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税务筹划 >

广发银行银基支行开户行号(广发银行的开户行是属于哪个)

2000年12月9日下午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的银基商贸城里,适逢年末岁尾,又赶周末,商业火爆,人群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大约在四点钟,突然出现四名蒙面歹徒手持猎枪,拿着铁锤和爆炸装置闯入了银基商贸城内的一家银行支行。一名歹徒先用爆炸装置在防弹玻璃上炸一个缺口,另一名歹徒用铁锤砸碎玻璃,紧接着两名歹徒拿着猎枪迅速冲了进来,跳到营业室内,他们威逼在场的四名营业员趴下,然后迅速地抢走了营业款200多万元后跳出柜台,逃离现场。


没错,这里发生了持枪抢劫银行案件。


很快,郑州110接到了报案,郑州市公安局组织数千名民警迅速地向案发现场赶来,全力以赴地投入案件的侦查当中。第二天,公安局根据银行所调取的影像资料分析,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殊相似的人员进行了全市性的大排查。


郑州市公安局根据现场所留下不多的物证,作案手段,爆炸装置以及犯罪嫌疑人逃跑路线进行分析,决定将2000年的“12·9案件”与1997年的“11·19案件”,1999年的“3·3案件”进行并案侦查,原来,早在1997年11月19日在郑州市淮河路的电信分局,1999年3月3日郑州市交通路某储蓄所,都发生了持枪爆破抢劫案。


这三起案件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其一,根据现场物证都有猎枪和爆炸装置;其二,歹徒所持的猎枪上都有红色的激光点(瞄准器或激光笔);其三,歹徒的口音相似,带有豫西口音;其四,作案人数相似,为三人或四人,基于以上依据,公安局才决定将这三起案件进行并案侦查的。



那么,到底是谁有天大的胆量,敢持枪拿爆炸装置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抢劫呢?此案惊动了公安部,为了尽快破案,还老百姓一个平安的社会,公安部邀请了刑侦专家班茂生教授和赵启明教授,此外,公安局还请来了痕迹专家、心理专家、语言专家、爆破专家他们通过对银行影像资料,对人物进行描摹刻画,对爆破装置操作的分析,对指纹提取……综合分析。


通过将近半年的猎枪、子弹、爆炸装置的生产源头追溯以及18万枚指纹的对比,公安部门最终把目标锁定了张书海及其家族。这个策划多起持枪爆破抢劫案的张书海到底是谁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书海。


1955年,张书海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夏李乡侯庄村。叶县是成语“叶公好龙”叶公的故乡,此君尤为喜欢龙,可真见了龙却畏惧害怕。不可否认,少年时期的张书海像叶公一样热爱生活,当生活的磨难向他走来的时候,他选择了义无反顾地前行。


张书海有一个大他13岁的同母异父哥哥,下有小他9岁的妹妹张玉萍。张书海七岁的时候,其兄成家立业分开过了。那是一个吃大锅饭的年代,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可以拿更多的工分,可也过得紧巴巴,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家四口的小家庭就难了,工分少就意味着口粮少。



1970年,十五岁的张书海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军入伍,这对农村子弟而言是一条好出路:到了部队能吃饱肚子,家里照样计算工分不说,还能为家里省下口粮。大家可能好奇,张书海十五岁怎么就当兵了?


其实,这与我军早期的征兵政策有关,我军初期晋升的上将、中将,大多都是十五六岁当兵了。河南不仅是兵源大省,兵员素质还不错,张书海就是“豫军”其中之一。张书海到了部队,踏实肯干不叫苦不叫累,军事素质顶呱呱,特别是爆破技能尤为突出。


换言之,张书海是一个尖子兵,他轻松斩获师里“全能冠军”。上级领导很看重张书海,经常用这样的口吻称赞他:小张啊,你要是生活在战争年代啊,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将军呢。


按理说那个年代,提干成为“四个兜”的干部,难度并不大,但是,张书海有一个硬伤:学历太低,基础学科欠账太多。


1976年,张书海带着“将军梦”退伍了,6年的军旅生涯改变了张书海,他为人干练能力强,难能可贵地自始至终能保持军人的仪表。


多年之后,张书海临刑前夕,接受郑州市公安局宣传处的采访,总要把胡须剃干净,擦汗的毛巾也要叠得整整齐齐……



张书海退伍的时候,除了带回自己的军服、军被,还带回了不该带的东西:导火索、拉火管、雷管、子弹等物。


彼时,张书海还没想着作奸犯科,这些违禁物品“”也是考虑到为家乡出力而带回来的。张书海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回到地方就当了村干部,很快成了村里的“一把手”。此时的张书海年轻有为敢想敢干,修桥、架电线等民生问题打理得有模有样,在乡邻之间口碑极佳。


这样的年轻后生,农村人都会忍不住地夸赞:这娃中,这是个能人……


1978年,“能人”张书海又干了一件大事:娶了个当民办教师的女娃娃当老婆,名字还特别好听叫王雨(曾用名王宇)。在乡邻看来,张书海这样的“能人”就应该娶“排场媳妇”。不出意外,张书海的择偶标准就成了那一片相亲市场的天花板。


1981年,“能人”张书海又干了一件大事。张书海斥资三千元,盖了一所不错的院子:北堂屋三间瓦房,东配屋两间平房,这在农村就是豪宅了,特别是那两间平房,在夏李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村干部、娶漂亮媳妇、盖豪宅,这些事情张书海在26岁完成了。


接下来的日子,张书海过得很惬意:自己是村干部,媳妇是民办教师,地里又种着十几亩责任田……整体来说,张书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遇到穷亲戚有困难,张书海总是第一时间帮衬。


王雨娘家有个侄子王志昆,后来考上了中南政法学院,张书海都是五十元、上百元地资助他。自家妹子上平顶山卫校,前前后后都是张书海操持的。


随后张书海添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张宏超、小儿子张宏绍。而立之年,事业有成,张书海还不满足,想要赚更多的钱。



毁掉一个人就是让他赚快钱。1991年开始,张书海辞掉村干部工作,把两万多块拿出来在叶县搞起了生意。张书海出师不利,叶县生意黄了,一时间陷入困顿。随即,张书海找到了在平顶山开妇科诊所的妹妹。妹妹托关系找人,为哥哥在平顶山商界谋得一席之地。


天公不作美,张书海当村干部的本事放到生意场上不管用。不出意外,张书海平顶山的生意做了一段时间,始终是不赚钱。


1993年,张书海打道回府,又回到了村里。虽说张书海在外边混得不怎么样,可糊弄糊弄村里的人并不难。毕竟,没有人知道他的底细,张书海重操旧业继续当村干部。


生意赔了没什么,张书海好赖还是村干部,人前人后受人尊敬,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张书海的开销日益增大,特别是家中出了个意外,亲人生病花销巨大,这个时候上有老下有小的张书海只能举债度日。到了1995年,张书海已经是债台高筑。


张书海想要赚快钱的想法挥之不去,干脆去了郑州小商品批发市场卖麻将。笔者多年前曾去过小商品批发市场,那里小商贩很多,商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大。很明显,张书海卖麻将那是又要赔钱的。


彼时,妹妹张玉萍过得也不幸福,人到中年带着一个女儿单过。虽说在郑州买了房子,可过得并不幸福。尽管如此,张玉萍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拉扯哥哥。不管怎么说,张书海只要脚踏实地放弃当老板的梦想,生活还是能步入正轨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张书海查出了糖尿病和高血压,他慌了,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其实,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张书海的病很常见。最为致命的是,张书海债台高筑,不可能花钱买命,这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思来想去,张书海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抢钱!为此,张书海开始谋划如何抢钱。第一步,张书海组建了一个家族式犯罪团伙,具体情况如下:大儿子张宏超,张宏超有勇无谋,某公安专科院校侦查系毕业后,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得知父亲要干大事,就联系到同学张世镜、乔红军。张世镜与张宏超一路货色,把父亲张大国拉下了水。


妹妹张玉萍,侄子张小马,犯罪团伙搭建起来以后,张书海开始了恶魔之路。


1997年11月19日,张书海、张玉萍、张宏超、张小马、张世镜抢劫郑州电信局淮河路收费大厅,获得赃款37万元。1999年3月3日,张书海、张洪超、张世镜、张玉萍4人对交通路建设银行储蓄所进行抢劫,获得赃款4万元。


两次试水,张玉萍放风,张书海父子在外掩护,张世镜在内打头阵。由此可见,张书海心思缜密,根本不把张世镜当回事。


2000年11月,张书海胆子更大,盯上了银基商贸城广发银行。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此次作案,张书海想要以爆破方式抢劫。为此,张世镜委托父亲张大国搞到了火药,张书海还嫌不够“安全”,寻思要搞一把猎枪。


为此,张书海找到了已是郏县法院副院长的王某。王某能有今天全靠自己这位内姑父,想都没有想答应了下来。未过多久,王志昆就把“枪”亲自交给了张书海,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作案工具准备妥当,张书海制定了严密的作案计划:其一、张洪超、张世镜、张玉萍骑自行车到三德里胡同;其二、自行车放到三德里胡同厕所旁,由张玉萍看管放风;其三、张书海、乔红军、张洪超、张世镜在郑州银基商贸城正门集合;其四、由正门突入银行;其五、张书海负责爆破银行防弹玻璃,并用铁锤砸碎;其六、张世镜、乔红军由玻璃洞口进入银行内部负责拿钱,张宏超负责放风;其七、由后门撤离,到达摆放自行车的地方,骑车逃走。



12月9日,张书海团伙按计划进行,前后仅仅持续了短短的五分钟,抢走208万元现金、打死一名工作人员。得手之后,张书海让张玉萍、张洪超、张世镜骑自行车把钱带走。乔红军怎么办?张书海另有安排:坐38路公交车逃离现场。安排妥当后,张书海居然带着猎枪、坐着面的,堂而皇之地回到了郑州住所。


张书海面对真金白银,心里真叫一个不怕?他为了掩人耳目,回到村里穿得破破烂烂,外人根本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张书海与其他罪犯得手挥霍无度不同,连馆子都舍不得下。手里有了钱,张书海开始想着亡命天涯。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河南省公安厅布下了天罗地网,时刻准备擒拿张书海。


但是张书海非常狡猾,反侦查能力特别强。到了6月份,“12·9”大案有了新进展。


民警在王雨住处有了较大发现,居然查出猎枪一支、猎枪子弹和步枪子弹200余发。另有,现金27.5万元,存折35万元,王雨还有一个疏忽,不应该把抢单放在一块。借此,张书海的下落很快敲定。原来,按照张书海的打算,他是要在妻子的帮助下继续亡命天涯。然而,当年的“能人”还是失算了。


2001年6月14日,首犯张书海在平顶山落网,张书海与妻子、儿子、侄子落网后,结局怎样呢?


2001年8月18日,张书海犯罪团伙得到了正义的审判:张书海、张洪超、张世镜、乔红军、张玉萍、张小马等6名主犯,被依法判处死刑;王雨,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王志昆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张大国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9月14日,张书海父子被执行枪决。



纵观张书海犯罪前后,我们不禁思考一个问题,张书海的犯罪心理是什么?在笔者看来,他走上犯罪道路除了想赚快钱之外,还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少年得志没吃过亏;张书海十五岁当兵,转业后当了十年多的村干部,可谓是少年得志。农村政治有一个特点,周围的人都是眼界小的朴实农民。农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有本事就会佩服谁,这就是威望。


然而,张书海人到中年做生意栽了大跟头,这是他从未有过的滑铁卢。少年得志的最大悲哀,就是到了中年无法认清自我,多少伤仲永不就是这样一次次上演吗?


其二,虚荣心作祟;张书海多次创业失败,回到老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继续沉醉农村政治带来的快感。当这种快感支撑不起的债台高筑,他就要铤而走险另谋出路。在此背景之下,蔑视法律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再加上,张书海的妻子王雨,跟上丈夫的时候,正是人生高光时刻,那种虚荣心一旦落地成灰,贤内助的角色也就没了。最令人遗憾的是,张书海在周边亲戚是一个“权威”,接受教育的张玉萍也不敢轻易反驳,甚至于王志昆这样的“天之骄子”也未能及时止损,成了张书海的帮凶。


其三,发家致富没找对门路;做生意是一门学问,除非是商业奇才无师自通。绝大多数人的创业成功案例,还是要靠家庭环境影响。



参考资料:中国重案:大案要案追踪系列纪实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