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商标注册 >

同业业务127号文件(同业账户管理办法178号文)




2020年银行中报陆续发布,一度号称“同业之王”的兴业银行,2020年上半年,兴业银行同业资产为2960亿,在7.5万亿的总资产盘子里占比仅为5%。十年间,从2010年22%的占比缩水3/4,同业表现已经大不如前。


同业四虎将

说起买入返售, 必须谈一谈同业“四虎将”。2014年银监会《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给出“官宣”:同业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在同业四虎将中,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占据了绝大部分。据央行数据,2018年,同业拆借交易量为139.3万亿;回购交易量为722.7万亿,同业存款36.88万亿。短期头寸调剂的传统同业业务(拆借和存款)和回购业务的形成二八格局。



正因为买入返售的高收益,在银行整体同业业务中占据了接近80%的比重。以“同业王”兴业银行为例,买入返售的红线基本接近同业资产整体的橙线,买入返售基本占据了同业资产绝大部分。



初心和野心

早在1934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并出台《购银法案》,全球银价大涨,大量白银流出中国,对当时银本位的中国造成巨大冲击,银行陷入“钱荒”。受冲击的银行,求助于30年代就已成立的银行间同业市场,紧急调剂资金余缺,避免了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和金融动荡——这便是银行同业的初心。


同业拆借保持短期调剂初心。同业拆借是央行批准可进入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短期筹措资金的行为。同业拆借期限大多数为隔夜和7天,其中隔夜成交量占整个同业拆借的90%,隔夜和7天占比98%。


用途上,《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利用拆入资金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或者用于投资。拆入资金用于弥补票据结算、联行汇差头寸的不足和解决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可见同业拆借大多为大行拆借给中小银行,主要应对准备金不足,保持住了短期调剂资金余缺的初心。


同业存款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早期同业存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方便结算,在各自有关的结算地银行开立存款账户。后来逐渐演变成负债能力弱的银行向资金富余的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后进行投资,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2013年央行推出同业存款的替代品同业存单,发行主体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总发行额度受银监会约束单期不得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如微众银行2020年获批大额存单发行额度290亿元。同业存单标准、规范、操作风险小,最主要可以按需主动发行,不用守株待“存”,且会计科目上属于“应付债券”按约定时间支取,属于稳定主动负债。对于有“一城一行”地域限制、存款负债压力大的城商行和民营银行,包括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网红”银行,同业存单是扩规模至关重要的资金来源。


同业借款显现主动负债野心。同业借款虽然纳入同业拆借会计项目下,但用途已经发生变化,从主体可看出端倪。同业借款常由银行借给汽车金融、消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四类非银机构。


从期限上来看,同业借款可以长达3年,有利融入方进行长期投资,避免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风险。这两点都导致同业借款风险加大,风险溢价收益随之变高,规模扩张野心已经露出尖尖角。


买入返售逐利野心无处安放。虽然都属于银行同业业务,但毕竟不相同,买入返售胸怀二心。2014年的127号文中明确“买入返售是指两家金融机构之间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将该项金融资产返售(回购)的资金融通行为”。


但在127号文之前,买入返售是一个框,啥都可以往里装,归根到底就是借助信托、券商、保险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非银机构通道,将受限不能流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打包成各类信托计划、资管计划和理财计划,穿上“买入返售”外衣,投向房地产和城投,获取高额利润,谋利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历史:十年,两个拐点

兴业银行的同业衰退不是孤例。选取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代表——兴业、招行、北京银行和青岛农商行。将时间线拉长到十年,从2010年到2020年,招行同业业务从11%降至7.2%,北京银行同业占比从17.6%降至4.7%,青岛农商行从2015年的11.5%降至5.2%。从曲线图来看,四大银行同业业务,经历了始于2008年的增长拐点,和始于2013年的下滑拐点。



买入返售的与生俱来的擦边球基因使其命运常悬于监管,因此极易出现波动,又因其占同业业务绝大比重,带动同业业务整体和买入返售同频波动。形成了三个阶段——2011年前以拆借和存放为主的流动性调节阶段,2010年后2013年以买入返售为主的类信贷阶段,2013年后以应收款项为主的同业投资阶段。根据兴业、招行、北京银行的财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这一趋势。




2011年以前:同业业务主要用于流动性调节。同业业务主要用于管理银行的资金余缺,银行传统同业资产——同业拆借和同业存款占总资产比重基本稳定。


看蓝线,显示三家银行的同业拆借和存放占比均在2011到2012年达到峰值,2011年前,兴业、招行、北京银行买入返售占比不高,尤其是应收款项占比更低。


2011-2013年:同业“类信贷”业务狂飙,同业代付和买入返售你方唱罢我登场。始于2009年“四万亿计划”天量信贷投向基建项目后,监管为去杠杆对信贷采取总量控制,严禁贷款投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2010年、2011年,由于融资类银信合作、票据贴现等绕道扩规模的手段相继受监管限制,同业代付成为通过通道投资非标的主要操作模式,虚构贸易背景融出资金进行违规投放。


2012年4月,同业代付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因为同业代付放入同业拆借会计项下,根据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兴业、招行、北京银行的同业拆借和存放占总资产比在2011年分别达到12.4%、11.3%和22%,远超其他年份,同业代付“功不可没“。


2012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同业代付业务应有真实贸易背景”,同业代付无法再变身,2012年开始断崖式下滑。2012年开始非标业务由买入返售接盘。


看橙线,买入返售明显在2011年开始上升,兴业、招行、北京银行的买入返售占比在2013年达到峰值,分别为25%、6%、9.3%。


2014-2016年:买入返售退出历史舞台,应收款项成功接盘。2014年银监会出台的127号文明确规定“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明确买入返售下必须为标准化债权资产,结束了银行通过买入返售投资非标的狂奔。


127号文同时给同业投资正名了,明确同业投资可以购买“特定目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买入返售下的非标资产迅速换上了同业投资下“应收款项”的外衣。


看灰线,应收款项在2012年蠢蠢欲动,2013年与买入返售反向而行,开始飙升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2015年兴业、招行的应收款项占总资产比分别达到34.6%%、13.1%,北京银行滞后两年2017年达到峰值16.8%后开始下落。


猫鼠游戏

同业业务三部曲演绎了最生动的监管和银行的“猫鼠游戏”,追逐之间是银行扩张野心激励下的各种腾挪和监管防范风险下的各种围堵之间的交手。


2014年“127号文”给同业业务戴上了最严格的紧箍咒,基本切断了银行各类同业融资业务利用通道进行非标投资的野心:对于信用风险,明确买入返售下必须为“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限制了投向非标资产。对于流动性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加强期限错配管理,控制好流动性风险”,且规定除同业借款外“同业融资业务不超过一年,且不予展期”;对于系统性风险,明确“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减少同业业务链。


2015年后宏观审慎监管继续加码。2015年底,央行出台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对全部“广义信贷”给予总量管控,对同业资产规模有明显遏制。


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启动金融去杠杆,主动抬高了银行间市场利率,使同业业务的资金成本抬升,部分套利业务变得无利可图。2018年5月,银保监会颁布《流动性新规》,新增“流动性匹配率指标”控制银行同业借短贷长流动性风险。


如果说上述监管政策建立在分业监管基础之上,银监会的抓手无法将约束同步覆盖到同业业务链条上涉及到的银信托、基金、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2018年4月27日出台的《资管新规》,则弥补了这一漏洞,统一规制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明确“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针对同业业务的监管在此基本达到顶峰。


初心和野心背后的辩证法

其实, 无论是头寸调剂的初心,还是规避监管谋取利益的野心,同业业务对于银行经营利弊参半。


利在优势互补优化资金配置。各类银行的天然禀赋和监管约束,造成了银行偏科:国有行和股份行有天然的品牌和政策优势,负债成本较低,贷款扩展较易,对同业融资的需求不是救命之需。


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优势在本地深耕细作,擅长甄别本地企业信用风险有放贷长板;但受制于跨地区经营限制,存款难以扩大规模,贷款也难以突破地域之限,因此常借道同业融资和投资突破负债壁垒,实现扩张目的。可见,同业业务本身没有原罪,短期调剂资金头寸,长期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金融机构优劣互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弊在打开了三险叠加的潘多拉魔盒。但发展到买入返售飙涨,同业业务的安全闸门打开。


增加了信用风险。扩规模的野心让同业业务与非标资产捆绑,在买入返售项下投向受限的房地产、城投平台等领域。流向房地产的银行贷款本就已一花开尽,再加上买入返售这种类信贷业务,加剧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信用风险。


加剧了流动性风险。非标投资通常期限较长,融资端以各类同业短期融资为主,借短贷长,赚取错配收益,但也承担了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叠加了系统性风险。同业业务中,多家金融机构头尾相接,层层嵌套,一旦中间某家银行发生违约,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层层错配导致多米诺式垮塌,引起系统性风险。


尾声

自2011年起的同业监管组合拳记记打中要害,同业规模自2016年开始持续压降,截至2019年,各类同业业务占总资产比已不足10%。同业业务野心狂飙的故事逐渐落幕,是该向短期头寸调剂的同业初心回归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