全产业链。




孵化本土“金种子”企业


突破“卡脖子”难题




耐高温奶瓶原材料需要进口,汽车灯罩原材料需要进口,5G通信基站连接端材料需要进口……这些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不少企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如今正在被一一破解。近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大力支持本土孵化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在新兴产业上持续发力,实现“国产替代进口”,突破“卡脖子”难题。




拿特种工程塑料技术来说,长期以来,该项技术基本上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垄断与控制,尤其是在产业化技术方面对中国实行严格的封锁和保密,甚至一些高端的产品对中国实行禁运。




“如果不从根上掌握核心技术,我们只能在外围、在产业下游。”马俊涛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公司一直在这种新型材料研发中下功夫。目前,200多人的企业,研发人员就超过50人,其中有5名博士,4名都是博士后。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支持下,2014年,优巨新材攻克了聚芳醚砜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建立了首条聚芳醚砜生产线,并成功实现了聚芳醚砜产品的量产;2016年,企业通过子公司新建了年产5000吨的聚芳醚砜生产线,实现了聚芳醚砜产品种类和产能的增加;2021年,企业不断增资扩产,并把总部设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预计2022年敲钟上市。优巨新材的发展是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招才引智—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引资引智,大力培养发展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文/何 榕 图/彭伟宗)




淄博高新区


“黑马经济”强势崛起



2021年4月8日,智洋创新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




近日,位于山东淄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淄博高新区”)的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洋创新”)创始人刘国永收到了一份来自上海的表扬信,信中表示:智洋创新的输电线路智慧监控系统及时发现了临时吊车隐患并告警,避免了1000千伏吴塘线重大外破隐患。




发现隐患,解除警报,这是刘国永当初将AI技术引入输电线路巡视领域的初衷。此举不但将刘国永带上了独特的创业赛道,使其持续收获技术红利,更推动了智洋创新的鸣锣上市。




对国内任何一个高新区来说,上市公司数量都是检验其服务能力和发展实力的指标之一。数据显示,淄博高新区拥有393家高企,126家上市挂牌企业。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淄博高新区近3年来上升10名,在2020年的排名中位列第43位,位次前移的背后,是淄博高新区推动经济发展,打造上市公司的功力见长,反映出他们勠力打造的“创新生态”正显示出威力,“黑马经济”强势崛起。




在智洋创新的展厅里,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监拍设备是主角。刘国永说:“利用这些设备,我们为供电设施安上了‘千里眼’,更连上了智慧分析的AI‘大脑’。”在电力行业,传统的人工巡视周期长、效率低,大量隐患不能被及时发现。而新技术攻克了这一痛点。




刘国永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场景:信息采集终端安装在每级输电杆塔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运行状态全景可视;同时,后台打造智慧线路管理平台的AI“大脑”,对采集的信息进行AI算法分析,及时发现识别并预警隐患、灾害、缺陷。




淄博的工业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中的41个产业大类,有39个在淄博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淄博高新区生产的90多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前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传统电力产业中成长起来的智洋创新能够背靠当地的产业基础、链条和市场,并最终将AI技术引入输电领域,让其成为新赛道上的一匹“黑马”,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智洋创新的蓬勃发展正是淄博高新区“创新生态”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得益于淄博高新区简政放权,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减税降费,让实体经济减负增效,让民营企业享受红利……一系列“放管服”组合拳,让这里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不断开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目前,淄博高新区立足打造全市“三区一窗口”目标定位,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大赋能行动”“十二大攻坚行动”,聚力四强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金融科技、高端物流、新经济“3+2+1”主导产业。在这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聚集,产业生态愈加丰富。




一家企业从小到大,既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环境孕育。淄博高新区瞄准的是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的多面发力,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高质量发展。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淄博高新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沿着“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理念一路奔跑,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文/李单旎)




璧山高新区


达产“六个一批” 项目“生根开花”



璧山高新区远眺




2021年以来,璧山高新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城都市区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挂牌成立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党工委、管委会,加快建设“科技璧山、创新璧山”,倾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创新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技术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0亿元,目标为打造国家级先进数据中心,预计2022年3月建成投用。该项目将重点满足西部(重庆)科学城计算需求以及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城市建设的计算需求,最大化发挥数字基础设施效益。




总投资1亿元的空间太阳能实验基地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进核心试验建设区综合实验楼的土建及安装工程等,该项目核心实验建设区33亩,主要用于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关键技术研究及前期演示验证;外围隔离区167亩,种植太空育种植物,开展相关科普教育、航天科技成果展览、太空旅游体验等拓展项目研究及产业化。




2021年以来,璧山高新区狠抓项目招引落地,围绕智能装备、新能源及装备产业、大健康、集成电路设计与半导体制造、新材料及定制化工业消费品等产业集群,大力引进上中下游产业项目。引进嘉陵特装、恒渝电子等项目73个,总投资537.4亿元。开工中科曙光等项目31个,总投资207.1亿元,年产值233.4亿元。推进建设康佳光电产业园等项目103个,到位资金176亿元。投产金财互联等项目28个,总投资62.4亿元,年产值106.5亿元。达产龙润转向等项目33个。




2021年6月18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开工项目25个,总投资141.55亿元,涉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




“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璧山高质量发展的必选之路,关键在于积极发挥顶层设计功能,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方向,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璧山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等到上述项目全部落地建成后,将极大地促进璧山产业发展,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和提档升级,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璧山高新区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势。高新区制定实施产业发展“群长制”“链长制”工作方案,围绕6大产业集群、20条产业链,绘制“群长制”“链长制”作战图,细化分解26项工作任务,推动产业发展。上云企业200家,新增升规企业30家、上市培育企业28家。全区分层培育大江动力等39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品正等企业申报国家级“小巨人”。




如今的璧山高新区,一条条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一栋栋标准厂房拔地而起,一座座科研院所争相落户,璧山高新区正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文/璧山高新区管委会)




安康高新区


抓项目落地 助产业发展



安康高新区远眺




2021年,安康高新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时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认真落实“产业项目建设年”各项部署,全区上下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促推总投资1038亿元的198个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为“十四五”时期安康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博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原材料的高科技企业。走进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一包包锂电新能源正极材料完成流水线生产,整齐堆放在厂房内。这些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市场加工制造锂电池电芯,制备的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核心组件。公司负责人赵杰介绍说:“这个项目是立足在西部地区的锂电池回收拆解,到前一级材料的再生,为安康打造百亿级的锂电材料产业园奠定基础。项目全部建成达产达效后将实现年产值15亿元,上缴税收7000万元,带动200人就业。同时,项目填补了陕西省和安康市锂电材料产业的空白,为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博创宏远新材料只是安康高新区产业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安康高新区坚持把发展产业项目摆在突出位置,2021全年引进落地光通信激光器研发生产、智能终端电子设备制造等产业项目28个,建成投产锂电新能源关键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反渗透纳滤膜、尧柏新型环保建材产业园、光电科技产业园、电子磁性元件生产加工、精密机械加工生产等工业项目19个,生物药新技术产品开发、正大制药新厂等一批工业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奥特莱斯、高新万象、财富中心、美豪R酒店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运营,产业赋能助推城市活力显著提升。




在大力发展产业项目的同时,安康高新区还围绕基础设施大抓项目建设进度,始终坚持产城绿融合发展理念,持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新调整增加工业用地5平方公里,花园沟大桥、周家沟大桥提升改造全面完成,总投资18.3亿的黄沟东路、新时代大道、新安康大道东段、秦岭大道至北环线段等23条重点路网近期将全部建成通车,月河快速干道、老机场片区开发全速推进,城市骨架全面壮大,高新区已从“抓配套打基础”进入“抓产业聚集群”新阶段。持续用全域“5A”级景区标准推进森林高新、公园城市建设,5条道路绿化长廊景观突显,富家河生态治理试验段基本建成,常安友谊公园、融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构建了“春柳樱花美行道,夏樟木槿粉妖娆,秋枫银杏红黄兆,冬梅寿松雪舞飘”的城市大景观格局。




回首过去、不负韶华,展望未来、斗志昂扬。新的一年,安康高新区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以更大的勇气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以更大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质效双升,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文/吴忠森 罗 楠)




莱芜高新区


“五大行动”擘画高新蓝图



莱芜高新区俯瞰




“五大行动”擘画出莱芜高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的美好蓝图。近两年来,莱芜高新区有35个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项目进入了省市“大盘子”,全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共集聚企业10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5家,占园区高企总数的65%。全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856人,占全区人才总量的58%。全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90%以上规上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达80项。




实施产业规划提升行动。高新区积极对接省市产业发展导向,主动融入全市产业发展的大框架。济南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高新区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区。2021年9月15日,省政府向商务部递交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支持济南市设立中欧(济南)绿色制造产业园的函》,建议以莱芜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设立中欧(济南)绿色制造产业园,打造以高端装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实施产业补链强链行动。高新区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重大成套设备、工控装备三大领域,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明确产业链、补链、强链、建链环节,参照产业链招商地图,精准招商,支持中国重汽、山东能源重装等龙头企业,探索“一企一链”集群模式,支持大企业搭建面向产业链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垂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设计、制造、渠道、客户等资源,着力构建“龙头企业 配套”集群生态。




实施产业创新能级提升行动。高新区建立智能制造装备潜力地标企业培育库,每年滚动筛选10家企业重点扶持,着力培育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经营状况佳、市场前景好的标杆企业。引导有条件的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企业等,集中政策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吸引国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上市企业在莱芜高新区设立子公司,利用上市企业在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推动子公司做大做强。筹建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大力支持企业围绕智能制造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实施智能制造示范行动。高新区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广应用PLC控制,构建ERP、MES系统,推进一批数字化车间示范企业、示范车间和示范制造单元建设,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重大成套装备、工控装备三大产业领域,探索建设生产自动化场景,支持龙头企业探索无人智能生产线、工业智能安防、智能仓储物流、智能售后等生产自动化应用场景。截至目前,已有17家企业获批济南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3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




实施产业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以中关村信息谷创新示范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高创中心等载体为依托,按照市场化方式,高新区建设智能制造装备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孵化器。设立总额2亿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投资放大作用,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新能源汽车、工控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高新区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设立智能制造装备专项财政资金,每年拿出5000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出台了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的若干措施,财政每年列支不少于3000万元的人才扶持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入库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奖励。




(文/莱芜高新区管委会)




淮南高新区


练内功 促转型 谋发展



淮南高新区




位于淮南高新区产业园一期的安徽灰熊视创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5亿元,2019年,高新区与灰熊科技公司结缘,从考察、洽谈到签约落地历时仅仅12天,被企业称赞为“淮南速度”。




2021年以来,淮南高新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省际合作示范园区建设、皖北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及市委市政府“主攻山南”部署等市内外政策机遇,大力实施“双招双引”战略,提升设施配套,完善平台载体,创优涉企服务,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要引凤,先筑巢。高新区在产业园一期基础上,按照“建园、强链”思想,量身打造的47万平方米的淮南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投入使用,定向出台新型显示产业扶持政策,为产业链招商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招引企业呈井喷之势。目前,新型显示产业园已签约安徽壹芯科技等新型显示企业13家,总签约面积30多万平方米。




近年来,高新区实施“2343”双创活力倍增工程,打造百万平米双创载体,建设一批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实施“才聚高新”重点计划,构建覆盖企业全周期的金融链,搭建科技服务大厦,积极承接苏浙粤产业转移,实施产城融合品质跃升工程,打造了“一带一核三区五园”空间格局。依托自身产业、平台优势,淮南高新区重点突出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招商引资更加精准高效。




“在优化政策方面,我们出台了更加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显示产业若干政策。在企业服务方面,我们一对一为入驻企业提供从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的一站式服务,重点解决企业在落户中遇到的‘用工难’‘融资贵’等问题。在创新举措方面,与深圳市商用显示系统产业促进会达成战略合作,设立商显协会淮南分会,联合协会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努力将新型显示产业园打造为百亿级产业集群。”淮南高新区招商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高新区正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产业为特色,以新能源、生命健康、先进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131”活力产业体系。园区现有产业资源丰富,包括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中国电科八所、盖天力医药、中车株洲电机、华云数据集团、深圳中银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正向着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产城协调发展的一流高新区迈进。




据统计,2021年,淮南高新区预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178亿元,同比增长11%;工业投资20亿元,同比增长86%;技改投资19.5亿元,同比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5亿元,同比增长25%;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5.58亿元,同比增长12%;进出口总额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58万美元。




淮南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高新区将聚焦“双招双引”,深入实施“六个一批”工程,全力以赴抓招商、推项目、促发展,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深化科研院所合作,抓好创新驱动发展、项目招引建设,多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高新区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在全面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中贡献高新力量。




(文/李东华 张 桃)


芜湖高新区


稳字当头 行稳致远



芜湖高新区(弋江区)鸟瞰




回首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芜湖高新区(弋江区)经济持续复苏并走向常态化的一年,也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展望未来,是弋江加速崛起、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战略机遇期。芜湖高新区(弋江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芜湖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提质、稳步向好。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产业生态的构建。近年来,芜湖高新区(弋江区)产业生态日益完善,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发展,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厚积薄发,大数据及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夯实。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涌现,迸发出产业生态的叠加效应:全区的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优势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加突显,全面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重点核心企业支撑,创新创业环境为载体”的强大产业生态。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老百姓关切的各项民生事业,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也是全区经济工作的根本要义。人民城市建设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芜湖指明了方向,积蓄了踔厉奋发的动能。为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芜湖高新区(弋江区)将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提质增效、社会保障日益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全面发力等方面持续推进。




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深做实“1%工作法”,进一步降本增效,把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共同发力,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助推全区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据介绍,2021年全区各相关部门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产业政策,去年全年共兑付各类产业扶持资金12.4亿元,新增减税降费3.5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35万元。深入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建立高新区企业网格化包保帮扶机制,实现对中小微企业全覆盖。




芜湖高新区(弋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济工作的扎实高效运转,打造政府效能建设是关键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紧抓干部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抓经济发展的眼界格局,优化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让各项工作“干得最快、干得更优”,为全区经济高质量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




(文/芜湖高新区(弋江区)管委会)




保定高新区


优秀孵化器数量占河北省1/3



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北省科技厅近日公布了2021年度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绩效评价结果,保定国家高新区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获得“优秀”评价,包括高新区创业中心自营的保定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之保定河大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三S科技孵化器等,优秀孵化器数量占全省1/3。




据了解,河北省科技厅为加强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孵化绩效,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于2020年首次组织开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年度绩效评价工作。此次绩效评价按照最新的评价办法从服务能力、孵化绩效、可持续发展、社会贡献等多方面多指标进行考核。经过严格筛选,全省178家省级孵化器和291家省级众创空间中,共有15家孵化器和28家众创空间被评定为“优秀”等级。




近年来,保定高新区深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孵化,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强化园区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建设,聚集科技创新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造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公共资源共享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发展平台,推动园区创新创业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保定高新区仅创业中心新增入驻企业2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6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23家,其中省科小35家,国科小88家;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家;新增各类知识产权118项、累计达到951项。获得平台建设专项资金640万元,去年组织各类培训活动22场,接待各类参观活动30余次,助力企业对接各类投融贷资金共计6000万元。同时积极对接拓展国外优质项目与资本,与7家境外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强化政策引导,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支撑作用凸显。获批国家科技部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园区试点,获得2013万元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容毅通信获批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双创机制健全完善。年内投入科技创新券、双创大赛、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培育、专项创新活动等资金9400万元;连续举办四届创新创业大赛,2021年参赛项目228个,保定诺未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摘得桂冠,获“全国优秀企业”奖。创新超市功能日趋完善,20家服务机构入驻,全年汇聚科技成果2万余项,组织创新创业活动29场次。




激情孵化梦想,创新成就未来。2022年,高新区将聚力孵化器等级提升,打造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制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评价机制,推动上档升级。以服务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核心,打造融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辐射高地和创新要素赋能服务中心。




(文/周亚梅 张 辉)




江阴高新区


十年磨剑 剑铸高新



江阴高新区




大江东去风潮涌,蟠龙山下铸辉煌。




2021年,对于江阴高新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江阴高新区喜迎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高新区10周年。




十年来,江阴高新区高举火炬旗帜,立志追高逐新,坚定不移按照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要求,积极探索县级市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新路径,努力构建发展特色、形成示范引领,获得国家级荣誉20多项,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年奋进,综合实力“刷”新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中信泰富特钢成为无锡第二家营收超千亿元企业,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布局的“1 3 1”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形成,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中位列全国第42位、县级国家高新区第1位。




十年逐梦,创新动能攀新高。深入推进苏南自创区国家战略,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合作的“一主导产业一研究院”建成投用,北京、上海、深圳异地孵化器建成运营,获批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6家,引进诺奖得主研究院6家,成为全国闻名的诺奖高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分别提升至74%、55%,全国高新区排名第56位、全省国家高新区排名第10位。




十年为民,百姓福祉迈新高。从就业到增收,从住房到出行,从教育到医疗,从生态到安全,按期完成每项民生实事,如期兑现每项利民政策,民生支出近百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倍,每一个生活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的人,都能充分共享发展成果、切身感受民生温度。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对历史的最大致敬,就是书写更辉煌的历史;对未来的最好演绎,就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下一个十年,江阴高新区将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的目标定位,咬定“十年再造一个高新区”的目标追求,以更实举措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更强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矢志打造实力一流的新兴产业集聚高地,深入推进产业强区主导战略,让传统产业成为涅墼之凤,让新兴产业成为参天之木,让未来产业成为发展之景,让发展支撑更强劲;矢志打造活力一流的科技驱动创新高地,聚焦苏南自创区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加快构建以高质量科创企业、高层次科创平台、高水平科创人才为支撑的高新科创生态,早日冲进“全国40强”:矢志打造魅力一流的产城融合宜居高地,着眼“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加快城市更新,扮美园区形象,提升功能品质,让一座科技魂、国际范、现代化、山水韵的大美园区早日呈现。




回首昨天,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国批”十年,既是江阴高新区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攀高望远、续写辉煌的新起点。在江阴国家高新区建区30周年之际,我们将翻篇归零再启航,重整行装再出发,一如既往奋发奋斗,续写高新区新的荣光。




(文/江阴高新区管委会)


策 划:本刊编辑部


审 核 :项耀汉 张耕夫


执 行:胡 兰 骆 娟 李 琳 方玉婵 胡 欢 王 婷 汤冬旸 折然君 张 彭 苏劲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