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2000年世界购买力平价(2004年世界购买力平价排名)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世界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通过整理世界各国学者对历史经济和数据的研究,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在过去1000里的GDP、人口、人均GDP的变化。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我们看到,从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里,中国领先世界长达1800年,直到鸦片战争前夕。


本文在《世界经济千年史》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王朝农业生产水平(粮食亩产量),回顾中国古代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前言,一些必须厘清的概念

《世界经济千年史》是利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出各国在过去1000年的GDP,使用的货币单位是国际元(不是美元),所以需要先普及两个概念。


购买力平价(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综合考察一篮子商品在各国的不同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猪肉、白菜、香肠、饼干等一篮子商品,在美国需要20美元,中国需要50元人民币,则1美元=2.5元人民币。


国际元:利用多边购买力平价(PPP),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成统一的货币,即国际元,最初由爱尔兰经济学家R.G.Geary(吉尔瑞)创立,其后被开米斯发展。


众所周知,物价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计算GDP需要锚定基准年份的物价。例如,中国2017-18年GDP分别为82.7万亿、90万亿,这叫名义GDP,也就是分别按2017、2018年物价计算的数值,看上去增长为8.83%。然而国家还会计算实际GDP(不公布),即用2010年物价核算的GDP,大家看到的6.6%经济增速便是实际GDP的增长。


麦迪森计算过去1000年GDP时,选取的是1990年一篮子商品的物价水平。在这个体系下,1990年1国际元=1美元;1美元=0.93人民币,而当年的实际汇率是1美元=4.76人民币,两者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容易犯移花接木的错误,例如网上很多人引用《世界经济千年史》的数据就会说:“宋朝人均GDP已经超过450美元,而新中国1994年才超过这个水平。”这就是典型的移花接木、混淆视听,麦迪森按1990年物价估算宋朝的人均GDP为450至600美元,然而同样的标准条件下,新中国1973年人均GDP就达到839美元,1998年更是超过3100美元(实际为828美元)。不同时期生活水平比较必须要基于同一标准,否则就得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论。稍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特别改革开放后的生活水平肯定好于“农民起义最多”的宋朝嘛!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经济情况

经济总量领先世界2000年。自秦朝统一天下后,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在古典经济时代,中国很长时间都是最大的经济体(表中的印度代表领土范围,不是统一的国家)。两汉(公元0年前后)是中国经济的第一个巅峰,GDP总量达到268亿(国际元),是同时期欧洲(罗马帝国前期)的1.84倍。公元1000年(北宋)人口仍处在恢复期,GDP总量266亿(国际元),此后一直缓慢增长,直到公元1820年(清嘉庆帝在位,鸦片战争前夕),中国GDP总量仍大于欧洲,达到2286亿(国际元),是印度的2倍。换句话说,中国经济自两汉以来,中国经济总量领先世界达到1800年,如果考虑更加强大的西汉(公元前202-公元前8年),中国经济总量领先世界达到2000年。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清朝达到最高的32.9%。除了总量,中国古代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也是不断提升的,从北宋的22.7%,增加到清朝的32.9%。这符合历史渐进发展的历史观,宋朝之后的明、清两代,经济总量和份额都向前迈进了一步。



顺便辟谣一下:宋朝GDP占世界的比例约25%,远不是某些人鼓吹的60%以上。“宋朝GDP占世界60%”的谣言最早出现2005年的互联网上,后来被某位不知名人物在百家讲坛引用,再到晓松奇谈。谣言怎么出现的呢?当《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文版在2003年出版后,有人把亚洲的经济总量错误当成中国甚至北宋,从下面的书本截图可以看到,亚洲经济总量在公元1000年占到世界的66%以上,但亚洲还包括阿拉伯、印度,而当时的中国还有辽国、西夏和西藏,虽然另外三者规模不大,仍不可忽略。实际上,北宋GDP占世界的比例是不断提高的,北宋后期应该占到25%左右。



人口增长是主要原因。当然中国古代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还是人口的增长,从北宋初期的5900万,到1820年的3.81亿,增长5.5倍。毕竟古典的小农经济,百姓需求停留处在温饱层面,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是粗放的,人口滋长带来土地开垦的增加,推动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国古代盛世的标准是人口滋长和开疆拓土,而人口滋长是主要指标,才有所谓的康乾盛世。



关于这一点,世界各国基本都是这样,结合公元1000-1500年世界各地的人口占比与GDP占比,稍加比较,就能看到端倪。



人均GDP从450(国际元)提高到600(国际元),标志生产力的进步。除了人口滋长,中国生产力也是不断进步的,经济总量增加了7.6倍,大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从公元1000-1500年的500年中,中国的人均GDP也从人均GDP从450(国际元)提高到600(国际元),增长了33%,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当然1500至1820年的人均GDP停滞,也侧面反应了清朝统治时期的闭关锁国和生产力的停滞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极致

如果说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把民族潜力发挥到极致?中国一定上榜!古代有大禹治水,现在则是基建狂魔,各种闻名世界的大桥、高铁、水电站、机场等基建设施,中国在改造自然的道路上,不断刷新世人的认知。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正向世界证明自己。看向古代,中国则是将小农经济发挥到极致的国家,为什么这样说呢?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笔者在《唐朝经济研究之二:真实的耕地面积》《宋朝领土最少,耕地面积却不亚于汉唐》和《明朝未解之谜2:洪武年间土地被高估,真实的耕地数据在这里》等系列文章中,系统地梳理了历代的耕地情况,唐朝的5.42亿(市亩)、宋朝5.7亿(市亩)、明朝6.98亿(市亩),到民国的13.74亿(市亩),古代的总耕地面积一直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亩产量提高。从唐初的8.1亩,到宋的5.5亩、明的4.2亩,最后到民国的3.1亩。在人口滋长快于土地开垦的背景下,没有粮食亩产量的提高,就无法支撑人口的快速扩张。笔者在文章《从历代粮食亩产量,看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梳理了历代粮食的亩产量,可以看到南方大米的亩产量不断提升,从秦汉的96斤,到隋唐的157斤,两宋的202斤,再到明清的305斤。



再看丝绸产业,在宋朝就达到较高水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粮食与纺织是两大要素。除了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中国古代的蚕丝生产水平也非常高。宋代的陈敷在《农书》中记载:“十口之家,养蚕十箔,每箔得茧十二斤,每斤取丝一两三分。”古代1斤为16两,“得丝率”为8%,已经接过民国的水平。



总结:祖上阔过,未来则会更辉煌

前面讲了中国古代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无外乎说明一点,我们祖先曾经阔过,GDP占世界的比例曾达到32.9%,经济总量领先了世界很长时间,这也是美国忌惮中国的主要原因。纵观历史,曾经在历史辉煌过的国家,没落之后都是一蹶不振,只有中国反复证明自己,沉浮之后都会登上新的高峰。勤劳、自信的中华民族会不断开拓新的辉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