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粤海铁路公司舞弊专项审计案(公司舞弊案件)


还是先从珠海文物保护单位:“连湾山摩崖石刻”说起吧,说起这一处摩崖石刻,许多网友一定不会陌生,截止到2010年5月,珠海市已有39处遗址,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16处,市级10处,区级11处,而早在1994年8月24日,连湾山摩崖石刻,就已经被公布为珠海市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珠海市人民政府的也随之发文公布。


连湾山摩崖石刻上的“息氛”二字。


连湾山摩崖石刻,位于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连湾山东麓的一面巨石之上。刻有清代同治壬申年(1872)香山知县田明曜撰文及“息氛”两个大字,这是平息海盗之后的纪功石刻。


如今,这块镌刻着“息氛”两个大字的巨石,依旧保存的完好无损,每字宽0.5米、高0.7米,为阴刻行书。“息氛”的旁边,就是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香山知县田明曜所撰的一题纪功石刻,石刻宽2.2米、高0.9米,阴刻楷书,一共213字。这两题石刻同属一组,内容叙述了当时的香山的地理环境和征剿海盗的历史事件。前为标题,后为文字说明,1994年《珠海市文物志》收录该处石刻。


已经被风雨侵蚀后的“事迹记略”石刻。


这块刻有213字的摩崖石刻,讲述当时平定海寇“曾大鹅幅”的事迹。据碑文记载,此处名叫“桃花岛”,与赤溪、漕冲相连,同治六年(1868年),海盗头领“曾大鹅幅”沿海劫掳,同治十年,香山知县田明曜亲自督战,带领几百壮士终于平乱,“惟愿鲸氛永息”,遂欣然刻石,记录此事。


据《香山文物志》记载,“连湾山摩崖石刻”1994年8月被评为市级文保单位,而连湾山传说已久的“藏宝秘籍”,据说也潜藏在此:


“此地有崇山峻岭,密菁怪石,四面环海,人迹罕到,名曰桃花岛。山下即莲湾,南北水地,方又与赤溪漕冲毗连,最为浦逃渊芨。同治六年春,虽经蒋中丞剿办,余孽犹未净尽。贼首曾大鹅幅等,遂结党滋事,沿海割掳,民久苦之。余与同治十年莅治香山,急欲解民倒悬,禀请大兵并携备万金,募死士数百,亲身督战,而扫平焉,惟愿鲸氛永息,无复然灰虑。幸矣!茅地实险,担保无奸民日后为患,故留鸿迹好与后人观。非敢云勒石铭功,亦冀后之有心人能继余到此者,见余之题而知余之苦心云尔。”


——清同治壬申首夏吉旦知香山县事楚北田明曜题并书。


石刻具体内容,共213字。




这就是连湾山摩崖石刻的主要内容,也是典型的记事石刻。从这篇石刻文字中可以看出:清同治年间,在今天的珠海鸡啼门一带有海盗出没,当时任香山知县的田明曜带兵剿灭了海盗。并且,现在的连湾山曾经四面环海,故名为“桃花岛”


也许有很多网友如同最初的我一样,想要情不自禁地发问一声:“海盗头目为什么叫曾大鹅幅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这个名字又有什么涵义呢?”


说实在的,这个名字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涵意,这仅仅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是当时平沙本地方言的近似声,此外,在“海盗”这个黑圈子里,稍微有头有脸的“海盗头子”,谁还没有几个浑名呢?这就类似于《水浒传》上一百单八将的称谓一样,试想一下:“神行太保”戴宗、“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这样的名声叫起来,远远要比他们的本名响亮得多!话又说回来,这些个“海盗头子”若是公然地启用自己的真名,一旦被抓捕起来,还实在是一件麻烦事,倒不如“隐姓埋名”地公然与当地执政部门对抗,来得更加痛快!


1994年8月24日,连湾山摩崖石刻被评定为市文保单位。




据史书记载:“曾大鹅幅”,本名“曾福”,香山县黄梁都人,具体出生地及出生年月不详,但是其卒年,却是有史藉可考的,因为在同治十年,也就是1872年,碰巧也是十二月丁丑,香山县令田曜明令赤溪副将周凤山、都统王熊彪等合力剿灭海盗曾福,至此,这位在如今平沙的附近海域,逍遥法外了十余年的海盗头目,终于命丧黄泉!


关于曾大鹅幅的死,《清实录 同治朝实录》中轻描淡写地记载了这么短短的一句话:


“十二月辛未,予先儒张履祥从祀文庙。丁丑,香山匪徒曾大鹅幅等作乱,捕诛之。是,朝鲜、琉球、越南入贡。”


这段话,虽然记载了“曾大鹅幅”的死讯,平淡无奇,类似于今天的讣告一般,但是阅读旁边文字,倒是可以瞬间点燃我的民族自豪感来,因为就在同一年的十二月底,大清国周边的小国及附属地朝鲜、琉球(今日台湾)、越南依然还是按例向清廷纳贡称臣,可见当时我泱泱大清国的实力依旧雄厚呀!


至于那个海盗头目“曾大鹅幅”,用现在一句流行语说,就是“No Zuo,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而曾大鹅幅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归根到底,就是“曾大鹅幅”作茧自缚、咎由自取,谁叫他不好好地当他的海盗,却偏偏打起了过往官船的主意,惹怒了“红毛鬼”,甚至三番五次地惊动了当时腐朽没落、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呢?这其中说来话长,且听我慢慢道来!




惟愿鲸氛永息,无复然灰虑。




02、清代中后期,广东沿海地带,为何海盗如此盛行?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盗问题,也通常都是伴随着海洋航运的发展,从而滋生出来的一舞弊案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由于清代统治阶级固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随后便逐渐开始走向衰微,在此情况下,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清朝时期的东南沿海一带,不少沿海居民“被迫”下海为盗,最终形成乾隆末年至嘉庆上半叶海盗活动猖獗盛行的高潮。


据清朝官方记载:凡是海上抢劫、贸然对抗官府、以及各种海上武装势力,一律称之为“海盗”,并视其为社会的“渣滓流寇”,这股势力并不是太大,但也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传统史家,亦不屑于对“海盗”们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社会史探究领域的兴起,以及清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乾嘉年间海盗史的深层次探究,亦逐渐改变了“清代海盗史”长期无人过问的冷落局面,及至今日,“海盗史”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珠海连湾山:纵横交错的陆路与海洋通道。




广东沿海地带,历来山多田少,人稠地瘠,湿热腥臊,疟疾丛生,属于典型的“岭南”地带,乾隆十八年以后,随着全国人口的急剧增长,又酿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当求生存的斗争不断加剧时,那些原本就无法在岸上填饱肚皮的人,便被迫靠海为生,而广东一带优良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再加上另一个重要因素,即海上贸易的日益兴旺,一些沿海而居的“流寇”,便开始在航路一带劫掠,这也为日后的海盗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珠海连湾山一带海洋分布示意图。




从海盗的角度来看,广东一带水道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海岸线“进可攻、退可守”,来去自如,近海区域,数以百计的岛屿所能提供的藏身栖息之所,皆是最理想的地理环境。


粤洋西路海盗猖獗,除了受越南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之外,一方面,也因为海岸线过于曲折,岛屿众多,易于藏匿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政府控制力太弱,而地方势力却又明显太强,且清政府自鸦片战争(1840年)起,内忧外患,根本就无暇顾及西路海防,只能任其肆意发展;此外,沿海一带的盐运,也给海盗带来了部分的资助,综上各种原因,最终导致粤洋西路的海盗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著名的连湾山史前航道石刻图。




清代广东沿海的海盗,最初是由那些一贫如洗的疍家村民、海上船户转化来的,很少有证据证明海盗是反抗专制政府的叛乱者,毕竟,单纯的政治思想,是难以将海盗们聚拢在一起的。因此,海盗们最初聚集一处的根本动机,便是为了挣钱谋生,海盗与官军的对抗,从实质上看,海盗的形成,与其说是一种争夺权力的政治斗争,毋宁说更是因为财源匮乏、而引起的经济斗争。


在向过往盐船、渔船以及广东沿河村庄提供相应保护、并收取一定费用的过程中,海盗们的立场,再次表明了他们无意于涉足官方特权,也不存在有推翻政府的意图,简而言之,作为一个主要谋求经济利益的集团,海盗们存在的理由,更是合乎这一假设:大规模集团暴力的原始动因,必定是思想上的,其最终目标也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叛乱。因为,海盗不是代表穷人利益、为正义而战的社会土匪,而是“赤裸裸的”、怀有发财梦想的掠夺者!




刘平在《清中叶广东海盗问题探索》中,将“海盗”定义为:“所谓海盗,是指那些脱离或半脱离生产活动(尤其是渔业生产)、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以正义或非正义的暴力行动反抗社会,以抢劫勒赎收取保护费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海上武装集团”。




数千年人工雕琢的印迹,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由此可见,海盗产生于被压迫、受歧视的阶级,并且对社会怀有一定的仇视情绪,因此,从他们踏上“贼船”的那一天起,海盗们即开始着手报复社会、破坏社会。从“海盗”的概念,以及这一时期广东海盗活动的方方面面来看,广东海盗活动不属于“反清”“抗清”斗争,更不是渔民起专项义,而是纯粹意义上的粤海“盗匪”活动。


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海盗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清政府镇压白莲教起义等平叛行动,但更多的是,海盗们制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这不仅给地方统治秩序造成不良影响,也给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破坏。尽管海盗曾多次与官兵水师对抗,但他们的目标不是要推翻政府,不是有意识、有计划反抗,而是保证自己的掳掠行动,不受到官方的任何干扰。


广东沿海一带,错综复杂水文条件,为海盗提供天然的活动场所。


而在剿灭海盗这个核心问题上,清廷府却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方式:清廷并非以主动的方式,来钳制海盗的发展,而是采取消极的策略和手段,把海峡两岸济盗的管道全部堵住,然后再以水师尾随剿捕。最后以打消耗战的方式,肃清海盗,这是怎样高明的一招,“我也不惹你,我直接耗死你”


综上所述,曾大鹅幅最终由一个普通的“疍民”,沦落成了一个“海盗”,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因素、人文历史等密不可分。有网友要问了,曾大鹅幅不过一个普通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凭什么就能“一呼百应,揭竿而起”地带头做海盗呢?


  


清代香山地区,及港澳周边的地理交通情况。




03、曾大鹅幅:海盗头目“颠沛流离”的成长史!



据珠海市平沙一带的野史记述:相传,曾大鹅幅不仅饶勇善战、足智多谋,而且为人还特别地讲义气,虽然在他得势之后,可以一呼百应,带领一众喽啰在香山、粤西海域横行流窜,但因曾大鹅幅本人出身贫寒,为社会底层人物,所以他平时也特别爱护平民,他们在向乡民购买粮食时日常生活用品时,往往会加倍给钱,并保证绝不滋扰贫民和渔户,严禁部下在驻扎地区掠夺,因而也得到了穷人的支持,部分百姓甚至还视其为“劫富济贫”的侠盗!


清朝嘉庆年间,广东沿海一带频繁活动的海盗数目,急剧增加,这些海盗有积年的匪盗,也有大批被“逼上梁山”的善良居民,海盗们分为多股,数以万计,向来往的中外商船勒收“买舞弊案路钱”,有时也绑架沿海居民,并且向其家属勒索赎金。当时的香山县东龙穴、蕉门、大沙尾,西叠石海,南三门、竹洲、平案件山、磨刀门等地,都是海盗船舶停泊的地方。


“张保仔藏宝洞”,位于香港离岛区长洲上的西南部。




在珠海,提起“曾大鹅幅”这个名字,也许还是鲜有人知,但如果提起“张保仔”,他的传奇故事,恐怕就无人不晓了,民间有许多关于张保仔的逸闻,至今都在广为流传,传说张保仔在长期的海盗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由于居无定所,他就把这些金银财宝,秘密地埋藏于其所活动海域的岛屿中,埋藏的地点众多,成为了传说中的“张保仔藏宝洞”


传说中,神秘莫测的“张保仔藏宝洞”。




今天珠海连湾山古代先民出海前,祭海所创作的似“葫芦”一般的石岩画,就是平沙地方志办的工作人员,根据张保仔宝审计藏的传说,于1992年8月到实地考察时发现的。




回过头来再说说这个“曾大鹅幅”,说实在的,他如果只是踏踏实实地在珠中江交界地带、安分守己地做好他的“海盗”,最终也不过只是被香山当地的“水师”给炮轰掉,缘何他会几次三番地惊动远在北京城的皇帝佬儿同治帝?最终又落得个“联合剿灭”的噩运?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渊源?




一份难得的海盗“宝藏口诀”,谁能解得出,黄金万万五。




翻开尘封已久、业已发黄的《清实录 同治朝实录》第172章这样记载道:


“○ 两广总督瑞麟奏、广东现存厘厂。碍难裁撤。并严饬水陆官弁。整顿缉捕。以清盗源。得旨、现留各厘卡。既据奏明不能裁撤。该督务须慎选妥员。力减浮费。以杜弊端。至盗贼肆行。实为地方之害。该督亟应遴派明干牧令。实力整顿。毋得一奏塞责。逸犯曾大鹅幅等、仍著檄饬戴朝佐等严拏务获。净绝根株。”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曾大鹅幅”确实该死,而且死有余辜,点解(为什么)呢?因为这家伙已经胆大包天了,清朝的广东省当时在香山的边境地带,设置了许多的“厘厂”,这个“厘厂”,又是一个什么场所?




《海盗张保仔》,1975年由关正良执导,江帆,凌心等主演。




用现在的话说,“厘厂”,就类似于今天的“海关”,清朝中后期,香港、澳门的对外贸易,差不多早已被列强英国、葡国侵占怠尽,中西方的文化、经济、贸易、都在这一片巴掌大的地方交汇相聚,而“厘厂”就是一个肥衙门,你想呀,外国船只运输来的大宗货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首先在在哪里卸货呢?当然是港口城市;又在哪里检验呢?当然就是“厘厂”了,不然,清政府花那么大代价,建立这个“厘厂”做什么呢?


这下倒好,连清政府都怯之三分的西方“红毛鬼子”,你一个区区的“曾大鹅幅”倒敢去惹,怎么,吃了熊心豹子胆啦?“红毛鬼子”拿你没辙,没关系,你在我天朝的统治下如此嚣张,来人呐,马上就“实力整顿”一番,叫你“曾大鹅幅”立马“净绝根株”




《靖海全图》中清军与海盗交战的场景,香港博物馆藏。




对于这个“厘厂”,很多网友可能还是云里雾里,这里,清风不如就给各位科普一下,其实在解放前,现在的珠海拱北口岸,还真的不叫“拱北”,而是叫做“三厂”,没错,就叫“三厂”!这个称呼,听起来有一点古怪,如果不相信,你可以随便去问问上了六十岁的珠海本地佬,他(她)可能就会告诉你:三厂就是现在的拱北呀!那当初的“拱北”为什么叫“三厂”呢?原因不是那里有三个什么“高大上”的工厂,而是那一带有三个“厘厂”,什么叫“厘厂”? “厘厂”就是清朝政府当时设置在此处的税务机关!这下你明白了吧?




翻开刊印于民国时期的 《香山县志 续编》,中间就有这样一段记载:


“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9日至1873年1月28日),则令我厘厂由拱北湾(即现在的湾仔)而移小马骝洲(现在湾仔银坑十字门商务办公区)矣!”


后来经过中葡的多次谈判,至188舞弊7年 (清光绪十三年),葡方终于承认了清方在内港口靠近拱北湾的小马骝洲所设的关,由光绪皇帝亲自命名为“拱北关”。而清政府则委派税务司法来格(匈牙利人)掌管小马骝洲(拱北关)、前山等常关税厂及其所属的缉私卡,拱舞弊北关正式被命名成立!



在广东史料《清实录 德宗光绪实录 卷239》中,光绪皇帝还亲自批写了奏折:


“○ 二月辛巳二十三日(1887年3月17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萄葡牙国人,久住澳门,屡经议约未成。现拟于洋药税厘并征案内,设法筹办。又奏,香港、澳门两处,现创设粤海分关。香港关在九龙湾,即名曰九龙关;澳门关设在拱北湾,即名曰拱北关,仍归粤海关监督并辖。应由臣衙门派定税务司前往驻扎。允之。”


关于“厘厂”这个概念,我想,不必我多解释,诸位网友应该已经十分清晰的了,那么,案件“曾大鹅幅”的命运,真的是他自己“作”出来的吗?还是另有隐情?清风只能喟然长叹:“时势造英雄”,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注定呀!


 




清朝广东地方官员,联合港英政府,协调打击海盗的公函。




04、曾大鹅幅的覆灭:一个历史时代的悲剧!



时间再回到五六个世纪以前,让我们重温一段明朝的那些事儿,早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明朝中叶时期,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就已经是一个海盗出没的世界。这里聚集中国海盗、日本海盗、葡萄牙海盗、西班牙海盗、荷兰海盗等等。而那个时候,商、盗没有明确的划分,有生意做的时候就是商(走私),没生意做的公司时候就是盗。他们有时候互相攻抢,有时候,甚至上岸直接掠夺。


当朝廷的海禁政策放宽时,海盗就变成海商;当海禁政策禁严时,海商就变成海盗。因为明朝的海禁很严,中国海上商业资本没有出路,所以就只能去做海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海盗也可以称为“海商集团”。这些海盗(商)集团的势力很是强大,甚至可以左右明朝的政治、军事局势。




《清朝军机处奏折》中的同安梭船图,是清军水师主力战舰。




自从明清以来,民间海盗中枭雄辈出,他们依靠各种形式的海上营生手段,积累了巨额财富,并拥有了强大的武装团队,甚至一度控制了往来的商路,成为海上不可忽略的力量。但关于这些人物的资料和记录,像雪花和碎片一样,隐匿在国内外的史料或各种地方志之中。


海外著名学者雪珥说:“2007年,我在为撰写其他史书,翻阅国外史料时,很吃惊地发现,原来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不敢贸然去惹中国海盗。他们的实力、装备、规模、战斗力对英国人有很大的威慑力。”




中国明清时代的通商口岸分布图。




而历代中国海盗中的一部分首领,在多次实战中,所表现出的智谋和果断,也丝毫不逊色于神机妙算、能征善战的统治阶层的精英。这里,其实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连西方“红毛鬼子”都惹不起的海盗“曾大鹅幅”之流,清政府却有十足的信心与毅力去打击之、毁灭之,原因其实是再简单不过了:


西方的“红毛鬼子”惧怕类似于张保仔、曾大鹅幅之流的“海寇”,却可以毫不畏惧、义正辞严地给当时腐朽的清政府不断地施加压力;而清政府呢?这个时候对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早已是“闻风丧胆”,什么鸦片呀、火炮呀,西方的舰艇,想来多少就来多少,一句话,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已逐渐沦落成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这种类似“奴仆”对于“主子”的话,还不是唯唯诺诺地“言听计从”么?在这样的一场三角形的利益追逐之中,“曾大鹅幅”之类的海盗团伙,明显是处于下风的!所以说,“曾大鹅幅”海盗团伙的覆灭,归根到底,还是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造成的!




法国早期报刊插画中,对于清朝国家形象的“抵毁”。




在《清实录 同治朝实录》167章,关于“曾大鹅幅”的具体查办一事,有以下文字的记载:


“○ 辛巳。谕军机大臣等、御史黄槐森奏、广东厘局烦扰。请旨案饬查裁减一摺。抽厘助饷。原属朝廷不得已之举。全在地方官吏认真办理。方不至弊窦丛生。困累商民。若如该御史所奏。广东惠州各厂。均于起照之处抽厘一次。验照之处又抽厘一次。民已不胜其苦。”


“○ 而书吏复藉查验为名。百计勒索。且于两次抽厘外。更增帮费名目。名为卫民。实以剥民。东江如此。则西北两江厘厂烦扰。恐亦在所不免。著瑞麟认真查核。务将应裁厘厂。应禁帮费。酌量情形妥为办理。其存留各厂。尤须慎选妥员酌裁吏役。以省浮费而杜弊端。另片奏、广州府属。盗贼烽起。”


“○ 曾大鹅幅等一股。聚集香山新会新甯三县交界之赵家围地方。焚抢勒赎。巨案累累。香山虽已举办团练而新会新甯未筹防守。请饬拏办等语。盗贼肆行。闾阎何以安辑。著瑞麟严饬各该地方员弁。多带兵船。驻扎该处。合力围攻。务将首夥各犯悉数捦获。尽法粤海惩治。仍令各该县力行保甲。倡办团练。以靖地方。傥该管文武有疲玩不职者。即著严行参奏。毋稍姑容。原摺片著钞给阅看。将此谕令知之。” 




一名全副武装的东南沿海清廷官员,正在操练射箭。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奏章的撰稿人,竟然是黄槐森,也许有网友要问了:这个“黄槐森”又是何人,他为何有资格向朝廷上奏?


黄槐森(1829—1902),字作銮,号植庭。广东省香山县黄梁镇荔枝山人(今珠海市斗门区案乾务镇荔山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参加省城乡试中举人,翌年举进士,授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国史馆编纂清史。后历任山东道御史、云南道刑科给事史。清光绪元年(1875)任给事中郎官,翌年被选任直隶大顺广道,因母丧回籍守孝。旋复出,先后任四川川北道、云南迤东道、贵州按察使、护理巡抚、广西布政史、护理广西巡抚。




位于珠海市前山街道、梅溪牌坊里的“黄槐森”蜡像。




黄槐森在其40余年的仕途生涯中,以刚正清廉闻名。直言敢谏,曾多次向朝廷上书,陈述应兴应革建议,揭发营私舞弊官吏,引起朝廷重视。同时,较为关心人民的疾苦,在家乡多有善举,获乡人称赞。他能体察民情,恪遵官守,为国家兴利除弊;任职所到,为地方兴修水利,整治社会治安,发展教育事业等,做出了为人们称道的政绩。


如今,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气势磅礴的黄氏大宗祠,即是黄槐森的家族祠,特别注意的是,在珠海铁路仅存的三对直头石狮之中,荔山村黄氏大宗祠东厢的月轩黄公祠前,就立了一对,在清代,只有二品以上的官员宅邸,才有资格在自家门前,立这样的直头狮子!




珠海市乾务镇荔山村、月轩黄公祠前的一对直头石狮子。




对于这样的一篇奏折,我只能说,“曾大鹅幅”的日子到头了,竟然明目张胆地与朝廷对抗,这不是“作死”的节奏是什么?你想想呀,这个“曾大鹅幅”简直就是雁过拨毛呀,其贪婪程度,实在是令人发指,“广东惠州各厂,均于起照之处抽厘一次,验照之处又抽厘一次。”试想一下,再怎么多的“厘”,也禁不住“曾大鹅幅”之流如此反复地剥削呀,按照清廷的正史记载,这理所当然就是“民已不胜其苦”了。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黄中丞的这一篇言辞激烈的讨缴之文,即刻引起了同治皇帝的重视,皇帝闻之,龙颜大怒,大胆刁民,皇土之下,竟敢如此放肆,来人呐,即刻派兵镇压、“亡之灭之”


和西方统治者依靠海盗的力量,来扩展海外殖民地不同,中国历代封疆统治者对中国海盗的态度,不是招安、圈禁,就是“‘虽远必诛”的无情绞杀。所以,大多数在海域上叱咤风云的海盗们,到了统治者手中,大多未得善终。而当他们流亡海外,期望在东南亚等地落地生根时,还会遭到西方殖民者和各种势力的迫害。


可怜的“曾大鹅幅”,等待你的,又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番命运?  




清朝时期,华南海盗们使用的主要武器,火枪最为先进。




05、剿灭:“曾大鹅幅”在劫难逃的厄运!



让我们再一次翻开《清实录 同治朝实录》170章,又见以下文字详细记载:


○ 谕军机大臣等、瑞麟奏、剿办香山等处匪巢情形一摺。广东香山等县交界之赵家围地方。近有匪徒麕聚。焚抢勒赎。经瑞麟派令戴朝佐等、督带兵勇。水陆进剿。将该处匪巢焚毁。贼众遁向赤溪。官军跟追摉捕。拏获匪首曾大鹅幅等多名。现将兵勇调回。责成地方文武缉拏余匪。务将在逃匪党悉数弋获。毋令漏网。此次出力各员弁。准其择尤请奖。


○ 另片奏、营员擅自招抚。私放要犯。请革职审办等语。署赤溪协都司王熊彪随剿赵家围等处股匪。乃敢擅议招抚。属令各营暂缓进兵。并将已获要犯曾大鹅幅、朱秋溃私行释放。实属胆大妄为。且恐有通贼贿纵情弊。王熊彪著即革职。严审究办。至曾大鹅幅朱秋溃二犯。是否释放后。仍行拏获。抑尚在逃。著瑞麟明晰具奏。将此谕令知之。寻奏、要犯曾大鹅幅业已捕获正法。得旨、即著檄饬各营并地方文武。严拏朱秋溃务获。毋任幸逃法网。




《靖海全图》中清军与海盗交战的场景,香港博物馆藏。




从上述材料之间的“水陆进剿”等文字可见,当时的清政府是下了“血本”,发誓要彻底肃清、并剿灭“曾大鹅幅”的,并且“准其择尤请奖。”这期间有一段小插曲,为什么呢?赤溪协都司王熊彪随剿赵家围等处股匪,这个王熊彪不但敢于擅议招抚,嘱咐其手各营暂缓进兵,并且胆敢将已获要犯曾大鹅幅、朱秋溃私行释放,这还了得,这实属胆大妄为,且恐有通贼贿纵情弊。所以,“王熊彪著即革职,严审究办。”


清朝政府军,与海盗的水上激战图。




有道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任你“曾大鹅幅”有多大能耐,在我大清天朝的海域里,将尔等一举擒拿归案,还不是如“瓮中捉鳖”?不用我再多说什么,这个奏折里说得也已是十分之清楚:“寻奏、要犯曾大鹅幅业已捕获正法。”这次,大清水师们终于扬眉吐气地、对内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足以“彪炳千秋、载入史册”的胜仗:“得旨、即著檄饬各营并地方文武。严拏朱秋溃务获。毋任幸逃法网。”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香山海域猖獗了数十年之久,早已为天怨人怒、罪不容诛的“曾大幅”海盗团伙,终于圆满地划上了历史性的句号了!可惜、可叹、可怜!


所以说,“曾大鹅幅”集团的覆灭,归根到底,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局,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




俘虏后,等待被执行死刑的海盗们。




再来简明扼要地细说一下,位于金湾区平沙镇的这一块“连湾山摩崖石刻”,看到这里,想必大多数的网友也能明白了,田明曜,一个香山县偏远地区执事的小小县令,只不过是率领一干人等,剿灭了长期以来,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肆意横行的海盗团伙,为什么要“好大喜功”“斗胆”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公然勒石于巨擘之上,将他的“丰功伟绩”昭示后人呢?


这一方面是在向清朝最高阶层的领导人“汇报战功”,更深的原因,田明曜是在以“公文”的形式向西方的“红毛鬼子”宣布:你们一直惧怕的海盗团伙“曾大鹅幅”之流,如今已经被本知县给联合“剿灭”,从今往后,所有你们西方的船舶、舰艇都可以“畅通无阻”地在我大清朝的南海区域自由穿行啦,香港也好、澳门也罢,我家大门常打开,随时欢迎您赏脸过来!




清代东亚航运帆船示意图,常与海商海盗正面交锋。




从这个深层次的方面剖析,“连湾山摩崖石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是出于其政治目的,这其中的细枝末节,远远不是一个小小的“香山县令”田明曜就能够驾驭得了的,所以,连湾山石刻名义上是期望“惟愿鲸氛永息,无复然灰虑”,实际上,这就是田明曜迫于当时清政府没落腐朽的政治、经济形势,而不得不作出的艰难抉择!


话说回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什么是国仇、家恨,作为香山知县的田明曜,自己的心里难道不清楚吗?1840年,西方侵略者开始大规模地向中国运输鸦片、军火等,名义上是“对华友好贸易”,实质上,这些“红毛鬼子”干得却是赤裸裸的“罪恶”勾当,到1860年,西方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实际上只剩下了一幅空架子了,清朝的统治者逃避躲让还来不及,还有什么闲功夫去理会远在香山偏僻一隅、天高皇帝远的海盗团伙“曾大鹅幅”之流?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广州成为五处贸易通商口岸之一。




所以,话说回来,田明曜为什么要率领军民去“剿灭”海盗团伙“曾大鹅幅”,而不是公然地去领兵扼守海道狭隘的鸡啼门、磨刀门,去抗击西方列强?难道他“屠杀”中国同胞,内心会燃起阵阵的“快感”?非也,其实田明曜也有自己的苦衷,在连湾山石刻的最后两句话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理会出来,“茅地实险,担保无奸民日后为患,故留鸿迹好与后人观。”


如果这是出于“剿匪”胜利后特意勒碑刻字,去为自己的辉煌战绩去“歌功颂德”,那么,从后面一句话,我们可以隐隐地察觉到,这位香山知县言不由衷的“心迹”“非敢云勒石铭功,亦冀后之有心人能继余到此者,见余之题而知余之苦心云尔。”可见,香山知县田明曜说出这一番话来,是真正有“苦衷”的,这不是他一个小小县令的无奈,更是一个民族遭受欺侮,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悲哀!


这,也许就是“连湾山摩崖石刻”的真正来历吧,如今,经历了长达140余年风雨沧桑的洗礼,后人能够真正读懂这213个字迹的,又有几人?




中国近代历史上,主要通商口岸分布示意图。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光圻认为:“如果明清两代,能够真正地利用中国海盗的力量,今天的南海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当年远航归来的郑和,向明成祖朱棣献上在旧港擒获的海盗首领陈祖义。隆重的献俘仪式上,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者的称颂中,明成祖下令斩下了陈祖义的头颅。在孙光圻看来,这种在正史中,视“剿灭海盗、维护航道安宁与和平”的政治功绩,实际上是干了一件大蠢事。钢刀横空,碧血四溅,刽子手的鬼头刀,斩下的不仅是陈祖义的脑袋,也斩下了中华在海洋上崛起的命根。


“对照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当时的其他航海强国,其崛起的过程无一不是充分利用海上的民间力量,我们不但不重视,还千方百计要把它消灭掉。”


如果从西方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些湮灭于中国正史中的叛民、流寇,完全有可能成为与哥伦布、麦哲伦、德雷克齐名的海上英雄。而在我泱泱天朝,这样的情形,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实力雄厚的清朝海盗舰队,可以清廷及外国政府相抗衡。




06、连湾山石刻:一段值得永久铭记的历史记忆!



2012年11月3日,《珠海晚报》在“珠海生活”版块发表了这样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称听起来有一点令人“危言耸听”:《连湾山石刻遭侵蚀,支撑石滚落悬岩,百年摩崖石刻危矣!》:


市级文保单位连湾山摩崖石刻因日晒雨淋,不仅字迹已难以辨认,还隐藏山体滑坡的隐患,令石刻处境危急。我市文博爱好者昨日发现这一危情,呼吁有关部门保护这块石刻,为珠海留下一处难得的文史遗迹。



审计

珠海市博物馆及市文物保护专项部门人员,现场考察。




记者随着珠海市文博爱好者吴国基、郑少交、周卢佳一起来到平沙连湾村,走了近两个小时山路才看见这块摩崖石刻,一块高约3米的巨石上刻有“息氛”二字,每字高约0.7米,宽约0.5米,笔法雄奇,极有气势,另一块高约6米的椅状巨石上用楷书刻有一篇文章,从碑文的落款考证,此处摩崖石刻刻于清代同治壬申年(1872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




息氛,难以平定的气息氛围!




在现场看到,这块碑刻与《珠海文物志》上图片对比,字迹已十分模糊,仅能辨识极少部分文字,最严重的是石刻原本倚靠的一块巨石已滚落悬崖,现场目测这块滚落的石头重约十吨,有几块铁路巨石散在山坡上。吴国基说:“那块石头上也刻有字迹,我上个月来看还是好好的。当时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石头还在,没想到才过去一月就滚了下去,可能最近连降大雨泥土疏松,才滚落下去的,可见自然的破坏力之大。”




两天后,也就是11月5日,《南方都市报》刊文指出:由于缺少保护,有着140年历史的珠海市级文物,连湾摩崖石刻面临消亡的危险。周五,多名文博爱好者实地探访了这一古迹,发现由于长期风雨剥蚀,十余年前还清晰可见的石刻古字俱已模糊难辨,一块支撑石刻的巨石也滚落到山底,石刻更是摇摇欲坠,随时面临倒塌的风险。据吴国基描述,当他们来到石刻前,怎么也无法将这里与早年出版的《珠海文物志》里的石刻图片联系在一起。




常年的风吹日晒,石面上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连湾已发现的摩崖石刻共有两块,但除了那块阴刻有“息氛”二字的石刻因字迹较大,目前保存相对较好,仍清晰可见,另一块古碑则因缺少保护,二百多个古文字,在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以及自然的风化下,模糊难辨,只能隐约看到一片细微的痕迹。




吴国基表示,通过自己和文博爱好者的观察,连湾摩崖石刻长期以来只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但从未享受过特殊照顾。除了石刻字迹大都模糊,支撑的巨石滚落,甚至连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牌都没有。若非文博爱好者,到了这里可能还以为只是几块普通的石头,存在破坏的可能,这样很不利于石刻的保护。


修复后,崭新的“息氛”摩崖石刻,这份成就来之不易。




吴国基建议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在石刻中涂朱红的方式进行保护,让140多年前古人的字迹能重现世间,同时在石刻旁立标志牌保护,由于石刻为古文,寻常人可能看不懂,他还呼吁用简体字翻译,在一旁立个牌子,让摩崖石刻为更多人所了解。


香山网的老网友们,一定还记得在2012年底,香山网上这样一篇“火药味”十足的帖子,这就是小晓生写的“常听说,你有木有谢主隆恩?”


“......我们回头来随便聊聊连湾石刻,这个只不过是清末一个县令的一些石刻字,这些东西在我中华大地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有多大历史价值文学价值美术价值,问元芳吧!元芳肯定会笑。虽然是市立文物保护,但是这些东西一般比较偏僻,也没有谁要破坏,破坏要花九牛二虎的力气的,就是有地质问题,也影响不大。一句话,没有必要浪费太多人力物力在这里。”




2012年底,珠海香山网,公司小晓生“火药味”十足的帖子。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浅薄的,有了历史却没有留住则是更加可悲的。正因为这些文化遗产都是不可逆转的,一旦消失了就是无法挽救的,所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决不能等待。等有了财力、人力和政策?等有了雄心壮志的领导?那也许石刻早已灰飞烟灭,传承人也已驾鹤西去了!所以,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2012年11月7日的《珠海特区报》在《摩崖石刻》中明确刊文:平沙连湾摩崖石刻,虽是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长期却得不到相应的保护。若不是因为文博爱好者凭借爱好的热情去实地探访,也许这些文物,就只有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了。这些文物,理应拿出来,向游客展现珠海的历史文化。试想,在游客经常光顾的景点,必须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对景点进行维护、管理。这样,也就避免文物遇冷落。


连湾山石刻经媒体曝光后,工作人员现场清理。


也许是平沙地理位置,距离珠海市区主要景点,太过遥远的缘故,这些文物没有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纳入旅游管理范围。若把连湾摩崖石刻加以包装成旅游路线,也许不太可能,但如果把这些文物地点纳入旅游管理体系,也许这些摩崖石刻将不会存在有破坏、消失的可能。此外,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好好反思:对于文物管理,是否应建立管理长效机制,设置工作责任制度,定期检查有关人员的文物检查工作报告。以此督促相关人员维护文物。


来之不易的“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石刻标牌。


(2014年12月,《珠海文史》、《珠海晚报》、香山网特约稿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